□本報記者 蔣家華 香港報道
歷經商海沉浮的榮智健可能沒有預料到,2009年的4月8日,一個中國人看來非常吉祥的日子,卻可能成為他生命中的轉折點。他最終沒能以“光榮退休”之名結束自己半世紀的商海生涯,“退位讓賢”的辭職信里多少包含著無奈,而更無奈的可能是,面對仍還處在漩渦當中、沒有完全了結的中信泰富,他不知道還能夠為它做些什么?
是的,這個結果不是他想要的。因為,過了65歲的退休年齡后,光榮退休還是繼續發揮余熱?這個問題,曾無數次擺在榮智健的面前,但是他最終還是選擇發揮余熱。對于這個選擇,有人用動情而且詩意的語言這樣描述:“他應當不是眷戀這個位置,而是擱置不下一個跨國財團的興衰與一位華人企業家的挫敗傷感。那標志性的滿頭白發,透視出了近半個世紀的商海浮影,榮與辱,即在轉瞬之間。”
但是,目前,容不得有自己的選擇了,北京大股東中信集團在作出選擇,公司董事會在作出選擇,外界的各種評論和言說也在作出選擇。
也許,人們關注榮智健遠遠超過了關注中信泰富,這位紅色資本家的后代,這位中國的首富、福布斯連續的上榜富翁一直被神圣的光環纏繞,引人去探尋,但又始終無法走近。
對于“紅色資本家榮毅仁的兒子”的身份,榮智健面對媒體一次又一次這樣回答:“對于個人來說,我是沒有想靠父親來做些什么,靠別人的名望來做事,長不了,也許一時一事可以,但并不能解決自己的根本問題。”但是,盡管他這樣說,但是紅色資本家后代的影子始終抹不去。
而對于其在香港構建的榮智健時代,更是讓其大紅大紫。榮智健在香港的商海沉浮脈絡大概是這樣的:1987年2月,中信香港改組,榮智健任中信香港副董事長兼董事總經理。他向北京中信提出的要求只有兩個:人事和經營決策權。
而后他將目標定位收購國泰航空,他頂住不同意見,親赴北京向父親交了“軍令狀”,從而獲得了8億元資金。最終購得國泰航空12.5%的股權,成為第三大股東。1989年6月5日,香港恒生指數狂跌21.57%,榮智健抓住機遇斥資103億港元購得20%股份,成為了第二大股東。不過,這一次的“便宜行事”,越過了不少審批環節,最終得到政府高層的支持才算沒有釀成事端。
而榮智健事業的大發展還是成立中信泰富,在榮毅仁的老朋友、時任中信董事的李嘉誠指導下,榮智健選定了泰富發展。1990年1月,中信香港向泰富全體股東發出收購要約。經過一系列運營,中信香港如愿成為泰富第一大股東,擁有49%股權。榮智健成為“中信泰富”的董事局主席。
中信泰富平臺甫一完成,另一個蛇吞象的驚人之舉就啟動了。李嘉誠再次發威,聯合鄭裕彤、郭鶴年,以中信泰富為核心組建財團——GreatStyle,以69.4億港元購得恒昌97.12%的股權。其中中信泰富占36%,榮智健個人另外認購了6%(代價為4.2億港元)。
兩輪資本運作下來,中信泰富市值暴漲10倍,達87億港元,從蚊子變身為大象,并于1992年成為恒生指數33只成份股之一。
而在個人生活方面,有港人這樣描述,榮智健來港,最特別之處,是行事作風完全是資本家的方式,他養馬、打高球、飛車等,而這成功令香港人對中資企業的觀感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