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觀察網 記者 袁朝暉 今年2月份,中國的CPI較去年同期下跌了1.6%,為6年來首次出現的負增長,而生產者價格指數(PPI)下跌得更多。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人相信中國已經進入了“通貨緊縮”期。對此,瑞銀集團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汪濤的觀點是,中國核心價格通縮的風險正在增加。
汪濤稱,2009年最初幾個月價格的同比下降,主要是在2008年食品價格猛漲導致CPI大幅飆升之后、食品及其他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引起的。
“展望未來,我們認為單是食品和燃料價格的下跌不會導致通縮的惡性循環或長時間的價格下跌。盡管如此,我們認為在中國,核心價格通縮的風險正在增加。出口需求在下降、而國內需求增速預計將變弱。所有保增長、刺激需求的政策措施都可以幫助抵御通貨緊縮。”汪濤這樣表示。
目前國內有關通縮的看法出現分岐,一部人認為,目前已經進入通縮期,甚至存在著通縮惡性循環的危險―即價格和需求的下跌相互作用,并且呼吁央行降息或采取其他進一步的擴張性貨幣政策。但與此同時,有些人立場完全相反,警告未來可能很快會重現通貨膨脹。他們認為全球大規模的流動性注入以及中國的經濟刺激政策,會很快導致由大宗商品價格重新上漲拉動的又一輪通脹。
對這個分岐,汪濤稱,全球及中國的財政/貨幣擴張政策不會在短期內立刻導致通脹,至少在它們刺激的總需求超過供給之前不會如此。中國以及國外目前所面臨的主要挑戰,仍然是提振疲弱的需求。
(注:核心價格通縮對應的是核心CPI。 所謂核心CPI,是指將受氣候和季節因素影響較大的產品價格剔除之后的居民消費物價指數。 目前,我國對核心CPI尚未明確界定,美國是將燃料和儀器價格剔后的居民消費物價指數為樂為核心CPI。一般認為,核心CPI能更真實地反映宏觀經濟運行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