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01:傍名牌也就是把借著和名牌形似,混淆視聽,魚目混珠,現在,傍名牌已經從服裝、食品等日用商品蔓延到了價格昂貴的電動車和建材市場,據不完全統計,最近幾年國內冒出了將近200個傍華倫天奴的服裝品牌,逼得正品華倫天奴不得不撤出中國市場。
圖片02: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記者見到了分管此項工作的公平交易局局長寧望魯,他告訴記者,近年來,全國工商機關對侵權仿冒、靠“傍名牌”牟取不法利益的企業予以堅決打擊,多次組織部署查處不正當競爭以及侵犯知識產權的“傍名牌”案件,從2006年到去年年底,全國工商機關查處這方面的案件一共是34500多件。
圖片03: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所副所長周長玲副教授還認為,其實目前的《反不正當競爭法》對這類傍名牌行為的處罰力度非常有限,相對于直接造假或者侵權使用別人的商標,顯然“傍名牌”行為的違法成本相對較低。
瘋狂的傍名牌
(主編:盧小波 記者:周弈翔 攝像:白羽、徐勝)
今天是315,我們也來關注一個關于315的話題,很多消費者反映一不小心就會遇到這樣的現象,比如說買康師傅的方便面,結果回來一看,是康帥傅方便面,買旺仔饅頭,結果是旺子饅頭,還有華朕超市冒充華聯超市,屈臣氏變成了曲同氏等等,專家把這種現象叫做傍名牌,也就是把借著和名牌形似,混淆視聽,魚目混珠。今天我們就先到上海去看看那里的傍出的各色名牌。
傍名牌無處不在?
在繁華的上海南京東路,游人如織,一家掛著大幅標牌:意大利華倫天奴·吉尼雅授權的服裝專賣店特別引人注明,因為這家專賣店正在瘋狂的打折促銷,記者走進這家專賣店,服裝價格便宜得讓人吃驚,一件長袖T恤衫只賣39元,一條西褲只賣35元,而一條皮帶更只買29元,這些號稱國際名牌的產品被密密地堆在一起,讓人像菜市場挑菜一樣甩賣,盡管價格賣得比國產品牌還便宜,但銷售人員仍然不忘宣傳自己“高貴”的海外血統。
記者:“你這是仿華倫天奴吧。”
服裝銷售員:“不是啊,意大利的,我們這是華倫天奴分店啊,都是一個廠家的。”
在這條南京東路,記者隨處可見這些打折的招牌,這里幾乎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打折一條街”,像袋鼠、鱷魚等國際品牌這些服裝界的“大腕”都在推銷員的吆喝聲中快樂地“揮淚大甩賣”,而在上海最大的服裝批發市場——七浦路服裝批發市場,記者看到這里更成了各種各樣“國際名牌”的大舞臺,光叫“老人頭”的服裝店就有十多家,而且都說自己是真的老人頭,記者先來到一家老人頭的服裝店。
記者:“商場里的老人頭跟你這個老人頭不一樣。”
服裝銷售員:“那你也知道分意大利和法國,一個法國,一個意大利,肯定不一樣了。”
原來老人頭還有意大利和法國之分。那么法國老人頭又是什么樣的呢?
服裝銷售員:“我們是法國老人頭,你們不懂是不知道的,是香港公司,你看,是里奧那多啊,你們年輕人不知道。”
這回受教育了,法國老人頭還有香港的公司,但很快記者又學到了一招。
服裝銷售員:“法國的就是沒戴帽子的。”
記者:“是一家的嗎?”
服裝銷售員:“法國和意大利是一家的。”
在這個批發市場里,不僅有各個“國籍”的老人頭,還有花樣繁多的“花花公子”,有的銷售員甚至都搞不清楚真的花花公子是哪里的。
記者:“你們跟PLAYBOY有關系嗎?”
服裝銷售員:“我們那個是美國花花公子授權的,這個PLAYBOY是哪里的。”
記者:“也是美國的。”
服裝銷售員:“也是美國的啊,那就是美國授權的。”
我們看到僅僅一條南京東路上,各種傍名牌的現象就叫人眼花繚亂,也許,對服裝傍名牌有些人還不以為然,畢竟幾十元一件的衣服,至少還圖個便宜,不會去計較它的真假,但現在,傍名牌已經從服裝、食品等日用商品蔓延到了價格昂貴的電動車和建材市場,繼續來看記者的調查。
這里是杭州的一個電動車交易市場,各種品牌的電動車名目繁多,一個名叫“杭州迅馳雅馬哈”電動車吸引了不少購車者,迅馳是美國英特爾的一個品牌,雅馬哈又是日本一個知名品牌,難道這家公司是英特爾和雅馬哈公司合資的?但銷售員卻告訴記者,他們跟日本雅馬哈公司沒有任何關系。
記者:“你這是雅馬哈嗎?”
銷售人員:“這是我們公司的授權單位的。”
記者:“日本雅馬哈授權的?”
銷售人員:“到日本進的不可能的,馬來西亞的雅馬哈。合資的。”
在中國電動車生產最集中的江蘇無錫安鎮,很多品牌都掛上了雅馬哈、鈴木等監制的字樣,更有甚者,直接叫“三星數碼電動車”,“萬寶路電動車”。
萬寶路電動車銷售員:“你自己仔細看一下,我們是W開頭,萬寶路是M開頭,打擦邊球,像法拉利,法拉第都是差一個字,諧音,這么打一個擦邊球。”
在杭州的一家涂料專門店里,三種立邦漆擺在同一位置,分別是香港立邦,美國立邦和正品立邦漆,香港立邦和美國立邦的價格都要比正品立邦便宜不少。
記者:“怎么一個美國,一個香港的。”
油漆店老板:“他是這樣的,他為了區分經銷商,每個渠道都不一樣,你們家經銷一塊,他們家經銷一塊,大家都弄就做不好了。”
記者:“都是立邦的?”
油漆店老板:“對,這兩批是不打廣告的,這批是打廣告的。”
記者:“這個立邦比那個立邦貴多少錢?”
油漆店老板:“貴了30多塊錢。”
馮月華是浙江省嘉興市新滕鎮村民,去年8月,他們家蓋了新房準備做家具,城里一個油漆店給他們推薦了香港立邦木器漆。
浙江省嘉興市新滕鎮村民馮月華:“去買的時候,他就說這是立邦漆了,我說要好的了,他說這是最好,再好就是浪費了。”
于是馮月華花了5000多元買了35組香港立邦木器漆,在包裝上記者看到,商標和立邦的商標非常近似,而且還有香港立邦集團有限公司監制的字樣。
記者:“你知道立邦是哪個國家的,你知道嗎?”
馮月華:“這我就不知道,我想立邦肯定是一個總公司,一個分公司這樣出來的了,我還不知道有假的真的。”
然而馮月華把這些漆刷上去后,很快就發現起殼,掉皮,變色的現象,而且發現油漆桶的底部都銹蝕了,馮月華趕緊撥打包裝上的800免費電話,發現電話是空號,于是她趕緊向工商機關投訴,工商機關最后認定是侵權行為,罰款了店家3萬元錢,但馮月華面對脫皮的家具,空蕩蕩的屋子,非常無奈。
馮月華:“到現在我變侵權產品,法官律師說,侵權產品不代表質量不好,他這樣說了,那現在我的油漆成這個問題,你說怎么辦,是不是。”
傍名牌:還在傷害誰?
剛才說到,以假亂真的立邦油漆,坑苦了浙江嘉興的馮月華,其實,被傍名牌坑害的不僅有消費者,還有那些擁有正品品牌的企業,前面提到的意大利知名服裝類品牌華倫天奴,據不完全統計,最近幾年國內冒出了將近200個傍華倫天奴的服裝品牌,逼得正品華倫天奴不得不撤出中國市場,記者在調查中也遇到了兩家深受傍名牌之害的廠家。
名目繁多的“老人頭”同樣讓消費者看花了眼,那么到底哪個“老人頭”是真的呢?通過互聯網,記者找到了“老人頭”中文注冊商標中國總代理——老人頭(中國)有限公司廣州營運中心。
老人頭(中國)有限公司廣州營運中心蘭經理:“都不是,其他的你看好商標,是不是寫著老人頭的商標,沒有其他老人頭商標,其他都是一些打著雜牌子的,其他的商標,打著什么老人頭公司,這種名字掛在店上的,都是假冒的,無非就是假冒,傍名牌,搞一個在外地,在香港花兩三千塊錢,注冊一個空殼公司,然后再到內地來所謂的授權。”
像老人頭服裝一樣,美國名牌花花公子、意大利名牌華倫天奴在中國遭遇到了“傍名牌”的悲劇,目前國內仿冒華倫天奴品牌的商標不下200種,最終逼得北京、深圳兩家正品華倫天奴專賣店關門歇業,退出中國市場,不僅是國際服裝品牌,國內品牌也深受“傍名牌”困擾,記者來到世界第一大電動車企業——江蘇新日電動車股份有限公司,這里年銷售電動車160萬臺,目前市場上已經出現了60多種仿新日品牌的電動車出現,法務經理王羿告訴記者,他去年在外出差160天,不斷地去處理各種侵權案件,但傍名牌仍然層出不窮。
江蘇新日電動車股份有限公司法務經理王羿:“你看有新日步步高,新日長壽源,新日東本芝,新日動力,新日剛,新日華,新日龍,新日木陽光等等等等。”
隨著最近幾年電動車市場出現爆發性增長,市場上一下子涌現了2400多個品牌的電動車,市場競爭異常激烈,江蘇新日電動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胡剛告訴記者,傍名牌是很多小廠希望快速打開市場而采用的一個常用手段。
江蘇新日電動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胡剛:“由于一些小的企業自己缺乏綜合實力來進行營銷推廣,產品研發等等,就希望通過假冒優秀品牌的這樣一些手段來實現自己非法銷售,獲利甚至于坑害消費者的這樣一個目的。”
大企業為了維護自己品牌的利益,都會在市場營銷,產品生產,售后服務等上面投入大量的資金和人力。新日去年廣告營銷投入就達到了一個億。然而“傍名牌”企業的這些成本都省了,從而可以獲取超值利潤。因此“傍名牌”產品的出現,對名牌企業的傷害非常大。
胡剛:“主要就是會對我們正常的經營秩序造成影響,比方說也會沖擊我們銷售,如果不明就理的消費者買了假冒新日品牌的電動車,可能會誤以為就是新日牌的,也會給我們造成一些負的一些個口碑方面的作用,會給我們的品牌價值帶來很大的損害。”
法務經理王羿告訴記者,為了盡可能杜絕“仿名牌”,他們對新日的中英文商標都進行了申請,并聘請了商標代理公司對類似商標進行監控,最近他們和香港新日電動車打了一場官司,盡管勝訴但面對越來越多在香港注冊公司內地授權的侵權行為,王羿感到維權比較難。
王羿:“他的理由就是說行政處罰他是境外的,境外的企業授權生產,那么就是說這個不是一個品牌而是說授權生產香港新日,那么它標的香港新日僅僅標識是委托方的名字而不是商標。”
相對于國內品牌,國外品牌受到這樣的困擾則更多,在立邦涂料中國有限公司總部,總裁鐘中林見到記者第一句話就是澄清自己同香港立邦等品牌的關系。
記者:“香港立邦漆和你們的立邦漆有關系嗎?”
立邦涂料中國有限公司總裁鐘中林:“當然沒有關系了,我想我們在香港銷售涂料也是從中國制造過去的,它叫的也是立邦涂料也不是香港立邦漆,完完全全沒有它的相關性,我們不存在香港成立,這十幾年沒有在香港成立任何一家工廠做生產跟銷售,所以基本上完全在香港注冊一個傍名牌的公司。”
鐘中林告訴記者,他們除了在上海,廊坊,廣州,成都四個工廠家來生產外,沒有授權另外的任何工廠代工生產,也不會有監制的字樣出現,但傍名牌的涂料對市場的沖擊非常大,有的商家為了賺取利潤,甚者只賣傍名牌的涂料。
記者:“沒有美德麗是吧?”
油漆店老板:“有的,沒有擺出來,因為沒有錢掙嘛。”
記者:“這個比美德麗便宜多少?”
油漆店老板:“便宜多了,這個100多,那個要300。”
記者:“是立邦的嗎?”
油漆店老板:“是立邦的。”
立邦涂料公關中心高級經理吳佳倫給記者拿出了他們在香港查詢的文件,在香港注冊的與立邦品牌有關的公司達到156家,他們在去年湖南的一次打假行動中發現,一個制造窩點的法人代表,竟然同香港注冊的授權公司竟然是一個人。
立邦涂料中國有限公司公關中心高級經理吳佳倫:“在香港,因為它公司的名稱是好注冊的,他們透過注冊香港這樣的一個空殼公司,自己授權給自己,在這邊境內去做一個產品的生產,這其實,除了是一個消費者這邊完全沒有辦法獲知之外,另外一個部分的話,這樣等于是在法律的漏洞上面,他們找到了一個很好的一個出口,去自己授權給自己,去做一個產品的生產。”
如何才能遏制傍名牌現象愈演愈烈?
和假冒偽劣產品比起來,傍名牌雖然看上去直接危害沒那么大,但其實這種行為至少觸犯了兩部法律,我們國家在《商標法》中規定,沒有經商標注冊人的許可,在同一種商品或者類似商品上使用相同或近似商標是侵權,而《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經營者不能使用與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稱、包裝、裝潢,造成和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購買者誤認為是該知名商品。那么,到底怎么才能遏制傍名牌現象愈演愈烈呢?
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記者見到了分管此項工作的公平交易局局長寧望魯,他告訴記者,近年來,全國工商機關對侵權仿冒、靠“傍名牌”牟取不法利益的企業予以堅決打擊,多次組織部署查處不正當競爭以及侵犯知識產權的“傍名牌”案件。
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公平交易局局長寧望魯:“傍名牌這個現象社會各界都非常關注,因為它一方面損害了市場競爭對手的利益,另外一個坑害了消費者的權益,(國家工商)總局這幾年在全國范圍內,組織協調開展了一系列大的打擊傍名牌的專項行動,從2006年到去年年底,全國工商機關查處這方面的案件一共是34500多件。”
寧望魯局長告訴記者,目前市場上最為常見的傍名牌現象有以下三種:第一種就是在知名商標中加上前綴或者后綴,比如我們前面看到的新日小羚羊、以及常州新日、龍成新日等。第二種是將著名商標名注冊為公司商號,混淆公司名稱與品牌名,比如剛剛我們看到的杭州迅馳雅馬哈,使消費者誤以為這家公司生產的就是著名的品牌迅馳與雅馬哈。第三種是在香港等地先注冊一個名稱和一些國際名牌非常相似的公司,然后在自己生產的產品上打上由這家公司監制,比如前面看到的香港立邦漆公司。
寧望魯:“他往往注冊只是一種手段,他的目的是為了宣傳他這個名牌,就必然給消費者帶來誤認,那么這種情況,我們這個法律是明確規定的,只要是引起了消費者的誤認,那么《反不正當競爭法》是可以進行調整的。”
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所副所長周長玲副教授一直關注這種“傍名牌”現象,她告訴我們,當前“傍名牌”形式不斷翻新,仿冒者的手段越來越隱蔽,受到“傍名牌”困擾的國內外名優企業越來越多,查處的難度越來越大,“傍名牌”現象已經成為反不正當競爭的一個難點,這其中,將別人的商標注冊到自己企業名稱中的現象是目前最常見的一種傍名牌行為。
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所副所長周長玲:“將他人知名品牌注冊為企業名稱以后,他這種使用說你怎么去確定他是正當合理的使用,這個沒有一個明顯的界限,這個也是實際上司法實踐中一個難點,因為我們現在就是法律上是空缺對這一塊。”
而且,周長玲副教授還認為,其實目前的《反不正當競爭法》對這類傍名牌行為的處罰力度非常有限,相對于直接造假或者侵權使用別人的商標,顯然“傍名牌”行為的違法成本相對較低。
周長玲:“他這種成本很低,你像我如果直接假冒商標他可能要承擔這個刑事責任的,他這種成本相對來說就比較高,而且有這么大的風險,那他現在的這種我們由于法律對他這種制裁呢和法律不健全,對他是沒辦法他還合法化了。”
寧望魯:“現在這個傍名牌的活動比較猖獗,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他的違法成本比較低,從我們國家目前的這個法律規定來看呢,在法律設定的時候他的處罰幅度相對不是太高,那么他即說他這個被處罰了他仍然有利益可賺,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他就有恃無恐。”
半小時觀察:傍名牌:傷害的最終是我們自己
早在前些年,就有一首打油詩專門諷刺傍名牌的現象,“卡丹”到處有,“狐貍”漫街走;“老人”頭被偷,“鱷魚”全國游。打油詩聽著挺可笑,但仔細想想卻很難笑得出來。都說我們中國有產品沒品牌,當全世界的人都離不開中國生產的服裝鞋帽的時候,真正在國際上叫得響的牌子幾乎沒有一個出自中國。是我們的品牌意識不強嗎?答案顯然不是。打造民族品牌的口號說了那么多年,我們有關部門甚至把它作為一項重大工程來推進,國內企業也更是花血本來打造自己的品牌。
從傍名牌的故事中,我們不難找到答案,傍名牌現象的存在和蔓延,說明我們不僅缺乏創造民族品牌的法律環境,也缺乏創造民族品牌的社會氛圍。試想一想,當我們企業都把傍名牌當作占據市場的捷徑,誰又來當那個樹立品牌的冤大頭呢?如果靠傍名牌就能獲得利益,誰又能真正帶領中國產品走進世界名牌的俱樂部呢?
相對中國經濟三十萬億的總量來說,傍名牌所帶來的價值只是九牛一毛。但如果任由這種現象存在擴散,它傷害的卻是中國經濟的元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