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國內財經 > 2009兩會經濟報道 > 正文
從建國到上世紀80年代末,交管部門沒有裝備GPS衛星定位系統,對講機少得可憐,崗樓里僅有的電話還是插卡式的,交警們采取交通管制措施的時機,是通過聽鈴聲、看報信車來實施的。
今天,交管部門的科技力量取得飛躍式發展,所有信息都在掌握之中,而且事先制定的預案詳盡細致,所以現在的做法變為提前向市民發布消息,再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兼顧社會交通的運行。
交警面對勤務,由當年的心里沒底,變為現在的成竹在胸。
■20世紀90年代前
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從建國到上世紀80年代末,執行交通警衛任務的民警上勤就靠兩條腿。后來配了自行車、三輪摩托車,交警才可以騎車上勤。像現在裝備的對講機、GPS衛星定位系統,交警們連想都沒想過。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裝備稍稍改善,也不過是多出一輛中型老吉普車。出一次勤,常常好幾個人擠在車里,然后沿途按崗一一放下。
對在路面上執行任務的交警來說,惟一的通訊裝備是設在路口崗樓里的插卡式電話。不過,執行任務時,交警們對這種電話并不買賬,因為“插卡式電話只能由總機打過來傳達信息,速度慢”。而剛出現的對講機因為數量太少,僅夠隊領導們作指揮之用。
一直到80年代末,始終沒有良好裝備支持的交警,在路面上完成每一個勤務,都是拼體力和經驗,靠“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心里是沒底的。
車插紅旗提前報信
“知道原來學校用的那種鈴嗎?我們當年用來傳遞車隊運行消息的比那個小一半。”西城交通支隊西單大隊民警鐘向東比劃著說,別看鈴個兒小,但是因為那時的街道十分安靜,所以它發出的鈴音足夠下一崗的交警聽見。
鐘向東已在交警崗位上工作了30年。他說,交警們傳遞消息有“土辦法”,就是聽鈴音、看插著紅旗的報信車,還有尋找隊領導的身影。這套“土辦法”一直沿用到上世紀80年代末。
鐘向東以西單路口完成一個勤務為例介紹了當年的情況。有勤務時,西單路口會站6個交警。其中除一名隊領導外,有一人站在路中間的崗臺上,負責“登高望遠”,還有一人在崗樓里接到“信號”后,負責扳信號燈放行車輛,其他交警負責疏導交通。那時路面上機動車很少,主要疏導的是騎車人和行人,但由于騎車人和行人多得幾乎“排山倒海”,疏導難度甚至比現在還大。
除疏導交警外,其他交警幾乎都臉朝來車的方向,他們要辨認的目標是一輛插著紅旗的報信車——報信車行進中比車隊提前一個路口。一旦復興門橋的交警發現報信車,會立即按鈴通知西單崗。
同時,負責“登高望遠”的交警一旦看到報信車的蹤影,就會扯著嗓子大喊:“車隊來啦。”
于是,崗樓里的交警立即將手扳的信號燈變為綠燈,放行車隊。他的另一個任務是通過崗樓里的高音喇叭喊話:“行人、騎車人請避讓。”鐘向東說,喊話是有口訣的。
另一名交警則趕快給下一個崗的交警按鈴發“信號”。
看著車尾插著綠旗的車一通過,交警們就知道這個任務完成了,可是何時撤崗,交警就不得而知了,因為撤崗指令并不由交管部門下達。當時通訊不發達,也沒有便捷的交通工具,交警們常常早早地就到了崗位上,而撤回到單位,往往是幾小時之后了。
進入80年代,尤其是80年代后期,雖然配發到交通隊的車輛寥寥無幾,但總算是有了車。交警們也多了一個判斷車隊到來的辦法。因為隊領導遠遠看到車隊來了,會駕車提醒沿線的民警,交警只要看見領導的身影,就知道車隊要到了,于是趕快騰車道,扳信號燈,準備放行車隊。
■20世紀90年代
科學方案取代“土辦法”
進入上世紀90年代,交警的裝備得到全面“升級”。1995年前后,全市的交警幾乎人手一臺對講機,勤務過程中,通訊聯絡再無障礙。各隊的機動車雖然還不是很多,但是自行車已基本被淘汰,甚至三輪摩托也被淘汰了,“升級”成兩輪摩托車。
裝備升級了,科技手段多了,“土辦法”消失了。市交管局特勤處處長潘玉福介紹,從90年代中后期開始,包括交通誘導系統等各類交通管理科技手段分別運用到勤務之中。對于每次勤務,不再像以往那樣,僅僅是開個動員大會。取而代之的是囊括了各項細劃內容的方案,其中包括勤務的級別、規格、每個交警在哪個崗位、幾點到崗、各隊領導在什么位置,都分別詳細地列入方案之中。
當時的方案,確保車隊的安全和路線暢通是最主要的標準。
不過,90年代后期,北京的機動車保有量猛增。隨著私家車數量的劇增,不堪重負的道路在平時都要鬧擁堵,所以勤務過程中采取的交通管制措施對社會交通的影響越來越大。
既要保證勤務交通順暢、安全,又要最大限度地放行社會交通,成為北京交警努力解決的課題。
■21世紀
舉措“便民”成為重點
2003年,北京機動車保有量超過210萬輛,其中私家車數量更是大為增加。
與此同時,因為首都特殊的政治地位,和國內外來往交流越來越多,外賓和國內外大型活動越來越多,北京交警的勤務量與日俱增。北京交通壓力已經不能再用“大”來形容,交通管制與市民出行的矛盾越發突顯。
從2000年開始,交管部門陸續推出了便民舉措。隨著支撐交通管理的科技力量日益成熟,最大限度地放行社會交通被納為交管部門勤務方案的重要內容。
市交管局特勤處處長潘玉福介紹,為了減少車隊多占道路影響社會交通,兩會車輛盡量合并行駛路線。“多占一條道路,就會多一條采取交通管制措施的道路,這樣不利于市民的出行。”潘玉福說。在選擇車隊的行駛路線時,盡量避開常規的擁堵路段。“一條本來就擁堵的路,再加上要采取交通管制措施,這條路的壓力就太大了。”潘玉福解釋。
車隊行駛過程中,不能形成串車,整個占路過程不超過30分鐘,這令制定勤務方案的市交管局特勤處費盡心思。在一次次實地調研之后,他們最終在車隊各自出發的時間上找到了辦法:通過GPS衛星定位系統的使用,每個車隊在路面上的行駛軌跡一目了然,從而控制形成由車隊首尾相連形成的串車。
勤務車隊的行駛時間幾乎控制到以秒為單位,正是為了留出時間空檔給社會車輛通行。在車隊通行的間隙,放行社會車輛的時間從2005年的30秒,變為2006年的35秒,然后到2007年的40秒。幾秒之差,除了有科技設備的貢獻,更在于交管部門從理念到操作方式的徹底轉變。
一系列便民措施的推出,再通過GPS衛星定位系統、數字視頻系統、無線通訊系統等科技設備的綜合運用,達到了現在市民出行更方便的效果。
■鏈接·交通警衛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期間,是北京最早出現交通警衛的時間。
按照中央警衛部門的要求,北京市公安局選派了一個由10多名民警組成的交通班,專門負責到中南海參加大會人員的交通警衛工作。這是北平和平解放后第一個專門執行交通警衛任務的交通班。
1950年9月1日,北京市公安局正式組建交通直屬隊,承擔起中央在京舉行的重大國務、外事等活動的現場交通警衛任務。沿線的警衛任務由屬地公安部門負責。
1954年,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門成立摩托護衛隊,在外國元首來華訪問時擔負摩托護衛。后來,摩托護衛改由武警負責。
現在,車隊的帶道車是裝有GPS衛星定位系統的警車。車上是交通特勤民警,負責勤務的起點和終點兩個“點”上的交通安全。沿線的交通安全還是由屬地交通支隊負責。
本報記者 錢衛華
相關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