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國內財經 > 2009年2月經濟運行數據公布 > 正文
東方早報記者 姚偉
連續多日的猜測之后,2月份貨幣信貸數據昨日終于正式揭曉。昨日早間,央行在其官方網站發布名為《2月份貨幣信貸合理增長》的新聞稿稱,當月新增人民幣貸款1.07萬億元,與去年同期比多增8273億元。
央行“信貸合理增長”的評語,雖然有別于1月信貸新增1.62萬億元時的“增加較多”,但多位業內人士表示,這一數字仍遠超市場預期。
與此同時,票據融資占比會否繼續上升、信貸資金有否流入實體經濟,諸多謎題在2月份依然撲朔。
有一點是肯定的,根據央行當前對2月投放的判斷,加之經濟的進一步走勢尚不明朗,短期內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將不會發生重大調整。
票據融資占比再升
1月份票據融資占比過高的狀況,在2月份得到了延續。
央行的數據顯示,2月份非金融性公司及企業部門新增貸款1.03萬億元。其中,票據融資為4870億元,高于中長期貸款的3678億元和短期貸款的1582億元。從中可以看出,票據融資的絕對額甚至高于中長期貸款。
“雖然一些機構似乎在試圖縮小票據融資規模,但最新的數據顯示,票據融資占比仍在上升。”興業銀行資金營運中心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昨日評價。據其測算,1月份票據融資在貸款中占比為41.6%,但這一比例在本月達到了47.3%,較上月進一步提高了5.7個百分點。
此前的1月份,票據融資曾高達6239億元,占據了1.62萬億元新增貸款的三分之一之多,引發廣泛關注。
根據一位銀行業內人士的說法,由于銀行給企業提供低于存款利率的貼現利率,許多企業紛紛利用這一機制套利,“票據融資中的水分至少在30%左右”。
“銀行基層人員利用票據融資迅速做大貸款規模,同時還有效地控制了風險,何樂不為?”上述人士說。
而另一位股份制銀行的相關人士昨日更是指出,如果考慮到轉貼現因素,票據融資的“水分”至少在50%以上。
事實上,1月份票據融資的猛增曾迅速引起監管部門的關注,監管部門也隨之進行了摸查,但最終的結果多是“票據融資能夠促進經濟發展”等模糊表述。
銀行賬目的紙面游戲?
眼下市場普遍猜測的是:票據融資究竟還能強多久?畢竟,如果大都是“水分”,無論是對銀行,還是對企業,做大票據融資都沒有任何好處。
對此,交通銀行研究部金融分析師仇高擎分析,估計接下來幾個月票據融資的絕對額會減少。
仇高擎認為,由于央行接下來可能在公開市場進行操作,會對票據產生較大的替代作用;與此同時,隨著近期降息預期減弱,票據利率走穩,也會擠壓票據融資的空間。
此外,不少票據是去年下半年開具的,這些半年期的票據即將在三四月份到期,也會讓票據減少一些。
“還有,商業銀行必須考慮監管部門嚴查票據融資的壓力。”仇高擎認為。
不過,在他看來,票據融資的比例是否會下降仍不得而知。因為眼下不少機構都在擔心,隨著4萬億元經濟刺激項目迅速啟動,銀行在中長期貸款上可能很快會陷入“手里有錢但找不到項目”的窘境。
一位股份制銀行負責人更是直言,當前貸款增長近乎瘋狂,下半年可能出現負增長。且部分投放缺乏審慎的貸前審核,也可能導致不良貸款的潛在風險的積聚。
資金已進入實體經濟
央行的數據同時顯示,截至2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同比增長20.48%,比上月末高1.69個百分點;狹義貨幣供應量(M1)同比增長10.87%,比上月末高4.19個百分點。其中,M2為2003年10月以來的新高。此前,僅有1997年3月至4月、2003年5月到11月兩個階段,M2增速高于20%。
包括交通銀行研究部在內的多家機構均斷言,這一數據能夠證明部分資金已經流入實體經濟。
因為根據中國的貨幣層次劃分,M1是指現金和活期存款,可以用來證明經濟活動是否活躍。而在本月,M1增加十分明顯。
此外,根據央行公布的數據,代表現金的市場貨幣流通量(M0)至2月份余額為3.51萬億元,較上月不增反減,這就意味著本月的企業存款中,定期存款有所減少,而活期存款增加較多。
這從側面印證了,不少前期敲定的項目目前已經進入真正放款階段,資金正在流向實體經濟。
但魯政委則從M2和M1的剪刀差繼續擴大的現象指出,銀行其實依然惜貸,流向實體經濟的資金恐怕有限。
M2包括現金、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可簡單地理解為潛在的購買力。“如果M2增加得仍比M1快,就說明目前銀行還是在做財政支持相關項目的配套貸款,對于其他領域,銀行依舊惜貸。”魯政委認為。
《財經》首席經濟學家沈明高昨日也指出,由于2月份居民新增貸款僅占3.2%,較1月的7.5%進一步下降,說明居民消費需求仍十分疲弱,而當前的貸款增長也主要是靠“4萬億元”相關的基礎設施項目以及企業的短期資金周轉。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多位銀行家均明確表示,票據融資中存在的套利行為值得關注,有部分貸款的確沒有流入實體經濟。目前顯然還尚難判斷,在新增貸款中占比近50%的票據融資,到底多少用于了企業的真實融資需求,多少只是在銀行賬目上玩紙面游戲。
◎ 記者觀察
做大貸款分母,為降不良率?
東方早報記者 姚偉
信貸猛增之下,銀行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我們現在是賺錢越來越難,風險卻越來越大,而政策上也看不大清楚。”某股份制銀行的一位內部人士昨日對早報記者訴苦。
面對最新的信貸數據,該人士指出,預計未來兩個月信貸仍將大幅增加,“因為照這樣的趨勢,央行最快在5月份就會開始收緊信貸了,我們得趕快搶項目,做大貸款。”
上述人士表示,預計到3、4月份,票據融資可以達到55%的水平。在他看來,票據融資幾乎是其做大貸款規模的不二選擇。
但銀行如此急著做大貸款規模或許還有更為深層次的考慮。
某外資銀行信貸部門的相關人士告訴早報記者,“當前中資銀行做大貸款規模不排除是為了降低不良貸款率的考慮。”
其中的道理很簡單,如果今年經濟形勢導致不良貸款增加,而放貸總額也明顯增加的話,自然能夠讓不良貸款率明顯降低。
顯見的事實則是,2008年三季報顯示,早在經濟情況還剛剛顯露出惡化苗頭的去年三季度,就有多家股份制銀行的不良貸款出現明顯反彈,甚至有一些中小股份制銀行在去年第三季度出現不良貸款率和不良貸款額“雙升”的情況。
不過,這一說法遭到了中資銀行人士的反駁。
某國有銀行的相關人士提及,早在去年年底,監管部門便已經將今年監管目標從“雙降”(不良貸款余額、比例雙下降)調整為了“雙控”。
“雙控”是指,一是要求堅決控制不良貸款快速反彈,二是將不良貸款比例有效控制在2008年年底的水平之內。
“盡管確實可能造成這樣的結果,但你也看到了,從我們的角度來說,完全沒有必要這樣做。”上述人士稱。
但無論如何,中資銀行今年的經營情況確實堪憂。縱觀昨日多家研究機構的報告,絕大部分都提醒了將來可能的壞賬風險。
而上述外資銀行相關人士則透露說,目前其所在銀行給企業放貸已經謹慎到開始新增查社保賬戶這一項目。
“因為有些企業看起來很好,但實際是拖欠了員工社保金,一旦政府部門催繳,這些企業就將立刻倒下。”上述人士說,“現在市場上到處都是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或許是出于對風險的擔憂,監管層已有所行動。
昨日有媒體報道,銀監會繼去年底要求商業銀行提高撥備覆蓋率(撥備/不良貸款余額)之后,今年初又提高了標準。按照新口徑,工、農、中、建、交五大商業銀行的撥備覆蓋率由去年底的130%提高到150%,股份制銀行大致仍按照150%執行。
相關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