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谷秀軍
眾所周知,每年2月份的CPI、PPI出爐時間都正逢“兩會”召開期間,今年,人們之所以對這兩個經濟數據更加翹首以盼,正是源于當前國際金融危機讓經濟金融成為今年“兩會”代表、委員深切關注的話題。
顯然,今年2月份的“雙降”會讓人們產生疑問,“雙降”是不是意味通貨緊縮的到來?會不會影響到貨幣政策的下一步走向?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多位專家認為,近期中國價格向下的壓力明顯,CPI與PPI雙降表明通縮壓力正在加大,但中國目前與典型的通縮還有很大差別。
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蘇寧3月9日上午,在接受包括本報記者在內的媒體集體采訪時指出,中國經濟目前并沒有遭遇通縮,但存在通縮的壓力。
對外經貿大學金融學院副院長丁志杰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實際上,中國目前的情況遠遠還沒有達到通縮,現在只能說是有通縮的壓力,對于通縮這種判斷是不對的。按照今年1月份的數據,廣義貨幣供應量(M2)余額為49.61萬億元,同比增長18.79%;當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62萬億元,同比多增8141億元。這充分說明,當前貨幣并不少。
丁志杰進一步分析認為,是否通縮還要看物價,目前,物價確實是在下行,但物價下行要從兩點來考察,一是國內需求引起的下降;二是由國外市場價格下跌傳導到國內引起的價格下降,這兩個下降的原因對一國的經濟的意義是不一樣的。國外價格下降帶來國內價格下降,將這種下降情況認定為通縮顯然理由不充分。另外由于國內需求下降,導致物價下降是通縮壓力存在的表現。這一定是要區分開。丁志杰指出,當前中國物價下降要從兩方面考慮,即國內需求下降占多大比例,國外物價下降傳導到國內占多大比列。當前確實有國內需求下降引起的物價下降,但更多的還是由外需引起的對國內物價的影響。當前,隨著我們國家擴大內需等政策措施的逐步實施,會逐步抵消外需下降對內需的影響。特別要強調的是,國際市場價格下跌對我國的影響是我們所控制不了的。再一個就是經濟增長,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雖然出現了下滑,但是隨著擴大內需措施的逐步到位,速度會回升的。因此,即便是目前經濟增長速度下降也不能得出我們已經遭遇通縮的結論。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3月5日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中,談到我國經濟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時說,“國際金融危機還在蔓延、仍未見底”、“外部經濟環境更加嚴峻,不確定因素顯著增多”、“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經濟增速持續下滑,已成為影響全局的主要矛盾”。溫家寶強調,要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保證貨幣信貸總量滿足經濟發展需求,廣義貨幣增長17%左右,新增貸款5萬億元以上。這些量化的數字顯然對緩解經濟運行中的矛盾、增強信心、穩定預期、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會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與此同時,有專家表示,目前國際上為應對金融危機,越來越多經濟體實施相對寬松的貨幣政策,大量注入的流動性在未來經濟好轉后可能轉化為通貨膨脹壓力。央行近日發布的2008年第四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指出,近期我國價格下行壓力較大,要防范通貨緊縮風險。而遠期看,貨幣政策更要注重防止通貨膨脹。
相關鏈接
通貨緊縮
通貨緊縮是指當市場上流通的貨幣減少,人民的貨幣所得減少,購買力下降,影響物價下跌,造成通貨緊縮。長期的貨幣緊縮會抑制投資與生產,導致失業率升高及經濟衰退。
薩繆爾森將通縮定義為:價格和成本正在普遍下降即是通貨緊縮。經濟學者普遍認為,當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連跌三個月,即表示已出現通貨緊縮。通貨緊縮就是產能過剩或需求不足導致物價、工資、利率、糧食、能源等各類價格持續下跌。 (小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