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評論員張志勇
保就業,其關鍵就是“保企業”,這是連日來,來自民營企業的代表委員們在兩會上所表達的共同心聲。
受金融危機繼續蔓延的影響,雖然當下,把保增長、促就業上升到一場應對危機的國家行動,但客觀地說,單純地依靠政府采取一些擴大就業的措施其實還遠遠不夠,其關鍵還在于使民營企業如何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但在這一波經濟完全處于下行的挑戰面前,民營企業,尤其眾多的民營中小企業所受到的重創和打擊是巨大的,這一現實問題不能回避,這隨之而來就有個現實問題必須回答,那就是如何保企業,保企業有什么切實可行的具體辦法。
我們應該看到,中國民營經濟經過30年的發展,中國民營企業自身也正面臨著調整,而恰恰在這個時候,金融危機使民營經濟所遇到的發展中的困難和自身轉變的雙重壓力顯得更加突出。如何利用好這次危機,如何從危機中轉機為安,從危機中產生新的機遇,必須要有全新的體制性政策調整。
此前,關于助力民營中小企業發展的辦法和措施及相關配套的辦法各地也在不斷地出臺,但客觀地說,大都是治標不治本,關于民營企業融資難這個多年無法解決的問題再次成為兩會熱議的焦點。于是在今年的兩會上,一些民營企業家代表和委員,再次提起4年前國務院頒布的“非公經濟36條”的落實問題。
當前,對保企業,我們既要正視現實存在的問題和矛盾,同時中央政府必須要下決心突破體制性的障礙,不然,保企業將無法得到實質性的進展,會使民營企業處于在保企業中自己瞎著急的被動局面。
我們應該看到,一方面民營企業已處于自身發展的調整期,單一的外向型經濟已走到十字路口,廉價的勞動力、低廉的商品已無市場競爭力,外貿依存度過高,靠資源、無自我創新的產品已使企業無法適應當今市場的變化。轉型和產業升級已逼著民營企業通過市場的辦法來解決生存的問題。民營企業機制靈活,對市場變化嗅覺靈敏,資本導向面對市場,自我創新動力啟動快,等等這些,應該說是民營企業優于國有企業率先突破危機周期的自身優勢所在。
然而,民營企業要想完全實現快速突圍,走出衰退的窘境,僅靠自身力量遠遠不夠,更關鍵的問題是開放市場,還商于市,讓利于民。正如最近經濟學家周其仁所言:“現在必須加快反向操作,解開那些可以解開、也必須解開的體制性繩索”。或是說,把行政壟斷行業的市場開放的文章做大,重新激發企業家精神,消除過多的管制,釋放民營企業自我調節的活力。
我們完全可以相信,只要我們在沖破體制性障礙上有新的舉措,更加開放市場準入,在公平競爭環境和要素市場形成上有所作為,把打破行政壟斷的市場開放這篇文章真正地做下去,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民營企業會率先實現對危機的突圍,沖出危機周期,從而帶動整體經濟出現轉機,這應該是實現保企業最應該考慮的重要話題。
相關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