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國內財經 > 全面拯救樓市方案出臺 > 正文
“該不該買房”本是個問自己的問題,一是有沒有消費的能力;二是有沒有消費的需求或投資的需求。什么時間買房則有兩種不同的情況:一是消費;二是投資。
消費者重在看消費需求的迫切程度。此時消費者更關心的不是價格的波動與彈性,而是需求的剛性。
對投資者而言則不同了。一是,價格高漲的過程中并不會在乎價格,就像股票一樣,而波動時則會在乎價格對升值空間的影響。對時機的選擇大于剛性因素。
該不該買房,首先要建立在有沒有支付能力上。美國的次債危機恰恰產生于讓大量本就沒有支付能力的家庭進入了超越消費能力的市場。
市場中的觀望并非是指那些僅有部分支付能力的家庭,更不是試圖讓無支付能力的家庭也進入市場。觀望是指有支付能力,但對預期的不確定因素無法判斷的家庭,不是怕買了后房子漲價,而是怕買了后房子跌價的人群。
已公布的1月份房價下跌最多的6個城市,反而是交易量下降更多的城市。42個房價上漲的城市反而是房屋交易量上升的城市。看來,預期的漲跌比現有的房價高低更能影響銷售的數量,市場追漲的心理作用超過了價格彈性對消費的影響力。
像在股市上抄底一樣,購房者要想在政策多變的預期中抄房價的底,大約就像中六合彩一樣難。但人的意愿卻總認為自己會是市場中的贏家,會找到最合適的時機抄底,并一定會比別人更強。這種賭博的天性會讓更多的人在一生中尋找機會而忘記了享受生活。
我更相信該不該買房的問題只能問自己。什么時候該買房同樣也只能問自己。當商品的概念進入了消費觀念時,流動性就會解決價格差的問題,而只有不流動的住房或只想留給下一代繼承而不愿流動的商品房才有著永遠也不敢買入和永遠也不愿賣出的問題。
(任志強)
相關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