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邊貨幣互換國家的擴大以及協議金額的提高,為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創造了機會。今后我國簽訂的雙邊貨幣互換都應以人民幣/外幣的形式,以促進人民幣的國際化
馬韌韜 周永坤
2008年以來,由于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海嘯向縱深發展,國際金融市場劇烈動蕩,全球流動性驟失。為穩定全球金融市場,提供流動性支持,恢復投資者信心,主要國家中央銀行間紛紛簽訂雙邊貨幣互換協議。以美聯儲為例,與其簽訂雙邊貨幣互換協議的國家不斷增加,已簽協議的金額不斷提高,迄今美聯儲已與歐洲央行等十多個主要盟國的中央銀行簽訂雙邊貨幣互換協議。在這期間,美聯儲之外的其他主要發達國家間雙邊貨幣互換協議也大幅增加。在亞洲,中國、日本和韓國等東亞三國亦在積極研究擴大雙邊貨幣互換協議金額的可行性。在當前美元受金融危機影響國際地位有所削弱的情況下,我國應該積極與周邊國家,甚至一些具有重要戰略資源的國家簽訂雙邊貨幣互換,作為我國支持國際社會共同應對金融危機的具體舉措,并爭取在雙邊貨幣互換中以人民幣作為協議貨幣,積極推動人民幣的區域化和國際化。
貨幣互換是美聯儲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重要手段
世界第一份商業性貨幣互換合約出現在1981年,交易的雙方為世界銀行和IBM公司,撮合這筆交易的是所羅門兄弟公司。當時,世界銀行需要籌集瑞郎和馬克卻無法直接發行馬克和瑞郎債券來融資,但世界銀行在美國市場具有AAA的最高評級,能夠從美國市場籌措到最優惠利率的美元資金。同時,IBM公司具有籌集瑞郎和馬克的優勢,但其實際需要的是巨額美元資金,難以在美元市場獨立完成。因此,在所羅門兄弟公司的安排下,世界銀行和IBM公司簽訂協議,由世界銀行在美元市場融資,IBM公司籌集等值金額的馬克和瑞郎,通過貨幣互換,達到兩者均以相對較低利率成本籌集到所需資金的目的,實現雙贏。之后,作為降低融資成本的有效工具,貨幣互換在商業領域迅速開展,規模不斷擴大。截至2007年底,全球貨幣互換的名義價值近30萬億美元,而市值近萬億美元。
在商業性貨幣互換協議出現之前,國家之間的貨幣互換協議早就存在。美聯儲早在1962年5月就同法國央行簽訂首個雙邊互換協議,到1967年5月底,美聯儲已同14家中央銀行和國際清算銀行簽訂貨幣互換協議,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美聯儲對外簽訂的貨幣互換協議金額超過300億美元。但是,需要說明的是,國家之間簽署的貨幣互換協議并非出于降低融資成本的目的,而是出于穩定外匯市場、在異常情況下提供流動性便利等方面的考慮。“9•11”事件后,為防止金融市場出現動蕩,美聯儲緊急與歐洲央行、英格蘭銀行和加拿大央行簽訂臨時性貨幣互換協議。此次美國爆發金融危機以來,美聯儲與其他央行簽訂貨幣互換協議的頻率和金額都前所未有,甚至個別已取消限額,足見美聯儲已經把雙邊貨幣互換協議作為提供流動性支持、化解金融危機、提振市場信心非常重要的一項政策工具。
東亞國家應進一步推動清邁倡議框架下貨幣互換安排
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給本地區國家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損害,使各方深刻認識到維護區域金融穩定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國際金融機構對危機的救助不盡如人意,使本地區各國開始探討如何利用自身力量促進本地區金融穩定。因此,東盟十國和中日韓三國在1997年舉辦了首次東盟和中日韓“10+3”領導人會議,之后又形成“10+3”財長會等。2000年在泰國清邁舉行的“10+3”財長會議上,各方一致通過了關于建立貨幣互換協議網絡的清邁倡議,決定擴大東盟原有貨幣互換網絡的資金規模,并號召東盟國家及中日韓三國在自愿的基礎上,根據共同達成的基本原則建立雙邊貨幣互換協議,以便在一國發生外匯流動性短缺或出現國際收支問題時,由其他成員集體提供應急外匯資金,以穩定地區金融市場。
清邁倡議框架下的雙邊貨幣互換機制與美聯儲同其他國家央行簽訂貨幣互換協議的機制既有相同之處,又有所區別。相同之處在于其出發點基本相同,都是在一國出現美元流動性或對外支付困難時提供臨時流動性支持,從某種意義上更多是作為一種提高市場信心的手段。區別之處在于,美聯儲與其他國家央行簽訂貨幣互換協議的目的是在其他國家面臨美元流動性不足或其外匯市場動蕩時提供額外流動性支持,主要是美聯儲對其他央行單邊的流動性扶持,雖然其他國家央行也需要以本國貨幣作為擔保,但美元作為國際貨幣的特殊地位決定了其他國家提供的非美元貨幣不會對美國產生流動性幫助。
2000年以來,清邁倡議已經取得較大進展,截至2008年11月底,已有17個貨幣互換協議得以簽訂,總金額達840億美元。但是,目前清邁倡議框架下的雙邊貨幣互換仍存在一些局限:一是相對于上述國家近4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水平而言,不足千億的雙邊貨幣互換規模明顯偏小;二是目前清邁倡議框架下的貨幣互換仍停留在雙邊,透明度和效率都有待提高,雖然2008年5月馬德里“10+3”財長會議宣布成立800億美元的共同外匯儲備基金,雙邊互換體制將擴展到多邊,但目前未見實質性動作;三是雙邊貨幣互換可提取資金只占協議金額的20%,其余80%仍要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條件相聯系,因此雙邊貨幣互換只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融資的補充,依附性過強。
正是由于清邁倡議框架下雙邊貨幣互換存在上述方面的局限,目前的東亞金融合作未能從根本上緩解東亞國家對潛在危機的擔憂和對高額外匯儲備的渴望,導致這些國家在亞洲金融危機后積累了近4萬億美元的巨額外匯儲備。而這些儲備資金多數投資到美國的國債、資產支持證券等收益率偏低的固定收益產品上,資金使用效率不高,但同時為美國金融市場提供了大量流動性,一定程度上助長了美國低儲蓄、高消費的不良習慣。因此,為進一步促進東亞金融合作和本地區經濟、金融穩定,降低對美元和國際金融組織的外部依賴,清邁倡議框架下的貨幣互換無論從規模還是從形式上都應該有實質性、長足的進展。
我國應把雙邊貨幣互換作為參與國際金融救援的重要手段
美國金融危機以來,全球金融出現劇烈動蕩,不少國際著名的金融機構破產、被收購或被國有化,金融市場信心喪失殆盡,而我國持有超過1.9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不但成為保持我國金融穩定的重要籌碼,也成為許多國家和國際金融機構關注的目標,希望我國巨額外匯儲備的一部分能參與國際救市。但是,我國仍然是一個總體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尚不富裕的發展中國家,與美英等主要危機國家的經濟發展程度相差甚遠,不具備對這些國家進行大規模出資救助的條件。黨和國家領導人早就高屋建瓴地指出,中國參與國際金融救援將量力而行,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對國際經濟的貢獻。
目前,我國已在較大程度上融入國際經濟體系,特別是對出口需求依賴性比較強,美英日等國的經濟衰退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已逐步顯現。同時,雖然我國仍然實行一定程度的外匯管制,但國內、國際兩個金融市場的聯動性正在增強,國際金融市場風險仍可能對我國金融穩定產生影響。因此,考慮到我國當前的實際情況,直接出資救援不僅不宜操作而且存在較大信用風險,而貨幣互換是較為安全且易操作的方式,應是我國參與國際金融救援的重要手段。
在清邁倡議框架下,截至2008年11月底,我國已同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日本和韓國簽訂了6份雙邊貨幣互換協議,總金額為165億美元;12月12日,我國和韓國簽署總規模為1800億元人民幣(約260億美元)的雙邊本幣互換框架協議,這份雙邊貨幣互換協議的金額超過了以往簽署的6份協議總額,且實施有效期為三年,也較以往貨幣互換協議的有效期長。作為我國參與金融救援的手段,央行可以考慮簽訂與之貨幣互換的國家不拘泥于清邁倡議,在東盟“10+3”國之外,也可與那些同我國具有重要政治關系或是我國重要物資進口國的國家簽訂雙邊貨幣互換協議,以加強兩國關系、穩定金融市場、促進雙邊貿易,并作為我國參與國際金融救援的實際性舉措。對于那些幣值非常不穩定的國家,為保障我國利益,除以貨幣作抵押外,可以考慮以稅收或資源產品作為額外擔保。
雙邊貨幣互換應以本幣簽訂從而促進人民幣的國際化
以“美元作為儲備貨幣和清算貨幣”為中心的國際金融體系賦予美元壟斷優勢,使得美國不但可以獲得數額不菲的鑄幣稅,美聯儲的貨幣政策還可以成為影響全世界的貨幣政策。更重要的是,在其他國家貨幣出現問題時美國能完全不受影響,而美國出問題時卻需要全世界來分擔痛苦。因此,作為經濟大國的中國而言,從長遠來看,為徹底擺脫被動的局面,人民幣的國際化是必經之路。
目前,人民幣的區域化和國際化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一是在我國的一些周邊國家的部分地區,人民幣實際上已成為可自由兌換貨幣被廣泛接受,個別國家中央銀行甚至將人民幣作為外匯儲備的幣種之一;二是在一些邊境貿易和邊境直接投資中,人民幣已可作為計價和結算貨幣;三是在我國港澳地區,人民幣存款、匯款、匯兌已經順利開展,內地金融機構已有赴港發行人民幣債券的成功經驗,香港正為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而努力。
而雙邊貨幣互換國家的擴大以及協議金額的提高,為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創造了機會。之前,我國央行與其他國央行簽訂的雙邊貨幣互換協議中,與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簽訂的是以美元/外幣的形式,在與日本、菲律賓和韓國簽訂的是以人民幣/外幣的形式。筆者認為,今后我國簽訂的雙邊貨幣互換都應以人民幣/外幣的形式,以促進人民幣的國際化。一是由于人民幣/外幣的貨幣互換簽約貨幣之一是人民幣,增強了人民幣作為國際協議計價貨幣的作用和地位。二是考慮到當前及今后國際經濟格局,我國對外提供流動性支持的概率較大,如果外國央行實際需要美元,如以人民幣/外幣的貨幣互換形式,其需要承擔人民幣的匯率風險,而在美元/外幣的形式下,我方需要承擔人民幣匯率風險。三是在人民幣/外幣的貨幣互換形式下,外國央行可能會將所取得的人民幣用于支持該國國內企業對我國的進口,從而促進人民幣在更廣泛的范圍使用,提高國際上人民幣的認知度和接受度,有利于人民幣的國際化。-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