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語: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美國、英國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不僅沒有放棄國有化的手段,而是更加重視如何將國有化的企業進行合理的管理,在這點上,中國的經驗似乎更值得其借鑒。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 北京市經濟法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王雨本近來,國際金融危機引發了國內各界的眾說紛紜,但做好中國自己的事情卻已形成了中國政府與社會的共識。由于拉動內需對于振興經濟是一個能夠立桿見影的可行辦法,于是乎鐵道部斥資兩萬億修建鐵路,一些商業銀行放寬了貸款的條件。既然拉動內需已經成為當務之急,那么,在眾多的拉動內需的選項中,是否可以考慮興辦國有企業刺激需求,拉動內需呢? 國企“興”國國有企業的地位和作用無需過多論證,至少英國、美國在金融風暴到來時就沒有放棄國有化的手段,雖然英美國家采用國有化手段是被動的,或者說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與英美國家不同,我國完全可以主動地、理直氣壯地通過興辦國有企業來拉動內需。因為沒有比國有企業更適合于政府進行宏觀調控的市場微觀主體,國有企業最重要的宗旨和目的就是實現政府的政策目標,造福于整個社會。興辦國有企業不僅可以彌補市場缺陷,增強國家宏觀調控的力量,而且可以增加社會產品,擴大就業,進而拉動內需,抵御國際金融風暴對我國經濟的沖擊。當今世界無論哪一個國家,都將國有企業作為政府調節和干預經濟的一種手段,以彌補市場機制的缺陷。在市場失靈情況下,國家可以利用國有企業實現政府用其他間接手段難以實現的某些社會政策目標。例如,為了保證市場的有效運行,國有企業可以向社會提供私人企業無力提供或不愿提供的公共產品;為了推動本國經濟發展,增強國際競爭力,國有企業可以主動提供基礎工業產品,推進基礎科學研究和高新技術開發;為了保證國家產業政策能夠得到本國金融體系的支持,國家積極推行中央銀行和發行銀行的國有化并向一些重要的金融企業參股、控股;為了維護國家的安全和社會的穩定,國有企業牢牢控制掌握軍工產品的生產和流通等等。 不要擔心興辦新的國有企業會給政府帶來新的負擔,我國今天的國有企業早已今非昔比,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歷練,國有企業不再是那個在計劃經濟中只會執行國家計劃的生產組織,也不是改革開放初期不知市場經濟為何物的經濟實體,我國為拉動內需而需要興辦的國有企業,是按照市場主體要求構造的國有企業,是能夠自我發展、持續發展的國有企業。在國有企業可以發揮作用的領域或行業興辦國有企業,可以為政府的宏觀調控提供良好的社會基礎,解決由于國有企業的戰略退出而非國有企業又不堪重任的領域或行業中出現的市場失靈問題。這不是簡單的收復失地,而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重振雄風。國有企業的超高人氣和威望可以吸引國內外諸多人才的加盟,國有企業內部健全、規范的管理制度和社會保障可以留住人才。當眾多人才進入國企,不僅帶來國有企業人力資源的繁榮,而且同時推動了社會就業和提升了國有企業的國際競爭能力。在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興辦國有企業,有利于對國內外優秀人才的引進和吸收。 不會出現新的“政企不分” 不用擔心政府與國有企業之間會產生新的政企不分,自2003年我國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制確立以來,我國中央和地方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分別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享有所有者權益,權利、義務和責任相統一,管資產和管人、管事相結合,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至少將現有的國有企業都提高了層次,擴大了規模,并且開始向國有股東提交了利潤分紅。國資委經過5年的探索,已經找到了克服政企不分的有效辦法,即由國務院國資委和地方國資委分別履行國有資產出資人的職責,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實踐證明,盡管現行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仍然還有諸多亟需解決的問題和有待改進的工作,但總體上行之有效,成績斐然。我們有理由相信國資委有能力監督管理好現有的國有企業,履行好國有資產出資人的職責,并且能夠興辦好新的國有企業。一個國家到底需要多少國有企業并無一定之規,國有企業的數量應當與國家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相適應,并不是越多越好或越少越好,而應當是越適度越好。然而,關鍵問題在于這種度的難以把握。一般來說,國有企業的數量取決于需要國有企業解決的問題,具體來講就是一是看時間,二是看空間。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內,一個國家或社會需要國有企業解決的問題是不同的。所謂國有企業有進有退,就是社會要求國有企業解決問題的需求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化,而不斷發生變化,因而國有企業的數量也隨之發生變化。一個國家的國有企業到底應當多大規模也無統一定論,并不是越大越好或越小越好。大與小本是互相依存的一對矛盾,和諧的企業生態環境應當是大中小企業互為支撐,國有企業與非國有企業互為彌補,各行各業企業公平競爭的復合結構。至于國有企業的規模,對于中央企業來說,非大型、超大型國有企業莫屬,對于地方企業來說,并不是非興辦大型國有企業不可,而是根據當地社會需求的實際情況,興辦適度規模的國有企業。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以國有企業改革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在以市場經濟取向為背景的改革中,國有企業從計劃經濟體制的經濟組織轉型為市場經濟的微觀主體,經過30年改革開放的洗禮,社會對國有企業的認識越來越清晰,對國有企業運營的手段越來越理解,對國有企業的作用越來越認同。國有企業的經營者與國企職工對國有企業的運作規律越來越了解,對市場經濟規律的把握越來越準確,對市場之手與政府之手的協調越來越適應。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部門對國有企業的監督管理越來越到位,對國有企業管理的研究越來越深入,對國有企業管理的能力越來越加強。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如果今天興辦一些國有企業,應當不會重蹈改革前的國有企業的覆轍。興辦國有企業絕不是歷史的倒退。今天的國有企業與改革前的國有企業早已不是同一個概念,今天國有企業遇到的問題與過去的問題也有極大的不同。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我國的國有企業可以也應當作為政府宏觀調控國民經濟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國有企業在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領域或行業、在關系國民經濟發展的戰略領域應當有所作為。不僅如此,我國的國有企業有著配合國家宏觀調控經濟,支持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歷史傳統。在以市場化改革背景下的國有企業改革中,我國的國有企業服務并服從大局,承擔了巨大的改革成本,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做出了無可爭議的貢獻。雖然近年來我國的國有企業數量不斷減少,但經濟效益和社會影響卻在不斷提高,我國的國有企業,尤其是中央國有企業,無論在企業規模方面,還是在對社會承擔社會責任和對國家繳納稅收方面,都具有其他企業無法比擬的影響,在整個市場經濟微觀主體中起到了標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