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投資高手不是靠投資什么偉大的公司而獲得10倍100倍的收益的,在價格低廉的投資品中搜尋被遺忘的價值是他們獲得超級收益的捷徑。
文|CBN記者 崔鵬
如果一個公司人決定放棄現在的工作而選擇自己創業的話,那么不妨先來回答個問題吧:什么行業的收益率或者是毛利率最高,而且行業系統風險還很低?你別往違法亂紀方面想,很簡單這是廢品回收行業。業內傳說廢品回收行業的毛利達到50%,其實還遠遠不止,因為廢品根本就是可以無代價獲得的。但是既然行業這么“朝陽”,為什么沒有哪個福布斯人物是從事揀廢品的大佬,而丐幫也沒有進入世界五百強呢?很簡單,揀廢品的“公司”無法把業務擴得很大,它的生產率有限,如果能發明一個高效率的垃圾自動識別機器,那它倒是非常有投資價值的。
在投資市場上如果有“廢品”可揀,理論上講那么從事這項投資的人應該是收獲豐厚的。巴菲特在投資生涯早期就是從事揀“廢品”投資的。他早期投資方式是這樣的:他的枕邊書是《穆迪投資手冊》,他專在里邊翻找那些足夠差勁的公司,但要保證他們的價格更差勁—也就是他所說的三流的公司四流的價格。一般來說,這些公司的價格要低于他們所持債券或者現金的凈值—巴菲特認為這是這些公司的安全邊界—巴菲特慢慢地買入這些公司,然后進入董事會,或改善公司的經營,或直接要求公司清盤而獲得公司凈資產和其所購買的價格之間的差額收益。
不過這種操作并不是像揀垃圾那樣毫無風險。1958年,巴菲特在收購比阿特利斯鎮的丹普斯特磨坊制造公司并企圖把公司遷走時,全鎮的人民都氣瘋了,他們準備好了干草叉,對付這個奧馬哈來的“強盜”。巴菲特最后在收購戰中落荒而逃,據說當時比阿特利斯鎮警笛和鐘聲齊鳴以示慶賀。
巴菲特在此之后,特別是在1970年代后的投資更傾向于更有價值的大公司。他一方面受到了查理?芒格和菲利普?費雪想法的影響;另一方面他也發現市場中可揀的垃圾越來越稀少。如果按照尤金?法瑪教授的說法,那就是隨著市場的成熟,市場越來越“有效”了。
怎樣看待市場的有效性呢?
芝加哥大學的尤金?法瑪教授曾提出了著名的“有效市場假說”,他認為相關的信息如果不受扭曲且在證券價格中得到充分反映,市場就是有效的。“有效市場假說”的一個最主要的推論就是,任何戰勝市場的企圖都是徒勞的,因為股票的價格已經充分反映了所有可能的信息,包括所有公開的公共信息和未公開的私人信息,在股票價格對信息的迅速反映下,不可能存在任何高出正常收益的機會。
按照有效市場假說,信息的傳播增大了市場的有效性,資本市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信息的透明度增加,市場的有效性也就越來越強。如果市場越來越有效的話,那么那些有很高安全邊界的垃圾投資品被人挖掘的可能性也就越來越少了。
但也有很多人懷疑假說是否成立。正從事著金融投資理財的精英們對市場有效性持堅決反對的態度,因為如果這個假設成立的話,所有的技術分析和基本面分析還有令人發指的內幕消息都會變得毫無價值。
幸虧有了金融危機才讓我們這些投資理財的行業中人保住了飯碗,看看在這次金融危機中的資本的價格變化幅度,可見這個市場的有效性還是非常有限的。也許市場只有在有效的時候是有效的。不過,即使市場不在崩潰的情況下,我們會根據信息作出正確的估價么?
贏者的詛咒
在很多情況下,市場估值會像小時候玩的那種挖沙游戲—把一個樹枝插在一小堆沙上,兩個人輪流挖沙子,誰的樹枝倒掉誰就算輸,游戲越進行到最后,挖沙子的人獲取的沙子越來越少而風險卻越來越大。
市場對于高增長率預期的定價也類似于此,人們習慣對時髦而且被認為有收益想象空間的投資品給以更高的溢價,而這個溢價卻很可能給投資者帶來損失,也就是著名的“贏者的詛咒”。最早發現這個規律的是石油工程師E?C?卡彭,他發現投資者為1970年代最讓人垂涎的墨西哥灣石油天然氣租賃開采業務支付了過高的租賃溢價,造成對這種業務競標的成功者收益還不如把錢直接放在銀行吃利息劃算。
1983年沃爾特?米德對墨西哥灣1223個租賃合同做了稅前利潤統計,其中62%的合同根本沒發現石油或天然氣,16%的合同雖找到了能源,但交稅后還是出現了虧損,另有22%的合同是盈利的。但這也要歸功于1970年代的石油價格猛漲,當時石油從3美元每桶漲到35美元每桶,如果不這樣,所有合同將全部出現虧損。
這種“贏者的詛咒”在資本市場上也同樣存在。比如一個嶄新的行業里,某個公司剛好是其中的龍頭,市場預測這個公司前景遠大,比方說每年有100%的增長率,于是給予其80或者100倍的市盈率。而另一家傳統行業的公司每年增長率穩定在20%—30%,市場給它的市盈率可能只有12倍或者15倍。所以經常出現這種情況,一個每股盈利1塊錢的公司股價是100塊,而另一家每股盈利也是1塊錢的公司其股價只有15塊錢,其根本原因在于投資者對于100塊錢的公司有明年盈利2塊的期望,而對于股價是15塊的公司它的預期只有1塊2毛。也就是說,熱情的投資者為了8毛錢的預期—而且這個預期不一定能夠持續的—要支付85塊的溢價。
而且往往高溢價股票的價格是很不穩定的,如果業績稍稍遜于投資者的想象,就會遭到市場拋售,似乎拐點隨時都會出現。曾經非常出色的UT斯達康在2004年以前的年利潤平均增長率在100%以上,而因為2004年第二季度利潤比預計少了1美分而重重下挫了29%。
也有很多低價股是因為它們不夠有知名度,人們喜歡投資那些光明、有名氣的股票,比如可口可樂,麥當勞,茅臺,但是對于一些賺錢的角落公司卻沒人愿意理會。比如有的公司是棺材業的龍頭,其實這個行業也可以像餐飲業一樣獲得同樣的利潤率,且競爭沒有那么激烈,但由于它們可能招來令人厭惡的聯想,行業顯得壓抑陰暗而不受投資者青睞,所以股票價格會偏低。
在機構投資者成為主導的市場里,有一些普通股的低價是因為機構沒有在它上邊建立倉位,所以研究員們也會對它視而不見。但是那些浮躁的基金經理—看看他們一年400%的換手率就知道—為了業績不會放過這些隱藏著的價值寶藏,如果投資者發現了一個低市盈率、基本面優異,且無機構關注的公司,盡可耐心等待,沒準它就是下一個翻上十倍的股票。
當然,就如同有效市場一樣,大多數人在大多數時候是對的,被市場所拋棄的大多數公司也的確會越變越差。另外,在一些新興經濟資本市場,公司對其內部的資產和風險披露得普遍不充分,有些垃圾價格的公司,潛藏著其成為垃圾的更深層次原因,對資本市場沒有深入了解的公司人投資者最好以謹慎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