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評論員 葉檀
中國經濟到底是否觸底回升?不同人士對于中國經濟形勢有截然不同的判斷。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2月4日公布中國1月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45.3,繼去年11月份的歷史低點38.8、以及12月份的41.2,已經連續第2個月回升。
雖然我國經濟有反彈跡象,個人認為,我們還不能得出我國經濟已經擺脫下行周期的結論。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指出,我國制造業PMI指數雖然連續回升,但仍然位于較低水平,除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略高于50%以外,其余各項指數均低于50%,新出口訂單指數更是只有33.7%,已連續6個月低于50%。而由里昂證券公布的中國PMI指數顯示,1月份PMI為42.2。有一點可以肯定,不論哪一個指數,都在50以下的緊縮區。同時,經濟景氣有所回暖,這說明,政府的積極財政政策發揮了作用,尤其是在鋼鐵、汽車、有色金屬等行業發揮了提升作用,河北等地鋼鐵廠正在恢復產能,但不容忽視的是,在制造業產能過剩與就業這兩項核心數據上,并沒有出現積極信號。
與里昂證券的數據相比,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的數據更偏重于大型企業——里昂證券中國采購經理指數PMI采樣對象為450多家企業,來自細分的40個行業,調查覆蓋31個省、區、市,也涵蓋了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私人企業、合伙企業等企業類型。而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和國家統計局聯合發布的PMI,有727家被調查企業,涵蓋了20個行業。為確保企業的代表性,符合中國經濟大型企業占較大比例的特點,在調查樣本中,以大中型企業為主,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責任公司、外資公司、國有企業公司的比重分別占35.6%、27.6%、20.5%、12.6%。
因此,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所提供的樂觀數據反映了大型企業受惠于政府采購活動的程度,而里昂證券則反映了中國經濟包括大中小各類企業的綜合情況。前者的數據更樂觀,說明積極的財政政策對大型企業的刺激作用更強,這些企業因為訂單增加而消化了庫存。
溫家寶總理本周訪問英國期間就曾警告,全球經濟形勢下,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獨善其身,中國當然不能。一直負責研究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和國家統計局聯合發布的PMI數據的張立群先生,充當中國經濟的
報喜鳥角色,當然可喜。但從去年年中開始,一些報喜鳥應該為中國經濟政策的滯后、年底急轉彎救市負相當大的責任,只要看一看去年年中對于數據的解讀,就不難得出這一結論。
對于政府的積極財政政策,我們應該給予實事求是的評價,數據顯示,積極的政策確實起到了拉動作用,是適時之舉。但這種拉動作用是苦樂不均的,對于國企與大型企業利好更多,而對于民企,則是聊勝于無,更可怕的是出現對于民企的擠出效應。郞咸平先生擔心中國經濟出現“內傷”,這種擔心也是很多人的擔心,即中國經濟雖然通過財政出現回暖,但中國的經濟結構并沒有因此得到改進,這將給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制造隱形的障礙。
中國傳統哲學有道術之分,中國經濟是升是降是個技術問題,可以通過實際調查和數據分析,得出接近事實真相的結論,這是“術”。尊重術,則近于道,即我們要抱著理解事實、尊重事實的態度,進行數據統計和分析,這樣數據才是真實可靠的。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