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徐暢
作為增加居民收入,保證經濟增長的重要舉措之一,結構性減稅將成為2009年中國稅收政策的主基調。
社科院財貿所副所長高培勇表示,結構性減稅能最大限度激發社會投資、改善民生,從而帶動最終消費;也有助于穩步推進國民收入分配格局調整,完善稅收制度改革。
減稅并非權宜之計
財政部部長謝旭人日前表示,2009年財政部門將進一步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繼續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將改善民生作為保增長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在目前條件下,保增長的根本途徑就是擴大內需。其中,以減稅來擴大居民和企業的可支配收入,從而拉動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無疑具有基礎性意義。
著名經濟學家樊綱曾表示,居民收入占GDP比例近幾年來一直在下降,這是內需不足的主要原因。數據顯示,2003年到2007年,我國稅收收入增速分別為20.4%、25.7%、20%、21.9%和31.4%,而同期我國城鄉居民儲蓄存款增速只有19.2%、15.4%、18%、14.6%、和6.8%。
高培勇認為,結構性減稅不是應對當前經濟形勢的權宜之計,而是遵循既有的稅制改革方案、有長遠的戰略考慮的宏觀調控舉措。在稅收收入高速增長已經持續15個年頭,稅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已經迅速提升的條件下,減稅對于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擴大最終消費需求為重點,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宏觀調控決策,更具重要的現實意義。
重點鎖定增值稅和個稅
“結構性減稅意在通過削減有限度的稅負水平的量,最終實現稅收收入的減少或稅收收入占GDP比重的相對下降,對于拉動內需具有特殊含義。”高培勇認為,不同于全面的、大規模的減稅,也有別于有增有減的結構性調整,結構性減稅是針對特定稅種、基于特定目的而實行的稅負水平的消減,所實行的是小幅度、小劑量的稅負水平的消減,其出發點和歸宿是實現納稅人實質稅負水平的下降和政府稅收收入的減少。
結構性減稅既包括投資方面的減稅,可以提高企業的投資欲望,也包括對支付能力不足的低收入群體減稅。迄今為止,政府已經推出并將根據經濟形勢的變化繼續推出一系列的以減稅為主要取向的稅制調整舉措,重點將鎖定在增值稅和個人所得稅上。
目前,增值稅轉型改革已從2009年1月1日起實行。據財政部門估算,此舉將使得稅收收入在2009年減少約1200億元。
不過,高培勇表示,只有企業真的擴大設備投資了,真的著手技術改造了,真的增加投資需求了,增值稅轉型的減稅效應,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在個人所得稅方面,“十一五”規劃所繪就的新一輪稅制改革方案,已把個人所得稅的改革方向確定為“實行綜合和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從2006年1月1日至今,涉及個人所得稅的減稅動作主要圍繞著增加工資薪金所得額扣除標準和減免征收存款利息所得稅進行。據財政部門估算,個人所得稅的上述減稅動作,在2009年,將減少大約460億元的稅收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