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業內認為中石油中石化降價促銷形式大于實際并非真正競爭
本報記者 周勇剛
上周末,京城有車族翹首期盼的成品油降價終于“現身”市場。中石油北京銷售公司旗下雙橋、西三旗、十三陵等10余個加油站,分別將93號汽油從5.44元變為5.14元,每升降了0.30元。
年前,中石油、中石化兩大巨頭以元旦優惠為旗號,在申城進行成品油價格調整……這場由年前演繹到年后、從單一地區拓展到多個城市的降價風潮,被國內眾多媒體稱之為罕見的“價格大戰”,這是否預示著兩大石油巨頭將徹底打破同舟共濟的“價格聯盟”,由此從全面競合走向全面競爭?
油品降價另有他求
記者注意到,針對此次加油站降價,兩大石油巨頭對外表態“極為一致”,并稱“各地區銷售公司在經營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權,春節期間正逢成品油銷售淡季,部分地區公司根據年內任務完成情況不同,選擇通過促銷在國家政策范圍內適當下調價格,實屬正常的商業手段。”
如此的解釋,正好“鏈接”了新出爐的《成品油價稅費改革方案》。因為在這個新方案中,有個涉及成品油價格形成的變革,將過去的“范圍定價”模式改為了“最高限價”模式,旨在促進正常市場競爭。而此番兩大石油巨頭的“大動作”似乎是在為新政作腳注。
在過去的一年中,國際油價做上“過山車”,讓全球石油業始料不及。從149美元大關跌近30美元關口,讓跨國公司喘不過氣。而中國石油企業也未幸免,正面臨由金融危機引發石油石化終端市場急劇萎縮形成的新打壓。
“快速化解高庫存的瓶頸是當務之急。”能源專家舟小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中石油、中石化打造的是一體化的產業鏈,當下游的流通環節擠壓到中游的煉油環節進而波及到上游的開采環節,這種連帶打擊或連帶損失若不及時消除,滯后是無法承受的。”
此番兩大石油巨頭“舞劍”,其意圖已再明了不過。然而,無論出于何種目的,對成品油的下降,最大贏家還是消費者。有中石化人士稱,部分地區大幅下調零售終端價格,將導致企業盈利空間減少,部分產品甚至出現虧損。
事實上,按照目前國際油價在40美元的區位,憑借壟斷地位的國內兩大石油巨頭尚有不小的利潤空間,若再加上即將獲得的由國家開征消費稅的那部分“給養”,它們眼下依然是風景獨好。
競爭格局尚未形成
入世以來,兩大石油巨頭間圍繞成品油的價格戰時有發生,而“交火”大都集中于重慶、廣州等南方,有意識避開北京、上海等敏感地區。因此,業外普遍以為,從上海演繹到北京的這次“價格大戰”,標志著中國油價競爭格局確立。
事實上,當下的這場油價競爭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市場競爭。因為這種競爭是在間接與國際接軌的框架下進行。按照新推出的《成品油價稅費改革方案》,中國依然執行價格雙軌制的定價機制,即在國家主管部門規定的中準價基礎上,兩大石油巨頭可上下浮動8%。
受資源緊缺的影響,在以往的調價里中,中石油與中石化彼此默契地將價格調整到上浮8%的最高值。而這兩年或出于改革呼聲的壓力或出于供求關系的變化,兩大石油巨頭開始“求變”,打起了“太極拳”,但彼此間并不真正傷害大的利益。
發生在上海這次“價格戰”,形式意義大于實際意義。中石油在推出價格優惠后,而跟進的中石化表面看起來價格降幅比中石油多,但在上海多達500家加油站中,參與“戰役”的80余家,且大多分布在偏遠郊區。
舟小剛坦言,發生上述的現象并不奇怪,其背后仍然是體制弊端。因為兩大石油巨頭都是同胞兄弟,同出國資委一門。而東家的利益最大化,對于它們也是同一樣的最終為之奮斗目標。而即便在形式上顯現競爭關系,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競爭。
由此,建立一個國有、民營、外資的多元競爭主體,對當下中國成品油市場健康發展已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