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油價沒漲,但天然氣的價格恐怕還是要漲。
在成品油價格改革之后,天然氣最有可能成為下一個改革的資源類產品。正在醞釀中的天然氣提價很可能在2009年變成現實,雖然最終采取哪套方案并未落定,但從“成本定價法”過渡到“凈回值定價法”作為討論最多的方案有可能被最終采納。
嚴重低估
廣州華潤熱電有限公司的天然氣發電工程已經“斷糧”數月了,“氣源主要來自國際現貨市場采購,價格太高,已突破每立方米5.5元。”電話那頭,華潤公司的一位業務員很是無奈。該公司僅僅是近幾年火速上馬的一大批停產天然氣電廠中的一個,廣東省因天然氣供應不上以及價格太高而停止發電的超過一半。
與扶搖直上的國際價格相比,國內管道氣的價格卻很低,內地居民的氣價為3.5元/立方米以內。國內著名能源專家韓學功分析,一直以來,天然氣國內外價格倒掛,按照等熱值等價原則換算,當前中國石油與天然氣價格之比為1∶0.24,而國際市場為1∶0.6,部分西方國家甚至認為氣價應該超過油價。
為何國際國內價差如此之大?據韓學功指出,因為我國天然氣采取的是出廠價加管輸費的定價機制,均由國家統一確定。而在國外,天然氣定價采用能源替代法,與其他可替代能源價格掛鉤,作為天然氣市場價值為基礎定價。
煤炭價格已部分市場化,石油價格也在逐步放開,只有天然氣在過去3年僅上漲兩次,在發改委宏觀院能源經濟與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高世憲看來,這并沒有遵循發改委一年一調小步快跑的初衷。三大巨頭更是多次提出,必須適當調高天然氣價格才能使供需趨向平穩。
價差如此之大導致國內供應出現嚴重短缺,三大油氣集團在與國際巨頭艱難談判的同時,也在為國內找不到未來的下游買家而犯愁。“我國天然氣儲量并不豐富,更多是依賴進口,但中國天然氣國際談判十分艱難,正在進行的項目至少有十幾個,成功的寥寥無幾,主要就是價格問題,國內承受不了,即便承受了,下游買家也不會接受。”高世憲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
這使本已捉襟見肘的天然氣市場更加吃緊。發改委網站數據顯示,從探明儲量的人均占有水平看,我國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3%,隨著缺口與日俱增,消費量年均增長率可能會超過15%,到2010年,需求量將達到1000億立方米。
方案細節解密
中石油規劃計劃部負責人已在廣州“國脈萬里行”座談會提前“吹風”:“天然氣改革方案已經進入發改委議程,2009年早些時候就可能會出臺,提高天然氣的價格。”
事實上,此次中石油并非空穴來風,石油巨頭們呼吁天然氣漲價,已引來陣陣回聲。早在半年前,發改委就在研究天然氣價格政策,確定改革方案。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也于近日“放風”:為鼓勵節約能源,將擇機適當提高天然氣價格。這更加強化了市場對天然氣提價的預期。
據悉,在發改委對天然氣企業長達半年的調研過程中,焦點集中在“成本”和“國際”兩大因素,“國內天然氣開采難度和成本非常高,出廠價卻遠遠低于國際同行。”能源專家、發改委高級顧問周鳳起解釋。因此,在記者從可靠知情人獲知的天然氣的定價機制方案中,討論較多的方案是從“成本定價法”逐漸過度到“凈回值定價法”,最終與國際接軌。
據知情人士透露,成本定價法,即改變出廠統一定價的模式,考慮不同開發成本和加運輸成本的計算方法。中石油西南天然氣研究所研究員白蘭君表示,天然氣管道維護、運輸等需要大量費用,越是地質條件復雜的氣田開采難度越大。在改革初期,這種以成本為基礎的定價體制對天然氣市場開拓與消費領域擴展有積極作用。
“這個思路好是好,但是忽視了市場的變化。”上述知情人表示,在國際大宗原材料市場中,“國際因素”正在成為一種重要力量,如果利用得好,就可以變被動成主動,讓中國成為影響國際大宗原材料市場價格的主要力量。
據悉,當市場逐漸適應“雙成本定價法”后,就應該過渡到“凈回值定價法”,以天然氣的市場價值為基礎推算并確定天然氣出廠價,市場價值與可替代能源價格掛鉤,參照對象可能鎖定為價格市場化的原油、煤以及液化石油氣。
但也有說法稱可能采取上述兩種定價方法相結合的機制,此外,用戶與供氣商商定的競爭性市場定價和管輸費定價原則也被納入考慮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