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處置措施仍然存在爭議之處
由上面可以看出,迷你債券事件發生后,香港監管當局及有關各方對事件作出了快速的反應,以最大限度地保護投資者利益和維護正常的市場秩序為目標,積極主動地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這些措施雖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目前事件仍陷入到僵局。根據業內人士的分析,其中的原因是部分機構的表態以及少數人士刻意推動事件的政治化,使投資者對收回全部本金抱有較高的預期。此外,雖然銀行業積極籌劃債券回購,但是市場環境的持續低迷將會使抵押品面臨較大的損失,而且香港立法會的調查也將對銀行業的回購行動形成影響。
另外,在事件處理的措施選擇方面應當更為尊重市場,尊重專業的判斷。如果在沒有充分評估現實情況和市場影響的情況下,匆忙提出促使銀行回購的建議,短期內也許能緩解燃眉之急,但是在長期內卻可能會對投資者和市場機構產生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此次雷曼迷你債券事件的起因在于向不適當的投資者銷售結構性債券,因而解決問題應該集中在對不同投資者的投資進行分類處理,而不是簡單地由銀行來回購已經售出的債券。在金融市場動蕩、投資者信心崩潰和流動性缺失的市場環境中,目前抵押品的市場價值已大幅縮水且缺乏流動性,即使銀行進行回購,估值也將遠低于投資本金,甚至可能為零。屆時出現損失的幅度將是部分投資者所不能夠承受的,可能會進一步引發沖突。在這一點上,新加坡監管機構的處置手法就相對平穩得多,市場沖擊也相對較小。
還有部分業內人士認為,在這次雷曼迷你債券風波中,監管機構和銀行業的反應有些矯枉過正。香港金管局甚至在研究是否應該禁止銀行銷售零售投資產品,而實際上銀行業幾乎全面停止銷售新的結構性產品,致使2008年最后幾個月香港基金管理公司基本沒有新產品認購,卻出現資金大量凈贖回現象。過去香港基金業十分依賴香港銀行系統的銷售渠道和財富管理功能,雷曼迷債事件發生后,香港的銀行顯然在銷售基金方面采取了保守和謹慎的態度,投資者也不再像原來那樣信任銀行的產品推銷,這樣的情況持續下去將對香港的金融業產生重大的負面影響。
資產管理市場可能出現的趨勢
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海嘯,對全球資產管理市場形成了顯著的沖擊。隨著危機的不斷深入,無論是金融機構自身的資產管理(自營)、還是代客理財等,都出現了程度不同的虧損,促使全球的金融機構開始重新反思資產管理行業未來的發展。與此同時,對沖基金也遭受重創,使得全球對相關金融交易形成了新的意見和看法。歸納起來,資產管理市場將出現以下變化:
其一,次貸危機之后,全球資產管理行業可能會面臨一次徹底的洗牌。投資者將更加關注理財產品是否具有穩健的現金流、清晰簡潔的產品結構和透明的信息披露,那些結構復雜的產品可能會日益受到投資者的拋棄。為不同階段的投資者提供適合于不同人生階段的簡單的產品,并由投資者從中自行進行選擇和配置,可能會成為一個新的趨勢。
其二,香港雷曼迷你債券事件引發了香港資產管理界和銀行界的深深擔憂。由于現有的資產管理產品主要依靠商業銀行的分支機構網絡來銷售,雷曼迷你債券事件使得商業銀行因為擔心可能承擔投資者投資虧損之后的法律責任而顯著降低了銷售基金產品的積極性,同時也擔心已經銷售出去的產品是否會遭受類似的法律糾紛,這種擔心使資產管理行業的營銷方式可能會不得不作出調整。
其三,在推動理財產品市場和資產管理行業發展的過程中,既要鼓勵理財產品創新,以滿足投資者的需求,也要加強理財產品設計與運作風險的控制。考慮到非上市金融工具(特別是場外金融衍生品)的流動性一般較差,且缺乏透明度,投資估值難度較大,不利于投資風險的控制,因此,對于投資非上市金融工具的理財產品(特別是QDII產品),未來發展趨勢可能是日益傾向于嚴格把關,審慎對待,重點推進場內市場的資產管理產品。
其四,在次貸危機之后、特別是在經歷了雷曼迷你債券事件之后,監管機構很有可能出現過度監管的傾向,從而嚴重抑制本來需要相對靈活的市場創新和發展空間的資產市場,并且會延長資產管理行業從次貸沖擊和金融海嘯中恢復的速度。
其五,華爾街所特別關注的強烈的激勵和分配措施,被認為是導致此次危機的重要的根源之一,這使得資產管理行業一度十分重視的業績分紅、過高的股權激勵等可能會受到抑制。一些原來沒有實行股權激勵等的市場,類似的改革舉措可能會延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