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紹峰
“當前經濟危機不會影響新能源產業發展的總體趨勢”,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日前在“第三屆中國新能源國際高峰論壇”上如是表示。事實上,我國近來在新能源方面的政策引導和傾斜力度不斷加大,中國能源產業結構已開始醞釀新變。
政策力挺新能源
最新消息顯示,國家發改委正計劃于2009年一季度完成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的調整工作,并上報國務院決策,同時將新開工建設浙江三門、山東海陽、廣東腰古等數處核電站。此次調整將突破2007年底國務院批準的《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05-2020年)》目標,當時的目標值是,“到2020年核電運行裝機容量爭取達到4000萬千瓦”。與此同時,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最近在重慶表示,國家將通過財政補貼等優惠政策,推動新能源汽車的大規模產業化應用。而此前的國家千億中央投資中,已確定有8億將用于我國核電和風電裝備技術改造的補助。目前地方已經報上來申請補助的項目資金總需求比較多,已經遠大于國家能夠提供的補助資金,因此這8億將主要只用于補助國家重要的核電和風電設備的制造企業。
海外資本深耕中國
政策對新能源產業的扶持,加上全球能源危機和環境危機的雙重壓力,使得越來越多的產業資本認識到,新能源在全球范圍內的迅猛發展不可逆轉。然而,各路資本進軍中國新能源領域,選擇的路徑卻各有不同。
海外資本喜歡深耕中國市場。自2004年以來,殼牌中國集團就組織多所院校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深入各地開展能源調研,為政府新能源決策出謀劃策,幫助改善中國能源現狀。今年與農業部科技發展中心、上海清潔能源研究與產業促進中心共同表彰的2008年大學生能源調研項目的20項具體成果中,《農戶種植膏桐的收益、意愿與前景探究》與《高原地區清潔能源的開發與利用》兩份一等獎報告,以及其他入圍的全部調研報告已送相關政府部門和研究機構作研究參考。
上海清潔能源研究與產業促進中心專家表示:“在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中發現節能、減排、降耗的潛力,并且有目的地加以改造、完善,是一件與開源同等重要的工作”。殼牌中國集團主席林浩光說:“企業的社會責任是綜合性的,也是長遠的。調研項目圍繞中國農村能源利用、企業節能減排等課題展開,并提出了新穎獨特的解決方案,這些方案對國家相關能源政策決策將起到參考和借鑒作用。”
產業資本蜂擁而上
與海外資本耐心深耕中國市場不同的是,中國的產業資本更喜歡蜂擁而上。
上市公司天茂集團近來就大力挺進新能源化工領域,以煤制甲醇、二甲醚為主,打造出一條新型能源產業鏈,其第二套裝置則將在今年底投產。魯能泰山在積極發展煤電產業的同時,進軍新能源風電領域,與煙臺東源電力集團有限公司共同出資組建萊州魯能風力發電有限公司。申能股份不僅大力進軍風電領域,中標了長興島2萬千瓦風電項目,預計2009年投產,還受讓了上海太陽能科技公司20%的股權……
然而,史立山表示,新能源產業近幾年的迅猛發展存在著一定的盲目性,很多企業缺乏對新能源相關項目的經濟和技術可行性的客觀分析,而是抱著淘金的不良心態進入這個行業,這樣必然會出問題。專家建議,中國產業資本應摒棄投機和暴利心態,學會深耕市場,這樣才能在國家拉動內需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抓住機遇,做大做強新能源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