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唐 瑋 北京報道
12月16日上午,北京市阜外大街29號熱鬧非凡,我國最大的政策性銀行國家開發銀行正式轉型為國家開發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距離其上市,又近一步。
國開行的改革進程豈止一波三折,先有高層“雙規”阻礙,又有違規炒股風暴,再是改制方案爭議不下,于是股份公司的掛牌之日一延再延。外人為之著急,內部人更是感慨萬分。在掛牌大會上,記者聽到,兩位銀行內部人士站在國開行北京總行門口,興奮之余掩飾不住唏噓:“可算是掛牌了。”
正是這般不容易,在僅僅半個多小時的掛牌大會上,群“星”熠熠,各部門相關領導悉數登場。除央行副行長劉士余和國開行董事長陳元共同揭牌,嘉賓還有發改委副秘書長馬力強、財政部副部長李勇、商務部副部長易小準、銀監會副主席蔡鍔生、中投董事長樓繼偉、匯金總經理謝平、中組部副部長王爾乘、稅務總局所得稅司綜合處處長楊峰、國務院法制辦副主任宋大涵、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江小涓等,還包括證監會、外匯交易中心、外管局的代表。
即將入股國開行的全國社保基金的代表,僅僅坐在主席臺的后排。一位接近國開行的人士告訴記者,有意入股國開行的潛在投資者眾多,國開行將逐步甄選。
此前《華夏時報》所報道的國開行將獲得國家信用過渡期的安排也得到證實,國開行的國家信用將保留至2010年。但之后國開行將如何開拓資金來源和應對資金成本,依舊是個問題。
保留國家信用至2010年
國開行改革終于落了定。新成立的國開行注冊資本為3000億元,財政部和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匯金)按出資入股,分別持有開行51.3%和48.7%股份,開行性質從政策性銀行轉為商業銀行。這與當初市場所預期的“工行模式”略有差別。
之后,中組部干部五局的代表宣布了國開行股份公司的領導層:陳元任國家開發銀行董事長、黨委書記,蔣超良任副董事長、黨委副書記,姚中民任監事長、黨委副書記,鄭之杰、高堅任執行董事、副行長、黨委委員,李吉平、蔡華相任副行長、黨委委員。
最受關注的國開行國家信用,也予以保留兩年。銀監會副主席蔡鄂生在宣讀《銀監會關于國家開發銀行改制設立國家開發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的批復》時指出,股份公司成立之后發行的人民幣債券,在2010年底以前風險權重為0。2010年之后發行的債券,由銀監會按照市場化原則另行研究確定。自股份公司掛牌成立之日起,國開行所做的商業擔保,按商業銀行標準計算風險權重。
標普公司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國開行的評級一定是考慮了國家信用的因素,而且到目前為止,評級沒有更改。
今年7月31日,標普稱,將包括國開行在內的中國四家政策性金融機構,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長期評級由“A”上調至“A+”,短期信用評級由“A-1”上調至“A-1+”,長期評級的展望為穩定。
資金難題待解
未來的資金來源一直是國開行內外最為關注的難題。
盡管國家信用有過渡期的安排,但過渡期之后呢?目前,國開行的資金來源主要依靠發債,目前,國開行金融債券存量占全國銀行間市場債券存量的20%。
銀監會的表述是,2010年后其擔保評級,銀監會將按市場化原則另行研究規定。而根據《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商業銀行持有的我國政策性銀行債權的風險權重為0,而我國其他商業銀行債權的風險權重則為20%(其中原始期限4個月以內債權的風險權重為0)。國開行轉型后,其金融債也將面臨重新定位的問題,不得不同樣在20%的風險權重線上掙扎。
能不能另辟蹊徑解決這一問題?但國開行依舊不能吸收居民儲蓄。蔡鍔生指出,國開行股份有限公司將具備商業銀行的性質,在業務范圍上,可以吸收居民儲蓄存款之外的公眾存款,發放短、中、長期貸款;可代理發行、承銷政府債券,從事保理業務等。
加大向個人投資發債的步伐或許是一條明路,去年,國開行作為首家境內機構獲準赴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曾嘗試了向個人投資者發行,認購額接近發行計劃的3倍。但中央財經大學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認為,還是會遇到評級信用的問題。
“籌資渠道如何拓寬,確是國開行未來發展的關鍵問題。”郭田勇說。
而按照國開行的商業化轉型方案,除設立集團性質的銀行股份公司外,還將另設兩大子公司,分別負責直接投資和投資銀行。據接近上述人士透露,這兩家公司的成立也漸行漸近。
盡管有諸多波折,回顧國開行改革進程依舊能看到成功的臨近:央行從2005年便著手研究國開行商業化改革方案;2007年12月31日正式確定由匯金公司向國開行注資200億美元;今年2月,國務院批準了國開行改革實施總體方案;12月1日,國開行股份有限公司創立大會暨第一次股東大會在京召開;12月16日,國開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掛牌,而后,其上市也指日可待。
央行副行長易綱于16日強調國開行、農行上市要看市場的機會,但他也表示對國開行和農行的改革充滿信心。
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