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國內財經 > 中國行動應對經濟下滑風險 > 正文
由于缺少經驗,中國在實施擴大內需的政策時,必然謹慎行事,但只要善于總結過去的經驗,善于向其他國家學習,缺少經驗并不可怕。
12月15日《京華時報》報道,日前,央行行長周小川表示,近代中國一直在過“窮日子”,政府過去關注更多的是如何擴大生產,因此在擴大內需方面一直相對缺乏經驗。
盡管只有寥寥數語,但周小川卻道出中國的一個現實困境。筆者認為,在擴大內需的關鍵時期,周小川此話不僅是善意的提醒,更是坦誠面對問題的表現。
中國缺少擴大內需的經驗,一方面是歷史原因造成的,另一方面,中國本身就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經驗少于發達國家。現在的關鍵問題是,能否將重視擴大生產轉變為重視擴大內需,能否在出口衰退的情況下,讓擴大內需成為經濟增長的引擎。
其實,1998年為應對亞洲金融危機,中國就提出了要擴大內需,2002年,政府有關報告也曾指出,實現經濟較快增長的根本之策是擴大國內需求。可以說,“擴大內需”從提出之日起,就經常出現在媒體上,然而,擴大內需始終沒有發揮主導作用,究其原因,就在于中國始終沒有擺脫出口依賴的思維,缺少走自主之路的勇氣。由于缺少經驗,中國在實施擴大內需的政策時,必然謹慎行事,但只要善于總結過去的經驗,善于向其他國家學習,缺少經驗并不可怕。
首先,可以從過去的實踐中總結經驗。無論是擴大內需10年積累的經驗,還是應對亞洲金融危機的經驗,都具有中國烙印。如果進行系統總結,必能成為我們今天擴大內需的有效經驗。
其次,向其他國家取經。亞洲金融危機曾導致東南亞各國經濟嚴重衰退,各國均采取了一系列擴大內需的政策措施,比如韓國曾通過制定《國民基本生活保障法》,來應對消費萎縮引起的經濟長期不振。
再者,自己“摸著石頭過河”。由于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的變化,完全照搬自己或他國的經驗已不大現實。中國的特殊國情注定了要走自己的擴大內需之路,只能邊走邊積累經驗。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在“摸著石頭過河”時,一方面要善于吸收民眾智慧,實行民主決策,避免少走彎路,另一方面,從目前來看,對于效率的重視程度高于公平,比如,對于壟斷造成的不公重視不夠,而效率與公平兩者都不可忽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