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子強
提要 合理有效擴大內需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加強各部門之間的政策協調配合。從短期看,財政政策對擴大內需的作用較貨幣政策更加直接有效。擴大內需應突出強化財政政策擴張效應,同時充分發揮貨幣政策的調控作用,并合理運用產業、土地、收入分配、外貿、金融監管等政策,形成各部門共同推動促進擴大內需的聯動機制。
當前,我國物價漲幅得到有效控制,經濟下行風險明顯增加,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已成為宏觀調控的突出任務。而隨著美國金融危機影響的不斷加深和世界經濟增長的明顯放緩,我國外部需求減弱,要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關鍵是盡快擴大內需。在我國經濟已步入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時期,尤其是面對國際國內各種不確定不穩定因素明顯增多的形勢,如何合理有效擴大內需,做到既鞏固好多年來宏觀調控的成果,又進一步解決好經濟社會發展正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事關新一輪擴大內需的成敗,更事關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全局。
一、合理有效擴大內需應正確處理幾個方面的比例關系
(一)必須正確處理外需與內需的比例關系。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長高度依賴外需增長。2007年我國外需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21.5%,在大國中已處于較高水平。外需比例過高,不僅容易使我國經濟受國際經濟波動的影響,增加宏觀經濟風險,而且會導致國際收支順差過大,加大宏觀調控難度。從這一點看,目前我國外需減弱有利于優化內外需比例關系。但也應當看到,外需與內需的比例關系是動態的。內需擴大后相應地要求擴大外需,否則外需下降過大同樣不利于經濟發展。目前我國宏觀調控強調擴大內需決不能放松外需增長,要在有效擴大內需的同時,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促進對外貿易健康發展,使內外需比例關系始終保持動態均衡。
(二)必須正確處理投資與消費的比例關系。投資增長最終取決于消費增長。長期以來,我國內需結構不合理,消費率偏低、投資率偏高的矛盾一直沒有根本解決。2007年我國最終消費率僅為49%,低于世界61%的平均水平和發展中國家平均線。雖然近年來投資與消費增長差距有所縮小,但消費不足問題仍然存在。如果消費需求不能有效擴大,本輪經濟增長勢必重蹈以往每一輪高投資之后必然伴隨新一輪經濟過熱和嚴重通貨膨脹的覆轍。因此,本輪擴大內需在擴大投資的同時,必須在擴大居民消費上取得實質性進展。
(三)必須正確處理對外依存與對內依存的比例關系。擴大內需會增加對資源原材料的市場需求,必然涉及資源原材料的對內需求和對外需求的結構關系問題。近年來,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化,我國經濟對外依存度已達67%,遠高于美國、日本等國家14%~17%的水平。本輪擴大內需在抓住時機有效利用國外資源、擴大資源能源和關鍵技術設備等方面進口的同時,要更加注重利用國內市場,增加對內依存比重,逐步糾正對外依賴度過高問題。特別是對我國經濟安全有重要影響和具有戰略意義的重要原材料,要增加國產比重,發展進口替代產業,使部分對國外的需求轉移到國內。
二、合理有效擴大內需應注意消除影響物價穩定的結構根源
從一般意義上說,擴大內需意味著增加總需求,具有引發通貨膨脹的可能性。目前,我國經濟運行既有物價出現持續回落的可能,也存在可能引起物價上漲的因素。在擴大內需的政策把握上要謹慎,注意消除通脹隱患。
(一)我國本輪通脹根源是經濟結構失衡。我國本輪通貨膨脹需求拉動、成本推進和外部輸入等因素,但根源是都是經濟結構失衡。從需求看,部分地方低水平重復建設導致投資需求膨脹和產能過剩,加之總需求過多依賴投資和出口拉動,導致我國國際收支失衡,進而引發流動性過多和信貸擴張,形成投資出口增長→貿易失衡→流動性擴張→總需求擴大的惡性循環;從外部輸入因素看,高投入、高能耗的經濟增長方式導致能源原材料對外依存度過高,全球初級產品價格上漲使我國產生輸入型通脹壓力;從成本推進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失衡推動了農產品價格和勞動力成本上升。從根本上治理本輪通脹必須優化經濟結構。
(二)本輪物價漲幅雖得到有效控制,但結構根源沒有消除。隨著我國糧食豐收,居民通脹預期減弱,PPI高位回落,預計今后我國CPI將穩步回落。但是,如果經濟結構不能持續優化,在內需被成功擴大的情況下,通貨膨脹可能出現反復。目前,本輪通脹的結構性根源并沒有消除:一是總需求結構沒有根本變化,投資和出口增幅減緩的同時,消費沒有有效擴大;二是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還不到位;三是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沒有根本變化,等等。
(三)在擴大內需的同時應消除通貨膨脹的結構性根源。本輪擴大內需必須始終堅持有保有壓、區別對待,大力優化經濟結構,在抑制不合理需求的同時增加有效需求,在防止產能過剩的同時增加有效供給,使總需求與總供給保持動態的總量均衡與結構均衡。特別是要進一步優化投資結構,加快產業結構升級步伐;改善主要農產品和能源等基礎產品的供求關系;抓緊理順重要能源資源產品的價格關系。
三、合理有效擴大內需應把著力點放在強化薄弱環節上
(一)通過優化國民收入分配結構擴大內需。消費是收入的函數,消費增長最終取決于收入增長。目前,我國國民收入分配結構不合理,居民收入占比偏低。2002~2006年,我國居民收入比重從62.1%下降到57.1%,企業收入比重從20%上升到21.5%,政府收入比重從17.9%上升到21.4%。近幾年國民收入分配向政府傾斜現象比較突出。居民收入占比下降會從總體上限制居民消費。擴大內需應深化國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占比。
(二)通過加快農村改革發展擴大內需。目前我國“三農”發展水平較低,是薄弱環節,也是擴大內需最需要強化的環節。從農村生產力水平看,農業基礎設施投資不足,現代農業發展滯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所煥發的生機和活力日益受到規模經營不足的限制,農業產出效率不高。從農民收入看,通過各種扶持政策農民收入有了較快增長,但收入水平仍然不高。十七屆三中全會給農村發展注入新的動力。新一輪農村改革發展為擴大內需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本輪擴大內需必須把加快農村改革發展作為最重要的引擎,使農村需求成為擴大內需的新的和更為有力的增長點。
(三)通過提高低收入群體消費能力擴大內需。目前城鎮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群體占城鎮居民的比重超過60%。這部分群體消費傾向較高,但受收入水平低、社會保障不完善等因素影響,其消費能力嚴重不足。本輪擴大內需應逐步縮小居民收入差距,積極增加就業和再就業,切實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
(四)通過適度增加住房消費擴大內需。近年來,住房消費一直是拉動我國消費投資增長的重要因素。今年以來,我國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對裝潢裝飾、家具等相關消費品增長帶來不利影響。本輪擴大內需應采取有效措施,促進增加住房有效需求,防止房地產市場出現大起大落。
(五)通過加大基礎設施投資擴大內需。目前,我國鐵路、能源、電力等基礎設施發展滯后,已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重要瓶頸。擴大內需應把加大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資作為擴大投資的突破口,以此帶動一大批相關產業發展,有效拉動內需增長。
四、合理有效擴大內需應突出加強政策的配合聯動
合理有效擴大內需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加強各部門之間的政策協調配合。從短期看,財政政策對擴大內需的作用較貨幣政策更加直接有效。擴大內需應突出強化財政政策擴張效應,同時充分發揮貨幣政策的調控作用,并合理運用產業、土地、收入分配、外貿、金融監管等政策,形成各部門共同推動促進擴大內需的聯動機制。
一是完善財稅體系,切實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如實行合理減稅,繼續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逐步探索以家庭為單位繳納個人所得稅;加快推進增值稅轉型,提高企業投資積極性;進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加強對低收入群體的財政補貼;出臺并落實保障低收入群眾和特殊群體基本生活的政策措施等。
二是強化貨幣政策的總量和結構調控作用。認真實施靈活審慎的貨幣政策,加強價格工具調控,改進流動性管理,保證市場流動性充分供應,引導貨幣信貸合理投放。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切實把貫徹國家宏觀調控政策、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支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著力點放在優化信貸結構上。在強化總量調控的同時,注意加強差別性調控,加大差別存款準備金率、差別利率等工具的實施力度;繼續對農村金融機構實施較低的存款準備金率等。
三是切實加強對農民增收的政策扶持。如加大支農惠農政策力度,較大幅度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格,擴大農業補貼范圍,提高補貼標準;深入推進農村改革,完善土地經營權流轉市場,探索開展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促進土地集約規模經營。
四是加大對結構調整的政策引導力度。采取發行國債等措施籌措資金,增加對鐵路、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和教育、衛生等民生領域的投資;采取財政貼息或稅費減免等措施,引導資金加大對“三農”、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節能減排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投資力度;采取擴大財政補貼等措施,優化外貿出口的產品結構和區域結構等。
五是加強對中小企業的政策扶持。對部分符合宏觀調控政策的中小企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進一步減輕稅負或加大財政補貼力度;政府采購向中小企業產品和服務傾斜。加強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建立健全符合實際的中小企業貸款激勵機制和風險責任追究機制。發展創業板、風險投資和產權交易市場,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
六是加強對房地產市場發展的政策扶持。做好對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的政策扶持;探索實行對購房者放寬住房公積金貸款要求和給予稅收補貼、放松對購買二套房限制等;加強房地產市場監管,加強房地產市場監測和信息發布,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
七是不斷優化居民消費環境。加強對醫療、教育等民生領域的資金投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大食品安全監管力度,強化企業誠信建設,防止“三鹿奶粉事件”等類似事件對市場消費信心的影響。 (作者系人民銀行濟南分行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