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國內財經 > 中國行動應對經濟下滑風險 > 正文
早報記者 黃淑慧
核心提示: 我國積極的財政政策再次啟動,離上一次啟動時間正好10年。11月5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了當前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10項措施。財政政策無疑占據了絕大多數篇幅。
我國積極的財政政策再次啟動,離上一次啟動時間正好10年。11月5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了當前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10項措施。財政政策無疑占據了絕大多數篇幅。主要體現在兩大方面,一是財政支出,將加快民生工程、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和災后重建。二是稅收政策,即明確了此前呼聲很高的增值稅轉型改革,在全國所有地區、所有行業全面實施,鼓勵企業技術改造,減輕企業負擔1200億元。
冀望財政政策
力挽狂瀾
所謂積極的財政政策即擴張型財政政策,是指降低稅率,增加轉移支付和擴大政府購買,以刺激總需求的增加,勞動就業的增加;舉借外債和發行公債,以及采用相應的降低利率的通貨膨脹貨幣政策刺激生產和近期消費。
我國上一輪積極的財政政策可以追溯到1998年,當時開始啟動的積極財政政策實施了7年,之后逐漸淡出,在2005年轉而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11月5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當前要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出臺更加有力的擴大國內需求措施,加快民生工程、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和災后重建,提高城鄉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再次從“穩健”轉為“積極”。
而這次政府在財政支出上采取的措施與1998年相似,事實上,當下的經濟背景也與十年前頗為相似:當年是東南亞金融危機,而如今是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世界性經濟危機。
但中國這次遭遇的問題顯然要嚴重得多。“現在可以說是既有內憂又有外患。” 上海財經大學胡怡建教授認為,這次中國面臨的經濟下行風險,既有外部沖擊的因素,又是自身內在經濟周期的體現。
“貨幣政策在控制需求時效果明顯,但在刺激經濟增長時卻需要一個傳導過程。在需要擴大需求、刺激供給的時候,還是財政政策更為直接。” 胡怡建教授昨天接受早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他認為,“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準,工作要實。”在這些有力度的措辭背后,政府無疑是下了“狠心”,但也可以透露出形勢迫在眉睫。
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此前在報告中指出,明年經濟面臨的下行風險已經遠遠大于幾個月以前的預期,明年如果沒有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中國的GDP增速可能會下降到6%左右。“中國是人口大國,經濟不保持6%~7%左右的增長,人民生活水平就會受到影響。因此,我們等不及國際經濟復蘇。” 中央財經大學稅務學院副院長劉桓接受早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明年發債規模
會迅速增加
中國的財政收入能夠支持多大規模的財政擴張力度?
雖然今年上半年財政有萬億盈余,從今年下半年開始,財政收入同比增幅持續下降,數據顯示,6月財政收入增幅為30.7%,7月增速回落近半,至16.5%,8月進一步下降至10.1%,9月份又進一步下降到了3.1%。
對此,胡怡建教授表示,全年的財政收入仍有望增長20%左右,實現超收3000億元左右。預計2008年中央財政赤字不會增加,仍將維持年初預算確定的1800億元的水平。
但他分析,明年來看,政府財政收入的壓力是比較大的,政府發債的規模肯定會很大。
從2000年開始國債發行總量不斷呈現出逐級上升勢頭,2005年超過7000億元,2006年為8883億元,2007年由于有1.5萬億元的特別國債發行,全年國債發行量達創紀錄的23483.28億元,同比增164%。分析人士預測,今年的國債發行肯定會高于去年(不包括1.5萬億元的特別國債),將不會低于8000億元。分析人士預測明年國債發行可能會超過1萬億元。
而此前經濟學家哈繼銘也預測,假定2009年財政收入增長12%,若要使GDP增速達到8.8%左右,則財政赤字將由今年占GDP的0.6%擴大到明年的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