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柴韜
新華網
有人形容當前眾多中小企業正面臨“四把刀子”和“一根繩子”的嚴酷考驗。
“不管是‘刀子’還是‘繩子’,歸根結底體現在資金鏈上,企業資金鏈越是吃緊,越要注意盤活自己的資產,特別是存貨、應收賬款等流動資產,靠自己、靠銀行,共渡難關。”對于不少中小企業面臨的資金鏈困局,深圳發展銀行(下稱深發展)貿易融資部總經理馬黎民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思路。
貨押授信是融資主渠道
“貨權質押(以下簡稱貨押)、票據、應收賬款融資等為典型業務的供應鏈金融服務,為中小企業融資難題提供了一個系統的解決方案。”馬黎民說,“供應鏈金融完全不同于傳統信貸技術的業務體系,它將中小企業置于供應鏈中考察,重點圍繞中小企業的流動資產設定抵質押,給予融資支持。”
馬黎民認為,貨押授信仍是中小企業融資的重要途徑。而如何應對宏觀調控的新形勢,完善金融物流合作平臺,進一步推動動產與貨權質押等供應鏈貿易融資業務的健康穩定發展,給中小企業更多更及時的支持,這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話題。
商業銀行和物流企業都是供應鏈金融天然的參與者。在國際上,物流公司與商業銀行互動、聯姻乃至購并提供供應鏈金融即是佐證。典型的案例包括:1998年,UPS收購美國第一國際銀行,將其改造成為UPS的一個部門,提供物流金融服務,轉型為成功的供應鏈金融服務提供商。2005年,摩根大通銀行收購了一家物流公司Vastera,并在亞洲組建了一支新的物流團隊,專門為供應鏈及分銷鏈提供金融服務和支持。
貨押業務涉及貨物的占有、運輸與監管等大量物流環節,非銀行專業所長。單純依靠銀行自身力量的發展模式,既不經濟也難以監控操作風險。所以,銀行需要委托第三方物流公司對企業提供的質押商品代理物流與監管。因此,業界又稱貨押業務為物流金融業務,即基于物流公司有效監管質押貨物的基礎上,銀行給予貨主融資。
物流金融使得多方受益
從最早開展貨押業務的一些國內金融機構的實踐看來,銀行與物流公司的合作可實現多方共贏。首先,銀行借助物流公司在傳統物流及貨物監管等方面的專業能力,得以構筑“防火墻”,拓展貨押業務新興市場;其次,對客戶而言,在基本不改變經營現狀(如廠家自有倉庫、第三方監管)的情況下,能夠在最大程度上盤活存貨,增強資金實力;最后,對物流公司來說,他們在充當銀行代理人,保障信貸資產安全,并就企業經營活動向銀行提供預警的同時,通過對銀行客戶的合理共享,也將為自身帶來新的利潤增長點和客戶增長渠道。
一位物流專家指出,物流金融之所以能助力中小企業,是因為“物流企業通過庫存管理和配送管理,可以掌握庫存變動,充分掌握企業信息,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銀行的不足。”因此,“由物流供應商作為監管方和銀行的代理人,展開貨押授信是可行的。”這位專家強調,物流金融服務不僅可以減少企業交易成本,也降低了由金融機構信息不對稱所產生的風險。因此,由物流公司輸出監管的貨押業務模式迅速成為企業與金融機構的“粘結劑”,而且也成為物流企業的重要業務模式。
據業內人士介紹,金融、物流兩大部門攜手拓展供應鏈金融,將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首先,供應鏈金融客戶與物流企業客戶高度重疊,因為供應鏈的內部物流,包括從供應商到核心企業或是從核心企業到分銷商,構成了物流業務越來越重要的部分。因此,銀行與物流企業的客戶共享,實現多窗口的客戶導入,是供應鏈金融與物流發展的重要途徑。
其次,供應鏈金融的產品運用很多都涉及到對物流的控制,在這類業務中,物流企業往往充當銀行代理人的角色,監控信貸的支持性資產的安全,并就企業的經營活動向銀行提供預警。這類業務的客戶同時作為銀行和物流企業的客戶,將為物流企業帶來新的利潤增長點,這為物流企業提供了發現潛在授信客戶、引導客戶金融需求的利益激勵。
最后,物流外包已成為現代企業擴張到特定發展階段的趨勢性選擇,面對這一趨勢,并依托主業項下的物流管理職能,引入金融增值服務來吸引外包業務,完全可以成為一種有效的競爭策略。在這種策略下,物流企業的資源投入并未增加,但可以實現物流和動產監管的雙重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