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受國際金融危機加劇影響,世界經濟增長明顯放緩。由于金融危機仍在發展蔓延,我國經濟的外部需求將持續減弱,對出口、就業等產生不利影響。
面對嚴峻挑戰,著力擴大國內需求,已成為保持經濟穩定增長的關鍵之舉。那么,擴大內需的落點在哪?企業該如何應對?
對沖外需減弱的壓力
“在當前世界經濟形勢下,我們的出口會有所下降,但這正是出口導向型增長轉變為內需拉動型增長的大好時機,提高內需增長對拉動經濟的貢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秘書長湯敏表示。
近年來,雖然總需求比較旺,但內需所占比重逐年下滑。當前外部環境的惡化,恰恰暴露出我國過度依賴外需的增長模式是不可持續的。“不論從當前還是長期看,只有把重心移向擴大內需尤其是消費需求上來,才能增強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增強經濟的抗風險能力。”中國社科院經濟所宏觀經濟室主任張曉晶說。
挖掘投資消費的興奮點
擴大內需,短期靠投資,長期靠消費。
有專家指出,當前基礎設施已不再是經濟發展的主要瓶頸,教育、醫療等公共產品的不足,則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因素,“民生領域”的投資將是今后投資的重點。此外,企業技術改造、產業結構升級也是未來投資的重要著力點。
與投資相比,消費是最終需求,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防止經濟大幅度下行甚至‘硬著陸’的唯一安全途徑是刺激消費。”經濟學者沈明高日前指出。
目前,在我國居民消費中,醫療、文化、體育、娛樂、旅游、餐飲、家政、物業管理等服務型消費所占比重偏低,居民消費在這些方面也具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政策杠桿撬動內需
“短期看,政府投資見效快。但從長遠看,私人投資對經濟增長更具可持續性。”張曉晶說。
近期,國家采取了調增商業銀行信貸規模、連續下調“雙率”、新增扶持中小企業專項資金,緩解中小企業融資困難,增強投資者信心;出臺了暫免征收存款利息稅、大幅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和糧農補貼、降低住房交易稅費和住房貸款利率等措施,增強消費者信心,刺激居民消費需求。
“提升普通消費者的消費意愿,企業也應繼續調整產業結構,生產高附加值的產品,引導市場消費新產品。”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說。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