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張曙東 上海報道
華爾街金融海嘯通過一種不同于次貸的衍生品擊中了遠在香港的中信泰富,該公司可能會因此蒙受數百億港幣的損失。業內人士指出,此次事件暴露了中信泰富至少在操作風險和市場風險管理方面存在嚴重缺陷,而后者警示普通投資者:參與衍生品交易要謹慎。
禍起“杠桿式外匯買賣合約”
本周一,中信泰富披露,為減低西澳洲鐵礦項目面對的貨幣風險,公司簽訂了若干杠桿式外匯買賣合約而引致虧損。這些杠桿式合約包括澳元累計目標可贖回遠期合約、每日累計澳元遠期合約以及雙貨幣(澳元和歐元)累計目標可贖回遠期合約。此外,為減低本集團投資項目(包括鐵礦項目)面對人民幣波動帶來的貨幣風險,公司還簽訂人民幣累計目標可贖回遠期合約。
國內某大行從事外匯業務的分析人士解釋說,這些外匯買賣合約都屬于衍生品,具有和期貨、掉期中保證金交易類似的杠桿放大效應,這種杠桿效應可以在簽訂合約時節省大量現金,因而受到一些企業歡迎;而且這些合約都是帶有期權性質的遠期合約,也就是只有止贏而沒有止虧。當中信泰富在合約履行中贏利達到一定約定水平時,合約終止,而當其虧損時則沒有類似的終止機制。
此外,這些合約還具有“Accumulator”的特征。Accumulator是最近三、四年興起的一種期權類衍生品,合約掛鉤標的包括股價、匯價、油價等,其合約特征加重了期權產品的收益和風險不對稱的特征。舉例來說,當澳元對美元匯率高于合約約定值時,中信泰富可以以約定價格買入一定數額的澳元,但當匯率跌破設定水平時,中信泰富則必須按約定價格買入雙倍數額的澳元。由此可見,與普通期權相比,其承受的風險更大。
衍生品:帶刺的玫瑰
外匯交易員分析說,中信泰富簽訂合約時,澳元對美元正運行在上升通道中,大有逼近1整數關口之勢,當時看,中信泰富幾乎是“穩賺不賠”。然而,次貸危機的蔓延使得全球經濟衰退風險加劇,澳央行不得不降息以刺激經濟,加上大宗商品價格回落,澳元對美元匯率幾乎直線回落,中信泰富所簽訂合約的風險也充分暴露出來。
受累于Accumulator這類衍生品的香港上市公司已經不在少數,如鴻興印刷、現代美容等,內地也有不少公司因參與歐元固定期限利率互換等結構性理財產品而蒙受損失。
有金融從業人士指出,出于盈利目的,一些金融機構向投資者兜售這類產品的動力很強;投資者在涉足這類產品時,要對產品的風險特征充分了解,并結合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慎重選擇。
中信泰富通過簽訂杠桿式合約所得到的澳元要遠遠超過其澳洲鐵礦項目所需澳元資金,因此其實際上已經帶有很強的投機性。一般來說,消費商性質的企業應該選擇買入套保,生產商性質的企業應該選擇賣出套保,特別是參與收益有限、風險無限的賣空期權性質的交易要格外謹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