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國內財經 > 中信泰富外匯合約巨虧 > 正文
下一個“中信泰富”?
網絡版專稿 記者 嚴鈺 隨著中信泰富“炒匯翻船”,一些內地企業因害怕對沖虧損紛紛做減值準備。對此,業內呼吁,在眾多出海企業中,中信泰富只是最先踩上地雷,國企境外上市公司應加強監管。
不唯一的“中信泰富”
事實上,由于前期國際貨幣市場相對穩定,匯率波動帶來的損失,基本在企業可承受范圍。但近3個月來,國際貨幣市場出現異動。一大型銀行上海分行國際業務部總經理更是如此坦言。“如果回到3個月前,我認為CFO(中信泰富)的做法可以理解,因為這樣做比市場現價低,而且留有超過10%的空間。”
可見,中信泰富的做法具有投機取巧性。由于未來有兌換澳元的需要,為規避匯價繼續上升的風險,中信泰富簽訂了澳元累計目標可贖回遠期合約,以及每日累計澳元遠期合約。根據合約,中信泰富每月需要購入一批澳元,加權平均兌換價為1澳元兌0.87美元。但是,合約沒有設定虧損下限,即無論澳元跌到什么程度,都要“接貨”。比如昨日,澳元兌美元匯率在1:0.70左右,但中信泰富仍需要以1:0.87的匯價購入澳元。
對此,分析人士指出,在共同的環境、共同生存土壤下,在澳大利亞進行或許別國進行類似投資的企業眾多,中信泰富的企業或許不止一家。事實上,截至今年6月,中國企業2007~2008年間在澳大利亞可能投資超過300億澳元,投資額為此前一年的3倍多。資源類是國內企業比較熱衷的項目,目前,中國鋁業、鞍鋼、湖南有色在澳大利亞分別計劃或正在進行總額為30億澳元、18億澳元、1.6億澳元的投資。
另外,從披露的案例來看,這些國企、準國企企業內部財務紀律不嚴,容易被交易對手與投行引誘。無論是中信泰富,還是前此的中航油,都是大手筆進行杠桿交易,虧損額巨大:2004年,在新加坡上市的石油交易企業中航油因從事油價投機衍生交易而蒙受了5.5億美元虧損;2005年,負責中國戰略商品儲備的中國金屬交易員劉其兵,因在倫敦金屬交易所進行銅的賣空交易而虧損6億美元。由于擁有隱型的政府信用,外資金融機構愿意賦予其高長度的資金杠桿,從虧損額來看,這些企業的執掌者賭性十足,未能及時平倉,也沒有受到有效監管。
國企境外上市應加強監管
中信泰富巨虧之后,業內呼吁國企境外上市公司應加強監管。中信泰富是大型國企中信集團在香港的6家上市公司之一。中信泰富財務董事不遵守風險政策,在未有事先取得主席批準前,簽訂外匯杠桿合同導致重大損失。這說明國企海外上市公司有必要加強監管機制,完善治理結構,規范重大交易,防范暗箱操作,堵塞漏洞,防止國有資產和股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
近年來中國資本投資海外的三大敗筆,也顯示對其決策和操作存在監管不足的問題。2007年正在籌備中的中投公司斥資30億美元收購美國黑石集團股份,當前浮虧已超過70%。中國平安保險去年底和今年初在二級市場購入富通集團股票,合計成本為人民幣238億元,當前浮虧已超過157億元。中國已發行的9只QDII基金全線虧損,僅前四只先發行的基金QDII持有人虧損幅度就高達700億元,而銀行系QDII更出現逾95%虧損。在三大投資敗筆中,都表現出高風險的投機性。有人把這歸咎于美國金融危機的影響,但中國資本和國企海外上市公司的投資風險管理,無疑存在嚴重不足,值得檢討。
此外,中國監管機構對國企海外上市公司進行監管的主要依據,是由國家有關部門頒布的一系列行政法規、部門規章、規范性文件以及與外國監管機構簽訂的諒解備忘錄。但事實上,這類監管均以自律為主,存在著明顯的漏洞。中國監管機構對國企海外上市公司有必要建立操作性及實時性更強的監管措施,劍及履及,增強監管效力。
小調查 |
相關策劃:
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