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了在新的起點上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重大原則。作為我國農村改革的發源地,30年前,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位村民因為“大包干”而聞名。30年后,面臨農村改革的小崗村再次成為焦點。從之前的“大包干”,到今天對土地流轉的期望,小崗人在思考,小崗怎樣才能開創一個更加輝煌的未來?這其實也是中國農村改革發展的共同思考。
■本報記者 王永群
十月的小崗,沒有城市飄香的丹桂,有的只是崗坡上成熟的豆子和收割了稻子的稻茬地。這個月以來,這條唯一通往村里的水泥路迎來了一批批記者送走了一撥撥考察人士。由于每天都要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參觀、考察、調研人群,面對記者的采訪,村里的幾位大包干帶頭人駕輕就熟。小崗人已經習慣了鏡頭和焦點。
“有的人田種不了,有些人又不夠種,現在老百姓也都知道規模種植出效益,下一步肯定會有大變化。”小溪河鎮黨委副書記兼小崗村黨委書記史學亮說。在史學亮看來,小崗的大變化,首先是觀念的變化,然后才是腰包的變化。
土地流轉始末
小崗村的第一次土地流轉發生在2001年,用于建葡萄園。先富裕起來的張家港市長江村為了幫助小崗村,投資150萬元,派專業人員輔導,建成占地79.5畝的葡萄園,一切都是無償的,那一次,小崗村7戶農民的土地租給了葡萄園,每畝租金500元。
2003年,小崗村進行了第二次土地流轉,上海三農公司租用214畝地建了一個養豬場,因效益問題后來停止了,留下179畝地養豬,并種植花卉苗木。當時上海三農公司從農民手里租地,每畝一次性租金是4000元,承包期即為租用期。
2006年,小崗村進行了第三次土地流轉,安徽科技學院大學生在政府資金的支持下到小崗創業,建起了雙孢菇生產大棚,并帶動了一些農民種蘑菇,179個大棚共占用小崗及兩個鄰村150畝地,其中小崗村占地約100畝。此外,小崗村農民養殖小龍蝦自發流轉土地20畝。合起來共計流轉378.5畝,占原小崗村總耕地1800畝的約21%。
事實上,小崗21%的流轉率在安徽已經是較高的數目了。據安徽省農委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安徽全省農村土地承包面積6400萬畝,土地流轉面積為589.4萬畝。這些流轉形式主要有轉包、轉讓、互換、租賃、入股等,全省土地流出戶數91.9萬戶,流入戶數65.45萬戶,在各種流轉形式中,農戶自發流轉占85%。
規模經營
“眼下,農民在自愿前提下的土地流轉依然是在缺少制度安排和不太規范的情況下形成的,一旦發生經濟糾紛,租賃戶和被租賃戶的利益都得不到保障;另外,一旦遭受不可抗力因素損失,農民收入無法得到有效保證。”大包干帶頭人之一的嚴俊昌不無擔憂,他擔心鎮村政府主導流轉土地,或者企業主動找農戶流轉,這樣流來流去,不想還的怎么辦,“今年3月,在上級主導下,小崗村合并了附近的兩個行政村,總人口由過去的470人增加到3823人,土地由1800畝增加到近萬畝,現在比以前更復雜了。”
“現在的大小崗有23個自然村,近900戶人家,500多人常年在外打工。1700畝宅基地,我們打算集中建居住區,這樣可以節約出1000畝左右的土地,我們準備在這1000畝中拿出500畝來做工業園區。另外我們正在建三個標準廠房,這些廠房都是招商引資來的,主要搞電子、紡織、農副產品加工,這樣,農民就不用外出打工,農忙時還可以在家種地。”史學亮計算著。因為,對外招商引資,目前對小崗來說已經不是困難。眼下,已經有楊帆醫療器械落戶小崗,在當地招了一百多人。
事實上,小崗人是幸運的。“近年來,國家各部門總共給小崗村的投入有八九百萬元,主要用于建設路、水、電和農戶家里的下水道、外面的圍墻,還包括村里的辦公場所等,附近的村子就沒有小崗這樣的好運氣。”史學亮承認。
返鄉之后的農民將會對土地的依賴更重,大規模流轉是否將會落空?對此,村民們認為,不管流給誰,最后都是種地,論種地的本領,他們不比別人差。盡管規模經營的效益有目共睹,但小崗人還沒有想過有一天會把自己的地全部流轉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