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奈爾大學遺傳學家雷蒙德·吳是幫助培育抗旱水稻的先鋒科學家。該項目幫助425名才華橫溢的中國學生在美國的精英大學中獲得了生物學學位。今天,美國研究性大學中有2500名教員是中國人,而在美國的制藥和生物技術企業的實驗室中,有大約10%到20%的科學家是中國人。現在這一人才遷徙的浪潮正在中美兩國的制藥工業之間建立橋梁。美國《商業周刊》15日就上述現象刊發文章說,其中的催化劑則是被稱為“海龜”的歸國派。
大陸的海歸人士正在建立生物科技的新企業、聯系研究公司和美國式的大學實驗室。這些海歸可能會改變藥學研究的性質。中國在基礎生物學方面擁有很大的優勢,并正在有關探索領域崛起為一個大國。
眼下,大陸提供的各種機會正在吸引這些海歸重返家園。例如,北京的清華大學最近招攬到了校友、普林斯頓大學著名分子生物學家施一公。施說:“我感到在中國更能利用我的專長。”
然而學術并不是海歸們的主要目的。一家藥品研發外包公司的首席執行官邁克爾·惠說:“現在大部分人回國是因為他們希望賺錢和干大事業。”惠曾是一名化學家,他在紐約大學獲得了一個MBA的學位,然后回到了家鄉上海。
一些海歸加入大陸企業是因為他們在美國公司的前景相當暗淡。普林斯頓的施說,同印度或歐洲科學家相比,幾乎沒有多少中國科學家能晉升到美國大企業或者重大研究項目的高層。他預計:“除非美國解決這一‘玻璃天花板’問題,否則將會有更嚴重的人才回流。”
(9月15日美國《商業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