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投行報告披露的數千億元經濟刺激方案引起軒然大波,但卻無人識其真偽。上周,記者多方求證獲知,高層的確在考慮擴張性財政政策方案,目的是“適當緩一緩”緊縮政策,防止經濟下滑。這一方案涉及的金額大約是3700億元,其中包括2200億元新增支出和1500億元的減稅計劃。消息人士稱,方案已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層面獲得認可,還需要財政部等部委進一步細化,再交國務院批準。不過財政部官員稱,還沒有聽說相關方案。(8月24日《經濟觀察報》)
從否認到沒聽說,雖然仍舊沒有正面回應,但這種態度的軟化,無疑為8月20日摩根大通報告的真實性提供了間接性支撐。此次得到的確證消息是經濟刺激方案涉及金額為3700億元,完全位于摩根大通報告中設定的2000至4000億元區間。雖然摩根大通并不承認事前得到了什么內幕消息,但這種高度巧合,即使是世界最頂尖的經濟研究機構,也難以精準地押中一國經濟政策動向的規模大小。
這很容易讓人聯想起一個多月前的另一件事:路透社分別以“官方消息人士”為消息源,報道稱我國6月份CPI同比上漲7.1%;上半年CPI同比上漲7.9%;上半年我國GDP同比增長10.4%。盡管這三個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與當月17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絲毫不差,但統計部門對于信息事前走漏風聲予以矢口否認。
國家重大經濟信息對于異常敏感的市場而言,無異于一堆堆真金白銀。國際金融巨頭羅斯柴爾德家族賺到的第一桶金,就是從滑鐵盧戰役的勝敗信息中獲取的,當時他們得到的戰況信息,居然比官方的還要早一天多時間。經濟發展固然有一定規律性可言,但如果沒有信息來源渠道,要準確猜中數據幾無可能,更何況這種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竟然接二連三地發生。事實上早在此前,社會對國際投行頻頻抄底國內股市早存懷疑。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摩根大通報告面世當天,股市出現了短暫雄起,滬指當天上沖7.63%,創下“4·24”行情以來最大漲幅。而僅僅一天之后,因傳聞沒有得到確證,滬深股市再度出現大幅跳水,股民們又一次經歷了過山車式的驚險體驗。而在摩根大通報告出籠前,是否還有類似機構憑著這種 “高超”的判斷,早就在股市上先入為主,這種答案只能留給市場慢慢去品味了。
市場里到底有沒有神秘力量或神秘之手,尤其是當一些經濟決策或數據與“半仙”們的結論一而再,再而三地高度吻合時,這種造“神”現象必然隨之浮現,輕則左右公眾視聽,重則在市場中興風作浪。當然,市場不會有什么“神”,但是,我們必須大力提高經濟信息安全的管控力度,嚴查那些所謂高度吻合信息的來源渠道,加強風險防范;要么平等地公開,讓所有人都處于平等地信息獲取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