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晨報訊(記者 李若愚)面對中小企業被從緊的貨幣政策“錯殺”的局面,中國人民銀行的政策微調正悄然啟動。
昨天有消息稱,央行將采取“區別對待”的方式上調今年商業銀行發放信貸的規模。全國性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將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5%,而由于中小企業融資主要依靠地方性商業銀行,后者的信貸規模增幅將達到10%。
對此,央行新聞處昨天表示,央行并未發布該消息,對該消息不予置評。不過,有城市商業銀行承認,上月曾向央行提出增加信貸額度的申請已獲得批準,可見央行對信貸的控制確實有所放松。
此前,央行政策松動的苗頭已經顯露。央行年中工作會議和貨幣政策委員季度例會均未提及“從緊的貨幣政策”,并且在論及下半年工作重點時,央行強調要支持和促進中小企業平穩發展。
自年初以來,人民幣升值、勞動力成本上升和信貸從緊等因素的負面作用逐步顯現。今年初,央行實施從緊的貨幣政策,資金鏈緊張的中小企業遭遇更嚴峻的融資困境。中國銀監會公布的上半年貸款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中小企業僅獲得3000億元貸款,比去年同期減少300億元。國家發改委中小企業司披露的信息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6.7萬家規模以上的中小企業倒閉,其中紡織行業中小企業倒閉1萬多家,有三分之二的紡織企業面臨重組。
部分商業銀行正在尋求政策松動帶來的商機。交通銀行北京分行人士稱,該行積極響應央行提出的支持中小企業的要求。本月初,交行在中關村地區設立中小企業金融服務中心和中科院支行,后者是北京市第一家中小企業金融業務專業支行。
北京銀行相關人士稱,該行將確保全年中小企業貸款增幅不低于全部貸款的平均增速。在實際操作中,該行采取逐日監控信貸額度的做法,把中小企業貸款放在最優先的位置,避免因總量調控而導致“保大壓小、以大擠小”的情況。該行近日剛與北京市科委簽署知識產權質押貸款協議,擬在未來3年內向北京市中小科技企業發放知識產權質押貸款3億元。
援助中小企業
即援助中國經濟
陸新之
環球同此涼熱。
近半年來,美國人的日子很難過,經濟數據很難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問題,現在看來仍未到最壞的情況,下半年的事情還挺多。
在中國,“從緊”背景之下,企業的生態環境驟然變化,大批面臨經濟轉型之中的企業命運對中國經濟的未來影響很大。
在這次全球化的高通脹背景下,中國受到美國經濟放緩和美元打擊最大的一群是中國的眾多中小企業。無論是江浙,還是珠三角地區,過去三十年改革開放期間,是經濟增長最快、活力最強的地區,同時也是中小企業茁壯發展的地區。不過,面對新的宏觀環境和急劇變化的市場,一切都大不一樣了。長期盤桓于江浙的財經作家吳曉波發現,“這個夏天比我想象中的還要艱難,倒閉企業將數以十萬計”。
事實上,周小川也在3月份就感慨:“在全球化深化的局面下,有很多影響是超出我們以往的經驗和以往的分析套路的,所以我們需要給予密切關注。”
面大量廣的中小企業,特別是從事外向型制造產業的企業,成了這次經濟震動最大的犧牲群體。在過去十年里,它們是“中國制造”的真正創造者,如今,人民幣的升值以及各項成本的持續上漲變成了兩股壓迫力量,讓它們的呼吸變得越來越艱難。
他們的困境主要來自于三個方面:一是人工、能源和原材料成本上升、人民幣升值、緊縮政策導致財務成本提高等;二是政府的限制政策(如下調出口退稅率);三是美歐等市場需求回落。
吳曉波提示,從1981年到2004年的歷次調控,遵循的都是“宏觀吃緊,調控民企”的邏輯,可是在此次危機中,造成的因素并非民企與國企的能源爭奪矛盾,而是因通貨膨脹、人民幣升值、成本上升以及能源危機等內外原因導致。面對這一前所未見的形勢,政策制定者的智慧面臨空前考驗。
中小企業是一國經濟的細胞,援助了中小企業,即是援助了中國經濟。
(本文作者為商業觀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