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叫停外匯保證金交易業務旨在保護投資者利益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9日 06:06 金融時報
李倩 日前,銀監會下發了《關于銀行業金融機構開辦外匯保證金交易有關問題的通知》,通知要求已開辦此業務的銀行不得再向新增客戶提供此項業務,以及向現有客戶提供新交易,并適時、及早結清交易倉位。此舉著實讓不少該業務投資者感到可惜,但在此項業務尚未規范的情況下,叫停該業務顯然是防范風險,保護投資者利益的有力之舉。 眾所周知,外匯保證金交易業務具有杠桿交易性質,其主要特征是:投資者實際投資一定數量資金,作為交易保證金后,便可按一定的杠桿倍數將保證金金額進行放大,從而使實際進行的外匯交易的合同金額超出投資者實際投資的交易保證金金額。例如,在保證金交易杠桿比例為50倍時,假設投資者預期歐元將上漲,其實際投入1萬美元作為保證金,即可買入合同價值為50萬美元的歐元。當歐元兌美元匯率上漲2%時,投資者將盈利1萬美元,按實際投入金額計算,收益率為100%,但當歐元兌美元匯率下跌2%時,投資者將虧損1萬美元,實際投入的本金將全部虧光。境外銀行開辦此項業務的杠桿倍數一般為10倍左右,一些審慎經營的大銀行并未開辦此項業務。即使在發達的國際市場上,也普遍認為外匯保證金交易投機性很強,屬于高風險產品。據了解,此前已開展該業務的商業銀行為中行、交行和民生銀行3家,另有數家銀行也都進行了外匯保證金交易系統的研發。 交通銀行于前年11月最早推出外匯保證金交易,交易量較大、發展較快,與該行運行了十余年的“外匯寶”業務平分秋色。中國銀行自去年2月起開辦該項業務,民生銀行則是今年剛剛推出該業務。有數據顯示,上海某銀行參與外匯保證金的交易人數雖只相當于實盤交易的10%至15%,但交易量是實盤的3倍。每月加入外匯保證金的交易人數,呈三位數穩定增長。與傳統“外匯寶”產品相比,外匯保證金交易不僅可放大交易數倍,還能選擇看多或看空。以交通銀行的“滿金寶”為例,交易幣種和多空方向不受投資者賬戶資金中幣種的限制,可以自由選擇做多或做空。 有銀行業內人士指出,銀行開展外匯保證金交易,扮演的角色類似于做市商,可以實現盈利。事實上,銀監會也承認,銀行開辦此項業務均能盈利。但由于銀行未能充分評估客戶的風險承受能力,有的銀行為了自身盈利的需要,盲目放大杠桿倍數,致使80%到90%的投資者都處于虧損狀態,這種參與者高損失、低盈利的概率狀況已近似于“賭博”。 銀監會有關負責人指出說,我國相關管理部門曾作出規定,境內機構和投資者不得從事和參與外匯保證金業務,也從未出臺過從事該業務的相關條件和管理辦法。但一些銀行業金融機構在取得監管部門相關衍生產品或理財業務資格后,將外匯保證金業務理解為衍生產品或是理財產品,向客戶提供過該種交易服務。隨著銀行提供此業務的范圍越來越廣,杠桿倍數越來越高,甚至遠遠超過國際上銀行普遍可接受的杠桿倍數,也超出了銀行自身的風險管控能力;且銀行并不能有效識別和選擇恰當的客戶,客戶準入門檻較低;還有的銀行允許外匯交易員從事此業務,產生明顯的道德風險。為切實保護投資者利益,維護外匯交易市場的正常秩序,鑒于投資者對該業務的風險認知能力、風險承受能力和銀行自身風險控制能力不足,銀監會根據審慎監管的原則,叫停銀行業金融機構開辦此項業務。 “暫停銀行開辦外匯保證金交易業務,是監管層出于保護普通投資者利益的一種考慮,也有利于銀行的穩健發展和風險管控”,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他說,外匯保證金交易具有杠桿效應,可“以小搏大”,但風險也會成比例放大,且由于涉及多種貨幣的波動,這項業務并不適合所有的投資者。郭田勇認為,國內金融衍生品發展還處于初步發展階段,應當主要遵循自內而外的發展軌跡,從現有的金融環境來看,當前大規模發展外匯保證金交易業務的確不成熟。 也有業內人士認為,雖然目前的市場狀況的確存在缺陷,也不規范,但不得不承認,該業務之所以能得以存在,肯定是有市場需求。該業內人士認為,如何通過相應的市場制度設計與安排,以規范的市場秩序保證,積極創新豐富市場品種,滿足投資者需求,應當是監管部門的工作目標。實際上,目前許多銀行都已開辦外匯實盤買賣業務,也推出了廣泛的理財產品供投資者選擇,完全可以滿足不同風險偏好的外匯投資者的投資需求。而銀監會叫停外匯保證金交易業務涉及只是極少數銀行和有限的投資者,因此并未影響廣大投資者正常的外匯投資需求與交易。銀監會也表示,未來將繼續按照嚴格加強事前、事中、事后監管的原則,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積極創新。在各方面條件成熟時,將研究推出新的統一規范管理的辦法。 農業銀行資金交易中心李鋼博士分析指出,隨著金融脫媒和直接融資市場的發展,個人和企業對理財和投資的需求將越來越多元化,既有對高風險高收益產品的需求,也有對低風險低收益產品的需要,市場將面臨更加精準的細分。因此,在外匯衍生產品市場發展初期,監管部門的政策制定應充分吸取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經驗教訓,在滿足投資者多元化市場需求的同時,充分考慮如何規避市場波動加劇帶來的風險,最大限度規避投機因素對市場發展的不利影響。同時,在目前分業監管模式下,需要各監管部門統籌考慮外匯、股權、利率、商品等衍生產品市場總體發展,穩步推進衍生產品市場健康發展。 銀監會有關負責人指出,未來業務創新能夠健康開展并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于銀行業金融機構對業務創新的風險管理能力與風險控制能力,同時還必須能夠正確評估我國市場的成熟程度、廣大投資者對風險的理解能力與風險承受能力,以及在風險充分揭示的前提下,投資者對“買者自負”理念的認同程度等。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