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融資成本高企 警惕經濟下滑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6日 13:42 經濟觀察報
孫健芳 企業的資金喉頸已經被勒得越來越緊。 在企業融資市場上,部分項目的融資成本甚至高達40%到50%的年利率。高融資成本背后,部分企業面臨的是擴張難題以及資金鏈斷裂的風險。 從微觀層面上看,企業資金緊張,應表現為貨幣緊縮,但不斷高攀的CPI指數卻預示著國內流動性擴張在加速。眾多專家認為,中國經濟要防過熱,更重要的是警惕下滑。 融資成本走高 現在,企業們真切地感受到融資成本增加的壓力。 金地財務總經理韋傳軍表示,銀行對企業的貸款利息都在基準利息上上浮,而且不管是大企業還是中小企業。即使是大企業,貸款利息也比去年增加了。 深振業董事會秘書財務部經理方東紅也表示,現在貸款的財務成本達到8.3%-8.5%。不僅是央行的基準利率提高了,而且以前在基準利率的基礎上會下調5%-10%,現在還要上浮,最高上浮20%。 更重要的是,多數企業信貸無門。 “去年一些企業選擇拋售股票。目前上市公司頻繁增發,就是企業對資金緊張作出的應對。”中信建投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潘向東說。 “但股權融資面臨著審批和程序難問題,而且股權融資過程的時間更長。”方東紅說。 那些既無法從銀行獲取資金、也沒有證券市場的融資渠道的企業,只能選擇民間融資。隨著信貸的緊縮,民間融資成本迅速在攀升。由于融資多以6個月以下的短期融資為主,民間融資機構的放貸利率按月計算一般在3%左右。對于一些迫切需要資金、融資難度較大的企業和項目來說,短期融資的年成本可能達到40%、甚至50%左右。 “在我接觸的企業中,它們可以容忍的成本是30%。”香港一家評估公司人士說。 除了企業和項目層面的融資,證券市場的私下融資成本也在提高,在2006年,由于股市投資收益率提高,證券營業部的融資成本就不斷走高,2007年6月,一些營業部融資成本在12%左右,但到同年9月份,融資成本到了14%左右,現在,雖然股市的投資收益率下降,但資金緊張仍推動融資成本高達15%-20%左右。 高成本背后 企業為什么愿意承受高融資成本? 中信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分析師諸建芳分析,有兩種可能:一是企業融入資金的投資收益率較高,愿意承受高成本融資;另一種可能是,企業資金面斷裂,不得不去融資。 中信建投首席宏觀經濟分析師潘向東對1990年到2006年整個工業企業的資本回報率狀況進行了分析,結論是從2004年到2006年工業企業的資本回報率超過15%,2007年數據雖然沒有出來,潘向東估計會超過20%。 但在2008年,由于原材料成本上漲、出口政策調整以及政策鼓勵和支持都讓企業投資收益面臨著更多不確定性。 “企業的利潤空間在被壓薄。”北京順義一個太陽能熱水器采購經理說,鋼材、石油等原材料價格在不斷上升,由于原材料在熱水器成本中占據70%以上,熱水器生產成本不斷上升,但銷售市場的競爭,導致企業產成品價格無法同樣幅度上漲,于是企業利潤率在降低。企業的自有資金變得不十分充裕,如果企業想擴張,就不得不承擔較高成本的融資。 但銀行在步步緊縮信貸規模,2月12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金融數據顯示,2月份金融機構信貸投放新增2434億元,較1月份減少近6000億,同比少增1704億元,貸款余額同比增速為15.73%,比2007年末和2008年1月下降了0.37和1.01個百分點。 工商銀行一位人士也證實,目前銀行信貸控制十分嚴,對那些國家鼓勵支持的項目相對松一些,但對那些不鼓勵支持項目就會緊縮些。 銀行緊縮資金鏈條效應已經傳遞給同業其他機構,深圳一家民營擔保機構稱,今年建設銀行已經停止了同民營擔保機構的合作,對于深圳的許多民營擔保機構來說,今年的業務會受到較大影響。 這時,如果企業想擴張,無法從銀行貸到款,只能選擇高成本的融資,房地產最為明顯。 在2007年,由于上半年放貸力度過大,到2007年底時,大多數銀行早超額完成放貸任務,有的甚至在11、12月份就已經停止放貸了。而為了切實應對這個現狀,許多開發商不得不將項目開發進度或是開盤時間后移,以期利用新一年銀行放貸指標,尋找機會貸款開發。 但是隨著2008年CPI指數走高,銀行貸款控制更嚴,一些開發商嘆氣,“雖然在年前已經與銀行達成了貸款意向,但為了能用上這筆錢,我們已經足足等待了兩個多月,可放貸時間仍是遙遙無期。” 因此,一些房地產企業打算做完手頭現有的項目就不再繼續,即使是一些較大房地產企業也開始收緊錢袋,如房地產龍頭企業萬科已經開始低價銷售房屋、回收資金。 經濟會過冷? 由于2月份CPI指數創出增幅為8.7%的新高,認為通脹是貨幣現象的經濟學家堅持:通過加息或提高存款準備金率來回收過剩的貨幣流動性。但微觀經濟中的一些現象開始亮出紅燈,新建投資項目下滑就是一個表現。 “去年我們講雙防,是講防過熱、防通脹,今年實際上是越來越多地在說雙防就是防過熱和防過冷。”中國宏觀經濟協會秘書長王建說,“中國除了由于次級債而導致的外生性需求緊縮外,內生性緊縮的力度應該是更主要的一個因素。” 王建認為,對于任何一個大經濟體來說,它出現大波動是由內生引起的,中國經濟的內部因素是投資變化引起的。 “任何投資都是有一個開始有一個結束,我們投資周期逐漸開始加速是2002年下旬,真正出現高峰是2003年上半年,由此形成的投資周期的繁榮期到底部應該是2007年上半年。” 2007年下半年,經濟就開始從繁榮的頂部就開始往下走了。王建判斷,一些先行指標預示我們經濟可能會下滑,比如2006年、2007年兩年的新上項目平均增長速度是16%,而在這之前則是25%,2003年上半年更是達到70.5%。 王建認為現在比較讓人擔憂的問題是,“由于CPI指數走高,我們總是用傳統的思維去看今天的問題,宏觀調控的政策準備全是防熱的,在這個時候,政策繼續緊縮,則會出現經濟大幅下滑的風險。” “如果經濟衰退8%(指GDP增長率)是能接受的,但如果增長率跌到7%以下是很可怕的,一定會引發大量的社會矛盾。” 對此,中信建投的潘向東和交銀施羅德基金公司固定收益部總經理項廷峰也認為,“如果緊縮過度,大量企業貸款在銀行那里形成了壞賬,經濟就會出現突然下滑或者硬著陸的風險。”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來源:經濟觀察報網
【 新浪財經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