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就是買房應付的代價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3日 08:00 每日經濟新聞
此輪房地產宏觀調控,萬科是率先在全國范圍內降價的第一家著名地產商。2007年底、2008年初,在深圳、廣州、杭州、武漢、上海、北京,還有成都,萬科新開樓盤(含在售項目后期)以低價開盤或明示折扣的方式,降幅達15%-30%。 很顯然,這是一次有著明確理念指導的企業行為,而不是通常所見的個別項目促銷行為。如果我的理解沒有錯,在萬科看來,第一,這次房地產調控遠比以前的調控力度大、程度深、影響廣;第二,樓市觀望期相對較長,超過半年;第三,2008年房價漲幅將遠遠低于2007年,總體漲幅回歸理性,部分區域甚至可能出現下跌;第四,主動降價,可盡快回籠資金,加快資金周轉率;第五,作為業內老大,此舉可在政府面前樹立配合宏觀調控的良好形象。 我必須向成都萬科”魅力之城“的部分業主表示同情。這些業主,買房最短的不過十幾天,時間長的也不到兩個月,而魅力之城的銷售價格從此前的均價每平方米5700元,降至4400元,總價從50萬元跌至40萬元,房屋價值縮水20%,焉能不心疼? 然而,這就是買房應付的代價。在國家統計局的CPI統計體系里,房租被納入計算,房價卻未算,因為買房不是消費,而是一種投資。如你所知,投資是有風險的。股市有大漲也有大跌,房價也不會只漲不跌。 雖然部分業主想要萬科補償差價的心情可以理解,但除非萬科在購房合同里有此良善條款(如“他日若房價下跌,則由賣方補償差價”),否則,這種要求是難以獲得支持的。如果 “降價則補償”的理由成立,則1998年后的香港,1991年后的東京,99%以上的地產商早就跳樓或倒閉了。死得更快的是汽車制造商及其銷售商,因為汽車一般都是不斷在降價。房價從均5700元跌到4400元,業主要求賣方補償差價,但如果房價從5700元漲到8000元,業主會不會或者說應不應該給賣方分成呢? 我無意為賣方辯護,但萬科其實也是降價的利益受損者之一。按照“降價則補償”的邏輯,由于降價導致的利益流失,是不是也要給萬科補償?人們會說,這是什么混蛋邏輯?萬科是咎由自取,誰讓它自己主動降價呢。何況,即使降價30%,它還是有利潤的。 由于房價下跌,業主向開發商索賠,成都萬科“魅力之城”不是第一家,兩年多以前在上海就曾出現過同類案例。業主索賠未成,向法院起訴要求退房,獲得支持。成都萬科魅力之城的業主也可以沿用這一判例,向法院起訴,要求退房。不過,法院也很可能會判決業主賠償開發商總房款的3%。這就是買房的風險——退房應付的代價。打官司是需要時間的,如果開庭的時候,房價又從4400元漲到了6000元甚至更高,業主就會比較尷尬:這官司還打不打呢? 市場從來都是雙面的。沒買房的人,總是希望或等待房價下跌,但有可能要付出觀望的代價,因為房價或許就在觀望中悄然上漲;已經買房的人,卻希望房價上漲,事實也是,過去多年,房價一直是在上漲。 房地產市場需要來一次調整。多年來,尤其是2006、2007年的這種瘋漲是不正常的。樓市的調整,教育的不僅僅是開發商,還有我們購房者自己。由此出發,遠不止是房地產業,感性之外,我們對市場經濟規律的理性認知又有多少? (摘自 《21世紀經濟報道》,有刪節)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