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改革:從管理到服務的歷史性轉身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2日 08:55 中國經營報
兩會召開,新一屆政府有關“大部制”改革引起人們熱議。恰好胡錦濤總書記不久前在中央政治局學習會上論述了“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重要,說明這次政府機構改革意義深遠。 今年的經濟形勢十分復雜:國際經濟環境突變,國內通脹壓力與國外的人民幣升值壓力交錯,宏觀調控力度與經濟發展速度如何匹配?經濟發展與環境改善要求如何協調等等,無不是對政府的管理能力的考驗。而政府職能的轉變也迫在眉睫,誠如胡總書記所講:“要增強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緊迫感和責任感”。提高管理水平,向服務型政府轉變,兩者都不可偏廢。這似乎是個兩難的選擇。既要平衡快速發展經濟,又要向服務型政府轉變,兩副重任一肩擔,可謂責任重大。 從概念上說,管理與服務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區別:管理是自上而下的,是行使一種權力;而服務是自下而上的,是履行一種責任。管理是主動的,是要求別人做什么;服務是被動的,是要知道別人需要我做什么。管理追求的是量化目標的實現,而服務是要得到被服務者心理的滿足。聯系:管理也可以看成是一種更高層面的服務,服務也體現出一種管理;管理中如果沒有服務意識,就不會有好的管理;服務如果沒有好的管理水平,就不能提供更好的服務。 盡管早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同志就提出了“為人民服務”的理念,但由于當時處于戰爭時期,奪取戰爭的勝利是主要任務,為人民服務作為宗旨指導實踐,但各級黨和政府部門的具體職責還是組織和領導群眾進行武裝斗爭。建國后,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國有經濟一統天下,政府部門的經濟管理職能得到了進一步強化。直到改革開放以后,經濟建設一直是各項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政府行政部門雖然也有分分合合,但仍然是管多還是管少,管大還是管小,職能重新劃分的問題,并沒有真正向服務職能轉化。但隨著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管理型政府的局限性越來越顯現。 首先是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過去是國有經濟占主體,國有企業占絕大多數,政府部門管理職能自然十分重要。但如今廣義民營經濟占國民經濟的比重已經超過65%,國民經濟增量中民營經濟占了70%~80%,民營經濟提供的就業機會更是占城鎮就業比重的70%以上。政府部門在經濟微觀層面的管理作用越來越邊緣化。其次是市場經濟體系的逐漸建立,使社會經濟活動已經基本上不再依賴原有的行政體系運行,政府部門的管理職能范圍越來越小,政府部門稍有動作就有可能越界,如制定饅頭標準反而成為社會笑柄,動則得咎。再其次是改革階段發生了變化。中國的經濟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政府是改革開放政策的制定者和執行者。而改革開放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體系,當這一體系建成時,政府部門這方面的管理職能也就完成了其歷史使命,政府職能的轉變已成必然。 但向服務型政府轉變的艱難程度也不可低估。轉變的阻力一是在觀念上的,二是在利益上的。當了幾十年管理者的政府部門,一下子從管理者轉變成服務者會有相當的不適應。不光是心態上的調整,從思維模式、看問題角度、解決問題的方式等都要有一個過程,這不僅是形式上的轉變,更是內容的轉變、性質的轉變,只有當政府部門的領導者真正將自己看成是人民群眾的服務者時,這種轉變才是真正的轉變、革命性的轉變。利益的影響則是更深層次的問題。這些年國家財政收入增速超過GDP增長,政府公務員待遇普遍改善,公務員已經成為大學生最向往的職業,這其中的利益趨向是不言而喻的。而各政府部門利益與所掌握的管理權限更是有直接的關系。放棄一部分管理權力,往往就意味著失去一部分利益,現在有些改革方案之所以無法推行,部門利益從中作梗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從管理型政府轉變為服務型政府,如何跨越部門利益的冰山將是成敗的關鍵。 所以,我們仍然要以改革開放的精神推動向服務型政府轉變,因為這是中國改革開放事業更有歷史意義的延伸。 作者為《中國經營報》副總編輯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