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收了5分錢:糧農困境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1日 15:11 經濟觀察報
李平 “愛買不買。” 2月26日上午,吉林省產糧大縣扶余縣長英農資商店門前,馬英杰在七八個品牌之間比較了將近兩個小時,最后拿起了四袋8000粒裝的玉米種。 馬英杰是該縣蔡家溝鎮農民,他家的2坰耕地全部種植玉米,大約需要16袋玉米種。 “前兩天一袋才 66塊錢,一眨眼功夫就漲到80了。”馬英杰一邊交錢,一邊向店老板郭長英抱怨。郭長英則笑著回了他一句,“就這個價,你愛買不買!這一袋種子我賺不到4塊錢。” 郭長英還想招呼老馬看看化肥,馬英杰瞟了兩眼化肥報價,什么話也沒說就走了。 郭長英知道老馬在想什么。如果說種子漲價尚在老馬可接受的范圍之內,化肥價格的暴漲則讓這個莊稼漢窒息:50公斤一袋的復合肥從 92元漲到了150元,鉀肥從150元漲到了180元,磷酸二銨更是從150元漲到了260元。 種子、化肥漲價對郭長英來說似乎也是一個災難,“要在往年我這功夫已經賣出種40多萬斤了,現在連一半都不到。” 作為吉林省重要的玉米主產縣,扶余縣城內的大街小巷布滿了大大小小的農資商店。但是大多門前冷落,有價無市。 在郭長英看來,銷售量下降的原因除了價格上漲外,更重要的是農民購買力的下降。“像老馬這樣買不起種子、化肥的情況很普遍。農民手里確實沒錢。” 而沒錢的原因是,去年玉米減產,收購價卻又一直被壓得很低。 國內乃至國際上玉米價格的暴漲,對于中國農村這些以種植玉米為生的農民來說,是很遙遠的事。 無奈賣糧 “愛賣不賣。” 在馬英杰家的院墻根下堆著的,是老馬去年打的全部玉米。 “大概有兩萬斤吧。”在正常年份,兩坰地的玉米產量要遠超過4萬斤。 “最高一坰地能打3萬斤玉米。這不去年大旱嘛,減產很厲害。”老馬同村的王憲英說。 王憲英也面臨著沒錢買種子、化肥的問題。沒辦法,他只能盡快賣掉手里的玉米,盡管眼下的價格讓他頗為猶豫。 買主是馬長英的親戚李長海,一個有著10年經驗的職業糧販子。他給王憲英開出的價格是,每斤5毛5分錢。 王憲英原本打算把家里的存糧都賣掉,但是最后他只賣掉了3000斤應急。 “你說這玉米價格還能漲嗎?”這位50歲的鄉村小學校長問記者。他知道,國內的玉米價格每噸已經接近1900元,折合每斤0.95元。但他不知道怎么才能把手里的玉米賣到這個價? 馬長英也希望盡快把手里的2萬斤玉米賣掉,但這個價格是他所不能接受的。“新聞不是說國家有政策,玉米價格不能低于7毛嗎?”馬長英問。 正忙著裝車的李長海頭也不回,“什么這政策那政策,糧食是你的,誰價高你賣給誰。我就給這個價,你愛賣不賣。”把一袋玉米扔上車,回過頭來又教訓老馬一句:“這就叫市場經濟,你懂不懂?” 在這些農民面前,李長海底氣十足。他知道,這些農民不管如何不情愿,都必須在短期內賣掉手里的糧食:一方面春耕急需大筆資金,大部分農民除了賣糧沒有其他資金來源;另一方面,農民沒有能力長期存放玉米。東北玉米由于濕度較大,一旦天氣轉暖冰雪融化,這些堆放在露天的玉米就會霉變。在東北,每年元宵節后近一個月的時間里,會形成售糧高峰,大量存糧密集入市。 更重要的是,李長海知道,不管賣給誰也只會是這個價兒,因為這些糧食中的絕大多數最終都將進入國有糧庫。由國有糧庫的收購價格倒逼下來,李長海提高收購價,他將無利可圖。 價格兩次飛躍 不管李長海如何底氣十足,他只是玉米流通鏈上微不足道的一環。 如果王憲英自己雇車去糧庫賣糧,每噸每20公里的運費是35元。而李長海們存在的價值,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賺個腿腳錢”。 當天下午,收了1萬多斤玉米的李長海,奔扶余縣城東糧庫轉手。 經過檢驗定級,糧站給出了5毛7分錢的價格。這是他賺得最多的一次,每斤玉米在他手里增值2分錢。“通常都是 1分多。” 相對于他的“上家”們,李長海真的只是“賺個腿腳錢”。他的這些“上家”們既有大大小小的國有和私營糧庫,也有遍布吉林省的大大小小的玉米加工企業。 在他們手里,玉米的價格實現了第一次飛躍。 玉米經過烘干,“出庫價大概7毛多吧。”城東糧庫主任韓曉平告訴本報。 玉米價格是如何從5毛7飛躍到7毛多的? 韓曉平告訴本報,7毛多指的是烘干后的干糧。李長海的玉米大概含25%的水分和雜質。按照國家標準,必須要脫水烘干到 14%的純度,也就是韓曉平所說的“干糧”,才能入庫保存。 這樣折算下來,“干糧”的入庫價每斤6毛4分錢。除此之外,“我們烘干和保存還需要一定的費用,這其中又有一定的損耗,最后折合成價格也差不多就是每斤7毛錢了。”韓曉平說,雖然是國有糧庫,但城東糧庫也要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在這其中有一定的收益是正常的。” 這些糧食在糧庫中存儲,一旦與買家簽訂合同,就會由火車運送到遼寧北良港,在那里裝船運往玉米需求地區。 在這個過程中,玉米價格完成了第二次飛躍。 據悉,從長春到北良港一噸玉米的鐵路運費是100多元,從北良到廣州的海運費用差不多每噸160元。由此推算,玉米到達銷區每斤八九毛錢,是正常的價格。 持續上漲可期 在李長海到糧庫賣糧的第二天,吉林省松原市寧江區的善友糧庫則掛出了“停收”牌。 2月27日下午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里,前后有七八輛滿載玉米的賣糧車被拒之門外,不得不掉頭返回。 該庫一位副主任告訴本報:“我們已經完成國儲收購任務了。”作為中儲糧吉林分公司直屬庫,該糧庫主要執行國儲收購計劃。 該糧庫院內用紅紙寫著糧價:0.54元/斤-0.63元/斤。該負責人告訴記者,收購價0.63元的是含水14%的干糧。 盡管善友糧庫離家不過5里地,但善友鎮農民葛海東(音)寧可跑到30多里外的華潤賽力事達玉米工業有限公司賣糧。“國有糧庫壓級壓價很厲害,而且質量稍差就干脆不收。華潤這里好壞全收,價格好說話,而且給現錢。” 葛是當地有名的種糧大戶,承包了15坰地全部種玉米。在過去的三年中,市場玉米價格從大約6毛漲到接近9毛,但他賣玉米的價格只不過從4毛5左右漲到現在的5毛多。即使這有限的漲幅,他認為也不是收益于終端市場的上漲,而是吉林各地蜂擁而起的玉米深加工企業。 “以前只有糧庫收,我們求著人家,人家還不搭理我們。現在他們不收我們就賣給加工企業,那些大糧庫也得隨行就市。” 據華潤公司提供的數字,收購價折合成干糧已經達到每斤0.69-0.70元。這個數字要遠遠高于善友糧庫的0.63元/斤。 業內專家告訴本報,為了解決農民賣糧難的問題,吉林省曾寄望于發展深加工企業托起玉米價格,這項政策一度達到預期的目的。據該省統計局提供的數據,2006年全省玉米產量193億公斤,實際加工80億公斤,占41%。 該省的一份官方報告稱,“在糧食加工業的拉動下,雖然糧食連年豐收,但糧價穩中有升,種糧效益明顯提高。” 2003年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比上年增長7.8%,2004年增長18.6%,2005年增長8.8%,2006年增長10%以上。 但因為涉嫌危及糧食安全,從2006年底起國家發改委便叫停玉米深加工業。這讓吉林的玉米加工產業遭受巨大打擊。來自吉林省商務廳的消息,吉林省玉米深加工合同外資同比減少近70% 。很多籌備中的玉米深加工項目被緊急叫停。 對此,一位深加工企業負責人認為:“從糧食安全的角度講不宜發展燃料乙醇等深加工產業,但考慮到東北糧食運力和倉儲能力等諸多瓶頸,發展糧食加工業才是解決農民賣糧難的可行辦法。” 盡管化肥、種子價格暴漲,玉米又賣不上價,但馬英杰還是必須要種糧,因為這是眼下他惟一的謀生方式。但更多的人則正在考慮放棄土地出外打工。在現有的糧食生產體制下,為了留住更多的農民經營土地,玉米價格的繼續上漲,似乎是情理之中的事。 來源:經濟觀察報網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