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因房價遠遠超過居民收入所導致的實際需求能力的下降。房屋的本質是消費品,而消費品的價格是由居民的實際購買力來決定的,任何背離甚至嚴重背離居民實際購買力水平的商品的價格走勢,都不可能持續下去;二是由保障性住房供應的增加所導致的對商品房需求的減少。誠如王石所言:“未來的福利保障系統要分兩層,一類是低收入人群,另一類是為了吸引人才,增加城市競爭力,就是把高科技人才也納入到城市福利保障系統中去。”王石對社會保障性住房的推測是比較具有前瞻性的。事實上,在高房價對高科技人才的擠出與阻礙效應產生之后,將高科技人才及其他對提升城市競爭力意義重大的人才納入保障性住房已經是大勢所趨,而由此所減少的對市場所供應商品房需求的減少,勢必影響到市場對房價未來走勢的預期。
不僅需求在不斷發生變化,商品房的供應環節也在發生明顯變化:
一是商品房投資的持續擴大。央行2月22日公布的《2007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顯示,2007年,全國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2.5萬億元,增長30.2%,增速比上年提高8.4個百分點,高于固定資產投資增速5.4個百分點。其中,商品住宅完成投資1.8萬億元,增長32.1%,占開發投資總量的71.2%,占比較上年增加1個百分點。直接供給的增加在滿足市場需求的同時,也強化了人們對未來房價走勢的悲觀預期。
二是有效供應的增加。我國房價之所以快速上漲,與商品房有效供給的不足有關。所謂有效供給與理論上可形成的供給是相對應的,由于土地被大量囤積在開發商手中、部分商品房囤積在炒房人手中,導致理論上可形成的供給無法轉變成實際的供給(即有效供給),加之住房的結構性失衡所造成的市場有效供應嚴重不足,助推房價上漲。但是,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國家收縮銀根,使開發商逐漸失去囤積土地的資金保障;征收土地閑置費和“征繳增值地價”,擠壓了開發商囤積土地的收益,并加大了其囤地的政策風險和法律風險;加息、提高二手房貸款門檻等信貸收緊措施,使炒房成本和炒房的難度越來越大。加之政府對炒房行為的其他抑制性措施及保障性住房范圍的擴大,房屋的有效供給正在增加。
房地產的暴利時代已經過去,開發商應該走出暴利嬌慣出來的思維定勢。中央調控房價的政策是非常明確的。在房價遠遠超出民眾實際購買力水平的情況下,在有效供應增加而實際購買力下降的情況下,開發商逆勢而為只會引來更嚴厲的調控措施,多米諾效應很可能在內外力交加下出現,而那時受損最大的必然是后知后覺者。順勢而為,加快資金的周轉,提高單位資金收益率,遠比逆勢死扛要明智得多。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