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生態問題單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4日 11:00 中國經營報
作者:李樂 失衡的稅負 簡單的一個外資身份,已經不能作為企業獲得稅收優惠的路徑與渠道了。2007年,由新版《企業所得稅法》引領的稅制改革,正在令中國企業感到自身生存環境的深刻變化。 首先便是爭取稅收優惠路徑的變換。如今,更多的企業正在費盡心思的爭取“高科技企業”的認定,因為如是便可獲得“兩免三減半”的稅收優惠政策。顯然,對于中國企業而言,兩年免繳企業所得稅,而后再行三年減半征稅的政策,無疑對企業具有致命的“誘惑力”。 然而,十分尷尬的是,直至目前,如何認定高科技企業的標準,尚未出臺。這只是一個縮影,因為在整體稅賦水平偏重的背景下,稅收——這一中國企業最重要的外部生態環境,正在與中國當前的經濟格局一樣,呈現出愈發不平衡的態勢,這令企業尷尬難言。 企業——稅負——財力——經濟,這似乎正在形成一種致命的循環。在東南經濟發達的省份,由于地方財政實力相對充裕,總體稅負水平較低,企業的生存環境相對寬松,這也正是浙江、江蘇等省份,企業經營向好最終經濟水平發達的原因所在。 然而,在那些地方財力相對匱乏的省份,由于稅源相對缺乏,因此,企業稅收成本居高不下,曾有說法稱,某內陸省份一家企業與東南某省的同類企業相比,綜合稅率竟相差10%以上,企業生存環境的巨大差異表現得十分明顯。而由此產生的循環往復,似乎更令人擔憂。 繁復的審批 “市委書記給了批示,結果我8個月才蓋50個章,但還差20個沒有蓋完。”這是前不久,在廣東省兩會上,來自一位企業家政協委員的抱怨。而就全國而言,廣東行政審批的效率還算相對較高。 這并非一個單純的行政效率問題。國家行政學院組織的“政府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與推進”的課題研究中指出,目前,從中央到地方,須行政審批的科目總數高達14000多項,而且其中有將近1/4的審批內容涉及到不同部門之間審批職能相對重復的問題,研究課題報告指出,精簡這些重復的、不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行政審批事項,才是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的根本路徑。 實際上,從1999年以來,中央政府就已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相繼廢除了近1200多項行政審批事項,同時將200余項行政審批科目轉為備案或核準,但即便如此,仍無法適應市場發展和企業運營的需要。 國家行政學院的課題報告認為,行政審批制度的改革,應與主管機構架構的調整共同進行,尤其是職能與管轄權有重復或交叉的部門職能、設置的調整。而行政審批事項的過于繁雜,也在一定程度上為商業賄賂提供了空間與可能。 目前國務院部門之間有80多項職責,僅建設部門就與發改委、交通部門、水利部門、鐵道部門、國土部門等24個部門存在職責交叉。另外,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管理涉及14個部委。而這只是冰山一角。 搖擺的外貿 在商務部2007年11月對外發布的《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2007年秋季)》中顯示,2007年前三季度進出口總值達到15707.3億美元,同比增長23.5%。與此同時,前9個月,貿易順差達到1855.4億美元,已經超過2006年全年1774.8億美元的規模。 于是,2007年以來為了抑制“兩高一資”產品出口過快增長,同時降低順差使貿易平衡,相關部門對進出口關稅、出口退稅和加工貿易政策作了大幅度的調整。 然而,當對外貿政策進行調整的時候,中國外貿企業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除了政策因素外,人民幣升值導致中國出口產品價格抬高,鐵礦石等生產資料價格上漲推高生產成本,同時今年油價高企也使運輸費用大大增加,而這些都在抬高當前的出口整體成本。 事實上,在未來的幾年里,當中國逐漸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發展的過程中,勢必會有一部分的出口企業遭到淘汰。企業要想生存,必須順應從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模式,向高附加值技術含量高的模式轉變。 對于企業來說,產品升級,單位產品的產值升高,可以規避政策和人民幣升值的風險;而對于中國整體出口來說,既可以防止在未來一年國際經濟環境不確定時的出口驟降,也會減少諸多的貿易摩擦。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