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金融業挺進國際市場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05日 19:25 上海國資
p14 中國金融業挺進國際市場 《上海國資》記者 武孝武 海外利潤占總利潤的比例,花旗銀行是44%,匯豐銀行是66.7%,德意志銀行是70%,渣打銀行是80%,而工行僅為3% 2007年年末,中國工商銀行(以下簡稱工行)運籌已久的收購南非標準銀行股權案塵埃落定,工行將支付約366.7億南非蘭特(約54.6億美元)的對價,收購標準銀行20%的股權,成為該行第一大股東,收購從2008年2月起生效。 這既是工行迄今為止最大的一筆對外投資,也是中國銀行業迄今為止最大的對外投資。業內專家認為,工行此舉吹響了中國金融業進軍國際市場的號角,在未來幾年內,中國金融機構可能會對國際市場形成一輪沖擊波。 銀行業急先鋒 這并不是工行第一次在海外進行收購。此前,工行曾先后嘗試收購澳門誠興銀行80%股權以及收購印尼Halim銀行90%股權等,還參股了一家越南的小型銀行。 “這是個新動向”,上海社科院流通經濟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汪亮告訴《上海國資》,WTO帶來的機會是雙重的,中國不僅要向大型國際金融機構開放市場,國際市場也會向中國的金融機構開放,“走出去”會成為越來越多的中國銀行的選擇。 業內對工行此舉評論最多的是改變了中國金融業的攻防態勢。長期以來,中國金融業一直處于“被動防守”的態勢之下,而工行此舉則標志著中國金融機構已經轉換了攻防態勢,從“被動防守”轉入“主動出擊”。 近年來,隨著中國金融市場的逐步對外開放,國際金融企業在中國步步進逼,部分國外銀行積極籌劃收購中資銀行股權、開展人民幣業務,搶灘布局。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和招商銀行等多家國資商業銀行都先后引入了戰略投資者。 而工行卻走了不一樣的道路。2006年10月27日,工行A股與H股市場同時上市,實現跨越性發展。在6年以來最強的牛市助力之下,2007年8月10日,工行一舉超過花旗銀行,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銀行,并成為全球市值第四大公司。 在引入戰略投資者時,工行也有意識地避開了擅長商業銀行業務的機構,選擇了擅長國際并購業務的德國安聯、高盛、美國運通,從而為下一步的海外并購做好了準備。 據悉,工行在海外除了已經成功并購澳門誠興銀行、印尼Halim銀行和南非標準銀行,目前還在積極運作,準備收購泰國ACL銀行控股權。也有消息稱,工行的下一個目標可能是美國銀行CIT。眼下,工行的收購視野遍及全球各個角落,包括亞洲、歐洲、美國、南非及中東地區。 按照金融學上的“寡占理論”,在同一個市場中的寡頭企業如果有一家向外擴張,另外幾家寡頭會迅速跟進。 所以,工行在國外積極尋求擴張機會的同時,工行的國內同行們也在積極尋求機會“走出去”。國家開發銀行已經入股英國巴克萊銀行,并與尼日利亞最大的銀行非洲聯合銀行締結了合作伙伴關系。民生銀行也已參股美國聯合銀行。 截至2007年10月,中國銀行業共宣布6筆海外并購項目,并購交易額已超過107億美元。大型銀行境外的利潤貢獻度顯著提高,平均達到了5%到10%左右。 中國銀行業在國際市場上不僅單打獨斗,而且正在向“集團沖擊”發展。據悉,深陷信用與資金雙重危機的英國第五大貸款抵押行諾森羅克銀行,已向包括工行在內的中資銀行發出了競購邀請。此前,還曾傳出過中資3大銀行要收購渣打銀行17%股權的消息。 汪亮認為,銀行業在國際市場上的并購只是中國金融機構走向國際市場的“前鋒部隊”,工行的成功會產生示范效應,包括保險、信托等其它金融領域受此鼓舞,也會選擇有利時機走向國際市場。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