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新浪財經

復興中國節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04日 01:11 中國經濟周刊

  張偉

  有人說,2008年是我國傳統節日的復興元年。因為,在這一年,七大傳統節日中,除春節外,又有三個成為國家法定節假日:清明、端午、中秋。

  專家說,對于傳統節日和傳統文化,放假就是進步。確實如此。不過,如何讓節日不只是假日,如何讓傳統文化“回歸”生活,依然費思量。節假日可以調整,但傳統該如何激活、復興?

  當然,有了假期和閑暇,我們才可能細細體味傳統文化的舉手投足、音容笑貌。

  百年淡漠

  說起清明、端午、中秋,你能想起什么?

  掃墓?粽子?月餅?或許有人還能記起“清明時節雨紛紛”,“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除此之外呢?

  近年來,圍繞傳統節日的各類商業活動形形色色,熱鬧非凡。然而在商業活動一片繁華的背后,卻是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和品位的缺失,有人將春節、中秋、端午,戲稱為“餃子節”、“月餅節”、“粽子節”。

  是傳統節日跟不上時代的發展?還是時代把它們忘了?

  據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介紹,中國的傳統節日大多是歲時計日,跟大自然的運行和農業生產聯系在一起。近百年來,我們引進了西方文化,似乎對現代的工業的東西看得更多一些,跟農耕有關的一些文化習慣逐步地退出了舞臺。“當然,更重要的原因,還是錯誤地把傳統節日的文化含量當成‘四舊’、當成封建、落后、愚昧,用過多的政治詞匯、過多的所謂革命的詞匯來取代了這些對象,這種思潮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破壞的最根本的原因。”

  改革開放以來,除了春節,所有的傳統節日都不是節假日,工作節奏的加快,西方文化的涌入,我們對傳統節日的淡漠就更多了一層外來因素。“再加上我們一些平衡傳統與生活的方式不一定那么正確,比如放鞭炮,這是中國春節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符號、一種表現形式,人們狂歡,通過放鞭炮來向往吉祥,來辭舊迎新,表達美好的愿望。但因為有環境污染,影響了大家睡覺,就強制性地把它取消了!奔o寶成說。

  甚至某知名古籍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一本介紹傳統節日的書籍中,在介紹“乞巧”(古時七夕的一種習俗,女子向織女祈求靈巧,希望能提高自己的女紅技藝)時,竟也有這樣的字句:“乞巧,能否使人心靈手巧?當然不會!伞瞧虿粊矶毘鰜淼世上只有‘熟能生巧’隨著知識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了這些,所以現在再沒有人繼續這種徒勞無益的活動了!

  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忘。

  “放假就是進步”

  近年來,包括紀寶成在內的部分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多次呼吁對現行法定節假日安排進行調整,增加傳統節日為法定節假日。在他們看來,這是解決公眾對傳統節日淡漠的重要舉措之一。

  2004年2月27日,紀寶成在中國社會發展政策高層論壇上建議,將部分傳統節日確定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幾天之后“兩會”召開,紀寶成將此作為議案提交全國人大。此后的2005年、2006年、2007年,紀寶成又連續在議案中提出類似的內容。此舉在全國引起了很大反響。

  “這件事情看上去是個小事,但它關系到13億人民,所以有一個過程。2004年的提案,國務院有關部門給我的答復比較委婉,只講了一句,要綜合考慮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和社會發展的承受能力。讓人感覺到他可能一下子不好答復你。但2005年我再次建議時,答復就不一樣了,說這個建議對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構建溫馨和諧的社會環境具有積極意義,給了一個肯定的說法。2006年的答復,我覺得更加積極了,他們說向國務院領導同志做了匯報,各有關部門正在積極研究這件事情!奔o寶成說。

  據中國民協節會委員會主任李漢秋介紹,新時期以來,我們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在一步步地提高。國家正處在對傳統文化政策進行戰略調整的階段,越來越重視傳統文化,越來越重視在民俗傳統的基礎上發展社會主義的文化。

  2006年6月,我國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名列其中。同年9月,《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出臺。綱要指出,要充分發揮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傳統民族節慶的作用,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據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2006年以來,就法定節假日調整事宜,相關部門分階段組織開展了相關工作。在做好基礎性的課題研究的同時,先后6次召開各類座談會聽取各方意見,并就總體思路和初步方案多次書面征求相關部門意見。

  2006年12月5日至8日,相關部門委托新浪網針對我國調整節假日制度和全面建立帶薪休假制度等問題進行了網絡調查;2007年3月,委托中國人民大學調查評價中心進行電話調查,共向北京、上海等六個不同地域的代表性城市進行了2634人次的有效電話隨機訪問。

  2007年11月9日至15日,“國家法定節假日調整研究小組”在人民網、新華網、國家發展改革委網、新浪網等大型網站上,就國家法定節假日調整方案(草案)開展問卷調查,共獲得約150萬份有效答卷。對于增加清明、端午、中秋三個傳統節日為國家法定節假日的問題,總投票1499337張,其中,支持931242張,占62.11%;反對441860張,占29.47%;無所謂126235張,占8.42%。

  2007年12月16日,國務院正式頒布了修訂后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一年中法定節假日的總天數由10天增加至11天;其中,勞動節的假期由3天調整為1天,新增法定節假日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各放假1天。據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節假日調整的主要原則之一,就是要有利于傳承民族傳統文化。

  廣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曾應楓說:“中秋節團圓,清明節掃墓,這些都是人們的傳統習俗,能放假就是進步了!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蔡繼明認為,建國以來,我們國家的假日制度的演變和改革,體現了時代的特征。改革開放前的假日制度主要體現的是政治色彩,很多傳統的節日都取消了,甚至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春節都不過了;改革開放之后,我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家關注的是先解決溫飽的問題,發展是第一要務,所以我們恢復了雙休日,同時在1999年又開始實行黃金周長假制度;十六大以后,黨和國家提出要構建和諧社會,不僅要有物質文明,還注重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和諧,就是四位一體的建設,在這個背景下,把傳統節日確定法定假日,反映了今天社會發展的需要。

  放假,你準備好了嗎?

  2007年節假日調整方案的出臺前后,清明、中秋、端午,這些以往只會在固定時間段出現的“詞匯”,第一次被大家廣泛地、長時間地關注,它們的來歷、習俗,被許多人查找或者回憶。在網上,甚至還出現了關于“清明到底是陽歷還是農歷”的爭論。

  2008年,根據“允許周末上移下錯,與法定節假日形成連休”的原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均放假3天。

  現在,對于傳統節日,不管你感不感興趣,都必須面對。

  “討論了這么長時間的節假日調整方案,人們支持也好,不贊成也罷,現在也已經落下帷幕,我個人是比較支持的,中國的傳統文化正在慢慢流失,都被洋化了,就連歷史悠久的清明節也已經快被人們淡忘,清明節在唐代是個多么盛大的節日啊,活動也很豐富,可在現在這一調整后,也許人們會想想清明節該干些什么。”一位網友說。

  知名學者葛劍雄教授提出,對于傳統節日應該“創造性轉化”。他認為,時過境遷,傳統節慶賴以延續的條件有的已不復存在,有的已發生了很大變化。對傳統節慶的保守和創新可以并行不悖。一方面,將它們原汁原味地保留下來,在博物館陳列展覽,在節日或平時向公眾表演。另一方面,根據現有條件進行創新。例如,將中秋與環保、節能等活動結合起來。如果中秋之夜天氣晴朗,不妨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將城市的多數電燈關掉,讓大家感受一下真正的月色,這樣的賞月會更吸引人。

  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表示,一直過著群體生活的中國人,最美好的向往就是人間的親近與和諧。此中,有對父母與長者的敬愛之情,也有手足牽連之情,鄰里互助之情,朋友相援之情,以及對先人和故土家鄉依戀的情感。端午、清明、中秋、除夕等傳統節日恰恰充分體現了這些情感。國家對節假日的調整,就是為了讓人們能有充裕的時間挖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價值。人們不必在節日當天“身在曹營心在漢”,不必再下班后草草和家人吃頓飯,而是可以有充足的時間與家人共享團圓的喜悅和濃濃的親情。傳統節日的傳承者是全民,只有廣大人民過好傳統節日,從精神到心理都能得到充分滿足,節日遺產才能傳承下去,這也是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根脈的最好保護。當然,節假日不是時間上調整完就萬事大吉,如果政府部門不采取相應措施和辦法來弘揚這些傳統節日,幫助人們挖掘這些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還這些節日一個“本真面目”,這些傳統節日最終只會是市場中一年一度商家炒作的賣點,一種“西餐中吃”的“文化鬧劇”。

  我的中國節

  春 節

  時 間

  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者臘月二十三的祭灶開始,到正月初五,有的甚至到正月十五。

  傳 說

  很久很久以前,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想把節令定準。他設計了晷儀和漏壺,來計算時間。

  當時的國君叫祖乙,當他知道萬年測算時間節氣的事情后,就修建日月閣,筑起日晷臺和漏壺亭,請萬年測準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歷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后來,萬年測算出一年有12個月,共360天。祖乙知道后,親自登上日月閣去看望萬年。萬年指著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12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請您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

  傳 統

  春節,作為歲首大節,最早確立于漢朝。公元前104年,漢武帝頒行《太初歷》,確定以夏歷的正月初一為歲首,此后兩千多年,我國沿襲了這一歷法體制。正月新年成為舉國上下共享的盛大節日,“官有朝賀,私有祭享”。正月初一古稱元旦、元日等。民國改用公歷紀年,把公歷的1月1日稱為元旦,把農歷的一月一日改稱春節。

  喝臘八粥,祭灶,掃塵,貼春聯門神,守歲,拜年,給壓歲錢,送窮作為中國人數千年的核心節日,春節有著豐富的節俗內容。

  春節代表著溫暖和親情。“有錢沒錢,回家過年!薄耙荒瓴悔s,趕三十晚。”這些俗語道出了春節所負載的厚重歷史積淀,以及春節在中國人心目中的至圣地位。從漫漫羈旅風雪夜歸,到春運期間滾滾人潮,“回家過年”不僅僅是親人的聚會,也是精神的洗禮與倫理關系的更新。

  春節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心結。不能回家過年的中國人,哪怕不孤單,卻總有一種“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的漂泊失落感。舊時北京人過年要吃荸薺,荸薺諧音“必齊”,說的就是新年親人必須齊全。年夜飯是中國人一年一度不可或缺的精神聚餐,這頓飯無論如何一定要在家里吃。人們將自己的感情、愿望、倫理、信仰都積聚在這一節日上,使春節已經不是簡單的時間點,已經被廣大人民充分價值化,乃至成為一種民族文化象征與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

  故 事

  據說,“福”字倒貼的習俗來自清代恭親王府。某年春節前夕,大管家為討主子歡心,照例寫了許多個“!弊肿屓速N于庫房和王府大門上,有個家人因不識字,誤將大門上的“!弊仲N倒了。為此,恭親王福晉十分惱火,多虧大管家能言善辯,跪在地上說:“奴才常聽人說,恭親王壽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吉慶之兆!备x聽罷轉怒為喜,便重賞了管家和那個貼倒福的家人。此后,倒貼“!弊种拙陀蛇_官府第傳入百姓人家,并都愿過往行人或頑童念叨幾句:“福到了,福到了!”

  詩 詞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宋]王安石《元日》

 [1] [2] [下一頁]

【 新浪財經吧 】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對話城市》直播中國 ·新浪特許頻道免責公告 ·企業郵箱換新顏 ·郵箱大獎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