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剩佛跳墻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03日 04:47 經濟觀察報
謝忠道 我小時候那個年代,很多人的父母都在外打拼,小孩總是祖父母帶的。很長一段時間我跟著阿嬤(外婆)住,那一棟不大的兩層樓房里,樓上住著大舅一家,樓下是外祖父母和三舅一家。廚房是三家共享的。 其實廚房不僅是廚房,還有澡間,廁所,爐灶,水槽,最后是豬圈。 平時廚房就是個馬戲團兼動物園:踏入矮一階的廚房,左手邊是三層木框鐵絲搭建起的鳥籠,金絲雀,白頭翁和一只真的會說恭喜發財的八哥。右手邊另一個大籠子里養了只不斷齜牙咧嘴脾氣躁壞的半人高的猴子。 這還只是一個短暫時期的記憶,我印象中還有過四只養在水族箱專吃活泥鰍的小鱷魚,本來只有幾只后來越生越多不得不到處送人的兔子,一天到晚不累不乏地跑滾圈的松鼠,一身青綠桃紅的長尾鸚哥,毛絨絨的膽小可愛的印度鼠,每天抓蟑螂喂食聽說鱗片會長得青里透紅般漂亮光澤的紅龍魚,還有經常從腳下神出鬼沒地竄過去的小狗馬力,以及祖母的至寶,那只肥胖臃腫到根本無法動彈的大母豬,就睡在爐灶旁的磚砌圍圈里。 除了那只肥母豬,其他都是三舅不知從哪兒搞來的不像寵物的動物,三舅只是養著,不為吃不為養性,連逗鳥遛鳥都不,三舅有一餐沒一餐地喂這些動物。三戶一等親戚加上這些雞飛狗跳,那一個熱鬧。 到了過年,馬戲團廚房里鍋鑊刀鏟滿天飛舞,殺雞宰魚,廚房里有各種動物的尖聲怪叫,自然也不時傳來正在煮的菜飯香味。 而我,就是馬戲團里的那個吐火人:阿嬤總讓我掌管爐灶。我可以蹲在爐口點火添柴,看著火燒,變幻著各種艷麗魅惑的形狀色彩。偶爾,火焰低了,只剩灰燼,熱氣還是一股股地從灶里涌出,阿嬤拿來幾顆甜薯,教我埋在灰燼里,關上生鐵鑄的灶門,趕我去洗澡,洗完澡就有烤甜薯可吃了。有時阿嬤也拿剝下的橘子皮扔進灶里,一陣嗶嗶啵啵聲之后,爐灶傳出一股熏烤橘皮的香氣,聞起來很讓人安心的味道。 那時候時興自己做東西。我記得除了生火添柴看爐灶外,還有份工作也歸我管:瀝干糯米粉。一到過年,每戶人家都拿出幾斗糯米給一個老先生磨成粉。怎么磨的我不清楚,但是到家時已經裝在布袋里了,要泡過水后,再用一塊磚或石頭鎮住,讓水分慢慢滴流掉。我的任務就是蹲在旁邊看著水分瀝得差不多后,趕快拿回去給阿嬤蒸蘿卜糕。 還有紅豆糕、發糕。我不見得多喜歡吃這些糕,但是喜歡那種看著米磨成粉、蒸成糕的樣子。阿嬤在掀開蒸籠的朦朧中,一撮沒管好的發絲倒懸在額前的專注而神圣的表情,非常動人。 阿嬤弄出一碟水煮雞,一條炸魚,一大塊蘿卜糕,一鍋燉蹄膀和幾樣蔬果,門口擺上一張桌子,一具香爐,捻起香,朝空膜拜起來,紫灰色的煙在空中卷成纏綿輕渺的絲稠,散入風里。 雞魚蹄膀都是過年才會同時出現在餐桌上的,當然都是要讓祖先神明宴饗過才輪到我們的。那是個臺灣經濟還很拮據的年代,拮據到根本也沒有“年菜”這么時髦的詞,菜也都只是簡單可以聯想討喜的名字:發菜(發財),有魚(有余),年糕(年年高升),絕不會看到今日那些充滿富貴豪氣的菜名:御膳珍寶某某鍋、宮廷一品某某雞、極品開運某某翅。發財有余,其實都是傳統鄉下人對未來的想望,不過也沒人真的認為吃發菜就會發財,嘗年糕就會高升,都是抵不過當下那一陣結實的熱鬧與歡樂,擋不過贏一手麻將或是骰子的興奮。 那個沒有“宮廷極品”的花俏噱頭的年代,過起年來反倒是鄭重而有味,材料或許沒有今日那么珍貴希罕,但是所有的東西都是在眼下看著大人一一將之制作變化成形的,糯米變成糕,活魚變炸魚。今日一塊從哪個知名飯店買來的蘿卜糕再美味好吃都有些虛浮,其間的差異就像牌桌上的麻將和電玩上的麻將。 我經常想,這個什么都現代化的時代,食物的制作過程讓我們離自然的食物鏈越來越遠,越來越精工,也就越扭曲它自然的狀態。老人家教訓小孩子長記性,總說“沒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走路”,不過有一天,這情形恐怕真會變成 “只吃過豬肉沒見過豬走路”。 從早期家家戶戶動手寫春聯做年糕曬香腸,后來一度流行攜家帶眷到五星級飯店去吃團圓飯,到現在向便利商店酒樓食肆預定年菜,一頓年夜飯我們嘗到多少社會變化的滋味。 其實現在年也不怎么過了,周圍多數的朋友趁這個年度最長的假期出國度假了。拜年已經不走春了,只剩下一封封電子賀年卡在虛擬網絡中交錯紛飛。 我后來終于找到一個沒打算出國過年的朋友,他邊和我講電話邊請我出主意——在預購型錄上挑年菜:金玉滿堂、筍絲蹄膀、富貴八寶雞、古都糖熏雞、魚翅灌湯包、宮廷松子火腩排、干貝人參蟲草燉烏雞……連德國豬腳都有了。 聽了這一大串富貴吉祥的年菜大餐,我說:好歹來個佛跳墻吧?朋友嘆了口氣說:也只剩佛跳墻了,其他的菜什么時候吃不到呢?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來源:經濟觀察報網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