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香煙的巴黎咖啡館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03日 03:11 經濟觀察報
郭娟 ——“為什么我們要對巴黎的禁煙令耿耿于懷?你一年幾次飛去巴黎?” ——“這跟我在不在巴黎沒有關系,你可以想像沒有煙霧的左岸咖啡館,燈光昏暗,人聲嘈雜,那些抽煙的男人和女人,你難道對此沒有一點想像?” ——“問題就出在這兒,這樣的巴黎是你想像中的巴黎,那是左拉或者波德萊爾或者科克托的巴黎,不是一個這個時刻的巴黎。煙霧彌漫的咖啡館的消失不過是一種象征的消失,或者更惡毒地說,是一個旅游景點的消失,巴黎人當然還是會照常生活! ——“法國人不也在反對政府的禁煙令?” ——“你知道法國人,他們反對一切,反對政府決策,嘲笑法蘭西學院里肥胖的靈魂,彼此懷疑,懷疑思想,懷疑行動,懷疑行動的動機,甚至懷疑懷疑本身。他們辯論,吵架,發怒,小題大做。” ——“這不正是巴黎的可愛之處?” 溫暖擁擠的小酒館,咖啡館的露天坐椅,左岸、香頌,煙霧繚繞,溫柔的巴黎,讓人一下筆就難以克制過于豐富的感情,好像只有法國人才能那樣自然地抒情,那樣的甜言蜜語又優雅隨意。 法國是歐洲最后一個推行公共場所禁煙令的國家,從1月起逐步展開,這給人一種印象——禁煙令和他們的新總統一起擺出一種姿態,這是新的、健康活潑的法國,像一杯氣泡豐腴的蘇打水,而不再是橡木桶里的老年份紅酒。所以,再見,煙霧彌漫的巴黎咖啡館。即便香煙參加了這里發生的每一場重要談話,曾經穿過無數個“大人物”油膩的頭發和松散的襯衫扣眼,擅自抬高了談話的熱度或者制造出更多混亂,但一紙政府文件,香煙和咖啡館的故事終結,香煙只能在臥房,在街道,而咖啡館,則從此窗明幾凈,再也不會出現那些黑白照片里陽光費力穿過煙幕的粗顆粒效果。 可是巴黎的咖啡館禁止抽煙,巴黎有人不樂意,外國人似乎也不樂意。巴黎當然可以更加綠色和環保,巴黎人并不反對——街頭租用的自行車,頭1個小時免費。但是當政府的強行規定介入了私人生活,加上習慣被打破帶來的種種不便,天生愛反抗的法國人立刻敏感地做出反應,即便民意調查顯示66%的人支持禁煙令,還是有不少的聲音反對,咖啡館老板,抽煙者,有媒體則說,法國的文化肌理正在破壞,其中不乏痛楚,“政府以公共衛生開支為由,更嚴厲地管制私人生活”,這是讓人最為不痛快的一點,至于“左岸不許吸煙,哲學家如何交談”,似乎也沒有那么嚴重,香煙扮演的角色畢竟更像是道具而不是繆斯,那種老舊溫厚的氣氛,在其中曾經活動的有趣的人和產生過的活躍思想,讓人不忍割舍,也許正是今天的日常生活所缺乏,尤其在別處觀望時,那更成為一種理想,一種幻想。 一個法國朋友說法國人最大的特點就是否認自己的法國人屬性,缺乏“愛國主義”的精神,這不全然是真的。他告訴你巴黎的街道多么適合步行,風景多么漂亮,但是“巴黎讓我厭倦”,每隔一段時間你就會聽到他抱怨,然后快速撤離那個城市,像躲避瘟疫一樣,逃到南部,或者是南美。你也知道他總會回去。他會說法國越來越美國化了,演員鬧罷工和好萊塢并無二致。而來自紐約的朋友也在抱怨,酒吧里開始不許抽煙了,可去酒吧的都是些什么人啊,badguys,他的城市也在公共場所推行了禁煙令,沒有香煙的紐約夜生活,似乎也不是我們想像中的樣子。 和陳詞濫調里說的一樣,喬治桑或許就是坐在這個椅子上借著一根長長的香煙結識了詩人繆塞,薩特和波伏娃也的確湊在咖啡館的小桌子邊和朋友邊抽煙邊討論哲學——有照片為證。還有在上個世紀的20年代,不管是在穹頂還是圓亭咖啡館,或者從一家換到另一家——就像那些深夜不睡的人常常干的那樣。香煙有時掌控著談話節奏和氣氛。杜尚喜歡活躍又煙霧彌漫的氣氛,大家可以安心談話,而不會冷不丁遭人攻擊,語言上的,身體上的,那些“混亂”的年月讓人懷念,思想的密度,革命的狂熱。 關于抽煙這件事,艾什諾茲在《我走了》里寫,早上花半個小時同抽第一根香煙的愿望做斗爭,或者,可以抽煙的日子像爬一根打了結的繩子,不能抽煙的日子像爬一根滑溜溜的繩子。當然禁煙不等于戒煙,不管是法國人還是全世界人,仍然可以拿出一個打火機,自在地把煙點上。至于咖啡館,就像生活在巴黎的美國人亞當·戈普尼克所寫——“以咖啡館為最高體現的法國平凡文明中講求實際的功效活躍得消除了懷舊情緒,歷史不斷地在擦拭桌子并且有點不耐煩地問你,現在想要點什么。”也許是該齊聲說,C’estLaVie,這就是生活,這就是不能在咖啡館抽煙的巴黎生活,下面是不是該有點新鮮的什么?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來源:經濟觀察報網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