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冰雪總會消融 政府責任尚多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03日 01:53 經濟觀察報
眼下這場大雪,沒人有所準備。 從政府到公眾,以及舉凡鐵路、公路、航空、電力、煤炭、石油、電信、商貿等各個行業,大體上無不是倉促應對——只能隨著雪情和困境的升級而逐步采取措施,被動不消多說,各種社會損失也不免因之增大。 目前,凍雪災害蔓延中國17省區,災民過億,已付出數百億的經濟損失,以及已知的六十個以上的生命。路上的人們仍在受煎熬。僅廣州一地,已滯留旅客80萬人。而且短期內,估計災情尚難遏止,所有的困局都是一環扣著一環。 比如,全國已經有十幾個省出現拉閘限電,沒有電力則生活、生產、救災均雪上加霜。但電力受制于煤炭,無煤發不出電;煤炭又受制于鐵路,鐵路受阻則煤炭無從南下;鐵路交通卻又受制于電力供應,無電開不得火車。環環相扣,互為前提又互為掣肘,幾乎成了死結。更難處在于,即便三者一時俱備,仍須看天臉色,如果氣象狀況不能好轉,交通、送電會面臨更大困難——預報說,未來幾天,諸多受災嚴重地區將有大雪,部分地區有暴雪,航空、鐵路、公路都將繼續受到嚴重影響。如此看來,我們的艱難時光可能還要繼續。 然而,希望總會存在,沒有過不去的寒冬。雖然氣象專家說中國將越來越多地面臨各種極端天氣的考驗,但現在畢竟還不會是電影《后天》中陸沉冰封的“末日”,天一轉暖,很多事情便好措手,離危機頓解之時已不會太遠。 如果止步于此,就對待災害而言,這是曾經的中國歷史中一貫的常態。幾千年的災害史,就是這么扛了過去,而且還不忘總結出個“壞事變好事”的道理,總結出個“與天斗,其樂無窮”的壯志豪情。中國老百姓又有祖傳的服從精神和忍耐傳統,救濟一到,感激涕零,社會秩序就不會因災害而不可收拾。于是,生活就此回歸原狀,直到下一次“天象示警”。 但是,現代社會畢竟不可能再這樣照方抓藥。面對災害,需要的不僅是救濟,公眾會要求政府盡快地給出交待、拿出解決方案,并且還會對各種應對措施挑剔指摘。以此次雪災而論,雖然倉促上陣,政府還是顯示出了強大的應急能力,但同時公眾也當然認為,政府表現還遠非完美。 比如災害預警、應急機制的手段和效果,對照“突發事件應對法”相關條款,差距仍然不小,這不能不說是因為各級政府儲備不足,預案不周,重災后救助,輕災害預防和控制,以及個別的官員還滿足于“文件抗災”的緣故;再比如,煤電爭端已是頑癥,根源就是定價機制遲遲未能解決,平時尚可敷衍,遇大災便左支右絀;又如 “春運”難關,雪災只是陡然放大了這個因城鄉二元體制造就的困局,看看廣州站即知返鄉無望而又不甘放棄的幾十萬人,除了親情和傳統,驅使他們歸心似箭的是只能在遠方那個地方才能找到家,而這里不是。按照體制,他們幾乎永遠沒有變成廣州人的可能。 如此等等,雪災中凸現的問題,哪個不是與政府的執政能力和經濟、社會治理方式緊密相關? 大災之下,公眾自應守望相助,企業和公益組織自應樂善好施、踐行社會責任,這些都能彰顯溫情、體現和諧,其功亦大。但畢竟政府才是公共危機治理和公共品提供的當然主角,救災而外,它的責任就是必須從這場災難中獲得經驗,體味教訓。就這一點來說,公眾的挑剔并非壞事,因為,雪災總會過去,但民眾想要的、政府該做到的卻還有很多。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來源:經濟觀察報網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