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濤:適時實施貨幣政策范式轉型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2日 07:59 每日經濟新聞
楊濤 所謂通脹目標制,就是貨幣當局明確以物價穩定為首要目標,并公布未來特定時期的目標通脹率區間,據此進行貨幣政策操作,使實際通脹率落到目標區內。該制度自1990年3月新西蘭率先采用以來,已經成為一種主流的貨幣政策框架,并在許多國家取得較好效果。 我國貨幣政策的目標是什么?有據可查的,是《中央銀行法》中的表述“保持貨幣幣值的穩定,并以此促進經濟增長”。這似乎與通脹目標制有等同的可能,但仔細來看,幣值穩定包括對內和對外兩方面,而幣值穩定與經濟增長也并非總是一致性的。正是由于這種含糊性,我國貨幣政策體現出多重目標下相機抉擇的特點。根據不同時期各目標的迫切性,名義GDP增速、匯率穩定、物價穩定等,都可能成為當期貨幣政策追求的主目標。然而,目標過多,往往意味著沒有目標,也可能會降低貨幣政策預期效果,甚至產生多重目標沖突。 目前,我國貨幣政策有必要做好準備,考慮將來向通脹目標制的適時轉型。這主要基于四方面依據。 第一,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最大風險是通脹壓力。從緊貨幣政策的首要目標就是應對物價上漲,這為控制通脹從“階段性目標”轉為“長期性目標”,并加以制度化,提供了實踐準備和可能性。 第二,央行獨立性、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央行預測通脹的技術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是目前一些人士反對我國實行通脹目標制的主要依據。然而,正是由于這些因素,實施相機抉擇的貨幣政策,有可能具有更差的效果;一方面,央行獨立性差,貨幣政策在短期內可能受到更多外部干擾,導致政策效果偏差。另一方面,在轉型期的復雜背景下,與實施通脹目標制相比,相機抉擇似乎需要更高的調控水平。此外,政策傳導機制不暢,意味著貨幣政策難以達到對實體經濟的有效干預。基于這些問題,兩害相權擇其輕,逐漸轉向通脹目標制成為相對較優的選擇。 第三,目前,以M1、M2作為貨幣供應衡量指標越來越難以滿足決策需要,而M3成為貨幣供應衡量指標的時機不成熟,這使數量目標的政策調控效率降低。正因為現有貨幣政策框架存在諸多內生性缺陷,尋找一種新的貨幣政策范式就顯得尤為迫切。應該說,通脹目標制度并非只是關注通脹,而不關注其他宏觀經濟政策目標。相反,從該貨幣政策模式實施的理論和實踐來看,這一制度框架比其他貨幣政策框架更加廣泛和全面,能使央行充分關注金融的運行和實體經濟的運行。可以說,貨幣政策實施通脹目標制,本身就是多重宏觀經濟政策目標相統一的結果。 第四,在當前市場體制有待完善的情況下,通脹的危害甚至高于經濟增長放緩的危害,貨幣政策堅決反通脹,才能使公眾享受價格穩定所帶來的好處。同時,當前造成通脹壓力積累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公眾通脹預期的不斷強化,貨幣政策目標的不透明。明確轉向通脹目標制度,有助于改變這一狀況。 可以說,通脹的形式千變萬化,但從根本上看,都是貨幣相對過多的現象,貨幣政策轉向以通脹目標制,能夠把“控制過多貨幣數量”這個目標充分展現出來,而對經濟轉向過熱、流動性過剩、資產價格等問題的影響,也自然能通過反通脹而間接體現出來。 不過,這一貨幣政策框架的轉換,并非短期內可以完成,但加快改革是有必要的。要最終使我國貨幣政策框架轉向通脹目標制,就需要按照該制度所必備的要素,來促進現有貨幣政策范式的轉變。在初期,更多還是形式上的轉變,例如在通過政策性文件來明確表達央行的反通脹目標,并嘗試研究和公布預期通脹率的空間,并且由央行主動性地向通脹目標制下的運作模式轉型。等到內外條件成熟,并取得一定效果之后,便可以采取實質上的轉變,也就是以法律法規的形式,來確定通脹目標制下央行的職責。(摘自《中國證券報》,有刪節)
【 新浪財經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