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德銘在2008年全國商務工作會議上的報告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1日 13:33 商務部網站
圖片來源:公共商務信息新聞采編中心 攝影:厲寶駿 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 全面開創商務工作新局面 ——在2008年全國商務工作會議上的報告(摘要) 商務部部長 陳德銘 (2008年1月17日) 同志們: 這次全國商務工作會議的主要任務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總結五年來各項商務工作,分析形勢、研究和部署今年的商務工作。會前,吳副總理親切會見了全國商務系統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并主持召開了商務工作座談會,發表了重要講話。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 下面,我代表商務部向大會做工作報告。 一、五年來的主要工作回顧 過去五年,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我們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成功應對了加入世貿組織的各種挑戰,抓住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產業加快轉移的歷史性機遇,堅定不移地擴大對外開放,推動建立現代市場體系,開放型經濟邁上新臺階,商務工作形成新格局。 ——國內市場規模穩步擴大。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2002年的4.8萬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8.9萬億元,年均增長13.1%,比同期GDP增幅高2.5個百分點;生產資料銷售總額從2002年的7.1萬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22萬億元,年均增長25%。 ——對外貿易持續快速發展。進出口總額從2002年的6208億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1738億美元,年均增長28.5%,是改革開放以來增長周期最長、速度最快、增速最穩定的時期。在世界的排名由2002年的第六位躍至第三位,其中出口躍居第二位。外貿占全球比重從2002年的3%提高到現在的近8%。 ——吸收外資和對外投資合作取得新進展。吸收外資從2002年的527億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747億美元,連續15年位居發展中國家首位。對外投資從2002年的25億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預計200億美元,增長7倍,從世界第26位上升到第13位,居發展中國家首位。 ——對經濟和社會發展貢獻增強。目前國內流通服務業吸納就業8000多萬人,外貿、外資和勞務輸出等涉及直接就業人口達到1億人。海關稅收從2002年的2591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7585億元,外商投資企業繳納稅收超過9900億元,分別占全國稅收收入的15%和20%。 五年來,我們主要做了四個方面的工作。 (一)努力發展大市場、大流通,積極推進現代市場體系建設 構筑市場運行監測和調控體系。全國城鄉市場信息監測體系初步形成,涉及22個流通行業、600種消費品和300種生產資料,樣本企業超過2萬家。建立了生活必需品市場應急管理系統,確定應急商品44種。完善肉、糖等重要商品的中央和地方儲備制度,23個省(市、區)建立了22個品種的儲備。積極應對嚴重自然災害和重大動物疫情引發的市場波動,先后19次投放國家儲備糖、9次投放儲備肉。 加強農村市場體系建設。我們高度重視培育農村市場體系,安排10.9億元組織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共新建和改造農家店26萬余家,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安排了5.15億元配套資金。為推進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安排8億元實施了“雙百市場”工程,支持309家市場和企業,開展了709個冷鏈、質量安全可追溯系統等建設項目,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安排了2.3億元配套資金。國內大型批發市場和流通企業的功能與水平顯著提升。開展農村商務信息服務工程,免費贈送《新農村商報》,建設新農村商網,舉辦了5屆農產品網上購銷對接會。 推進現代流通業發展。2005年,國務院召開了全國流通工作會議,對新時期做好流通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從2003年起全面部署開展城市商業網點規劃,全國38個重點城市已完成編制,279個地級城市中已有261個完成編制,完成率達93.5%。現代物流、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得到新的發展。開展了社區商業“雙進”工程,提升城市居民消費的便利化程度,已建立全國商業示范社區143個,省級商業示范社區600多個,覆蓋80多個大中城市。在項目貸款、進口資質、股權轉讓和經營權等方面加強協調,支持國內20家大型流通企業做大做強。實施“減債脫困”工程,在全國25個試點省市處置410多億元的歷史債務,盤活350億元存量資產,為國有流通企業改制發展、職工再就業創造了有利條件。 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協調有關部門,組織開展了保護知識產權等專項整治。實施了“知識產權保護網工程”,在全國建立了50個綜合性的舉報投訴服務中心。查處各類侵權知識產權案件16萬多起,立案偵辦8400多起,審結7300多起。各地圍繞豬肉、農資、煙酒等產品進行了重點整治。開通了中國反商業欺詐網,商務領域信用體系建設取得新進展。 (二)加快轉變對外經貿增長方式,開放型經濟取得重大進展 優化進出口結構。一是堅決控制“兩高一資”產品出口。會同有關部門10批次取消了1115個“兩高一資”產品的出口退稅,4批次對300多個商品開征出口關稅。二是鼓勵自有品牌、自主知識產權和高附加值產品出口。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建立了38個科技興貿創新基地,加大對技術更新改造和研發的支持力度,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比分別提高了9.2和 7.7個百分點。三是積極擴大進口。會同有關部門,主動對354種國內亟需的能源、資源、先進技術設備和日用消費品,降低或取消進口關稅;啟動政策性進口信貸。取消883個商品的自動進口許可管理。廣交會自101屆起更名為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并設立進口展區。四是加強大宗商品進出口協調和管理。規范汽車、摩托車出口秩序,建立鐵礦石、鉀肥進口協調機制。五是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會同有關部門發布5批共1729個商品加工貿易禁止類目錄,出臺1853個商品的新一批加工貿易限制類目錄。確定中部地區9個城市作為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六是積極探索發展服務貿易。會同有關部門制訂了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指導目錄,促進服務貿易出口。 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和水平。一是優化外資結構。兩次修訂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發布鼓勵外商投資高新技術產品目錄,鼓勵先進制造業、節能環保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利用外資。嚴格控制外商投資“兩高一資”領域。2003年以來,全國水泥行業新設立外資企業數年均降幅近20%,2004年以來,全國未新設立電解鋁外資企業。二是鼓勵外商到中西部地區和東北老工業基地投資。會同有關部門,2004年修訂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產業目錄,拓展了鼓勵外商投資范圍,2005年、2006年相繼出臺了進一步擴大開放、促進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和中部崛起的政策措施。實施“萬商西進”工程,分別在湖南長沙和河南鄭州舉辦了兩屆中部投資貿易博覽會,為產業梯度轉移搭建了新平臺。三是推動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進一步提高水平。加強綜合投資環境評價工作,將高新技術產業密集程度、環境保護、土地集約利用、農民安置情況等指標納入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投資環境評價范疇。四是支持發展服務外包。實施服務外包“千百十”工程,制定了相關政策,在1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認定了14個服務外包基地城市、4個國家級示范園區和1個服務外包培訓中心。 加快推動企業“走出去”。在中央對“走出去”加大投入的同時,地方也相應增加了投入。我們簡化了對外投資的核準手續,推進了對外投資便利化。目前,經商務部核準或備案的境外中資企業達到1.2萬家,比2002年增長近1倍。制定對外投資國別產業導向目錄,出臺財政、金融、保險、外匯、人員出入境等支持政策。提供110億美元優惠出口買方信貸。對外承包工程累計完成營業額1276億美元。對外勞務合作累計完成營業額238億美元,累計外派勞務人員146萬人。 (三)抓住加入世貿組織的歷史機遇,積極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 做好加入世貿組織的應對。我們成功應對了加入世貿組織過渡期的各種挑戰,抓住了加快發展的寶貴機遇,為我國發展贏得了更大的空間。共清理各種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2300多件,將關稅水平從入世時的15.3%降為目前的9.8%,取消了進口配額和許可證等非關稅措施。擴大了服務貿易的開放領域,運輸、電信、分銷、保險、證券等行業開放程度大幅提升。統籌開展綜合應對,培訓各級干部。建立應對WTO爭端解決的部際聯合工作機制,充分利用WTO規則維護我國權益。入世以來,輕工、紡織等傳統優勢產業加快發展,裝備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產業在參與國際競爭中發展壯大。 深化多邊和區域經貿合作。2005年在大連成功舉辦WTO小型部長會議,并推動香港部長級會議取得成功。穩步推進自貿區談判,已同中國香港、中國澳門、智利、東盟、巴基斯坦等簽署實施了6個自貿協定,已完成談判和在談的自貿區12個,涉及29個國家和地區,涵蓋我國外貿總額1/4。與東盟簽署并實施了自貿區貨物和服務貿易協議,促進了10+1、10+3機制的深化。CEPA及四個補充協議的實施,推動了港澳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內地開放。近年來,我國與129個國家和地區、13個國際組織建立了多雙邊聯委會機制180多個。我國已與123個國家簽訂了雙邊投資保護協定,對加強多雙邊經貿合作發揮了重要作用。 加強與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貿合作。通過中美戰略經濟對話、中日經濟高層對話,加強了與主要經貿伙伴的協調與溝通。在中俄互辦“國家年”期間,成功舉辦了65項經貿活動。不斷豐富上海合作組織經貿合作內容。參與籌備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積極落實8項對非經貿合作舉措。建立了“中國-加勒比經貿合作論壇”、“中國-太平洋島國經濟論壇”兩個機制,并成功舉辦部長級論壇及系列多雙邊活動。 化解貿易爭端。我們積極應對反傾銷、反補貼等各類貿易摩擦。通過建立 “四體聯動”工作機制、指導企業應訴、加強法律抗辯等措施,應對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加強了產業損害預警機制建設,將產業安全數據庫的監測范圍擴大到石化、機械、輕工等15個重點行業的8000家企業。推動76個國家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 (四)加強自身建設,初步形成了統籌內外貿的商務管理體制 推進商務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建設。針對國內市場和流通法律法規相對薄弱的情況,加強了法律法規的起草和部門規章的制訂發布工作。《反壟斷法》、《直銷管理條例》、《商業特許經營管理條例》已頒布。并制定了典當、汽車品牌銷售、零售商促銷行為等31件部門規章。出臺了餐飲企業經營規范、超市購物環境等95項流通行業標準和零售業態分類等23項國家標準。修訂了《對外貿易法》,還先后制定出臺了貨物貿易、服務貿易、知識產權和貿易救濟等方面的29件規章。針對外資并購等新情況不斷完善部門規章,對外投資合作法制化進程逐步加快,內貿領域法律法規缺失狀況明顯改觀。 切實轉變職能轉變作風。2003年以來,按照國務院行政審批改革要求,將審批項目從82項減少至53項。2006年,設立政務大廳,統一辦理100項行政管理事項。各地商務部門也建立了面向企業的投訴、服務、促進機構。增強服務意識,積極為基層辦實事。安排專項資金,支持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的商務工作。辦好政府網站,向公眾公開征求對調整法律法規和重大政策等方面的意見,及時發布市場和政策信息,共發布各類商務信息552萬條。各特派員辦事處切實加強為地方和企業服務,各駐外經商機構在加強多雙邊經貿關系、支持企業開展對外經貿合作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加強商務干部隊伍建設。我部黨組在全系統倡導建設學習型機關。每年堅持舉辦夏季研討會,就商務領域重大問題進行深入研究。面向商務干部組織編寫了現代經濟知識簡明讀本。實施了“人才強商”工程,依托南昌等7個區域性培訓基地,開展了省市縣三級商務部門大規模培訓,結合出口產品質量安全、特許經營條例、加工貿易等熱點問題,面向基層、面向企業開展業務培訓。共舉辦培訓班385期,培訓3.5萬人次。 上述成績的取得,是黨中央、國務院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各地方、各部門大力支持的結果,也是全國商務系統廣大干部職工共同努力的結果。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居安思危,保持清醒和冷靜,看到商務工作中存在的增長方式比較粗放。結構不盡合理。秩序有待規范。機制有待完善等不足和問題。 二、當前商務工作面臨的形勢 準確把握形勢,是制定政策、做好工作的重要前提。當前,國民經濟將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的發展勢頭,世界經濟有望持續增長,形勢對做好商務工作整體有利。同時還須看到,當前商務工作面臨的困難和風險增加,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積極主動應對,切實做到未雨綢繆,不斷增強工作的主動性、預見性和針對性。 一是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但預防通脹和穩定出口的壓力增大。黨中央、國務院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有利于避免經濟大起大落。“十一五”期間,預計經濟增長仍將保持在8%以上,消費品和生產資料市場需求旺盛。更加注重民生和構建和諧社會,不斷加大惠民政策,調整收入分配結構,有利于擴大消費需求。但是,當前物價上漲壓力明顯加大,受能源資源與運輸價格上升、資金供應偏緊、勞動成本增加、出口政策調整等因素的后續影響,企業出口面臨新的壓力。因此,防止通脹、保障供應、穩定出口的任務十分繁重。 二是世界經濟保持增長,但國際市場波動風險增加。世界經濟仍將保持增長,但增勢趨緩。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08年全球經濟增長4.8%,低于去年5%的水平。全球經濟增長動力更趨多元,主要經濟體基本面依然較好,發展中國家成為增長亮點,但是,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明顯增加。美元持續貶值,美國次貸危機仍在發展,國際能源、糧食等價格上漲,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存在很大變數。 三是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但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升溫。IMF預計,今年世界貿易將增長6.9%。國際投資更加活躍,聯合國貿發會議調查,70%的跨國公司在未來幾年將繼續增加投資。服務外包蓬勃發展,國際產業轉移趨向高端,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研發中心和先進技術轉移加快。區域和次區域合作不斷深入,貿易投資便利化程度總體上提高。但在當前國際貿易增長趨緩、美元貶值和通脹壓力上升的情況下,國際經貿摩擦增多。經貿摩擦領域不斷延伸,從反傾銷、知識產權等向產品質量、氣候環境、反補貼等新領域擴展。投資保護增多,不少經濟體都對一些領域進行了投資限制。聯合國貿發會議認為,各國政策調整中有利于FDI的比例降至80%,比幾年前低了15個百分點。 同志們!我們正處在深刻變革的時代。黨的十七大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總道路。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抓住發展機遇,應對風險挑戰,實現又好又快發展,最根本的是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從我國基本國情出發,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商務發展道路。在商務實踐中豐富和發展這條道路,要突出把握好以下方面: 第一,必須堅持從基本國情出發。基本國情是走中國特色商務發展道路的根本出發點。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就是當前中國的基本國情。城鄉二元結構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農村市場體系建設滯后,流通基礎設施薄弱,消費水平低,這就要求我們在謀劃商務工作全局時,必須把完善農村市場體系作為工作重點。我國人口多、農村人口占比高,商務工作必須在發展外向型勞動密集產業、農業走出去、勞務輸出等方面下功夫。我國人均資源少、需求增長快,這要求我們必須樹立戰略思維,要在轉變發展方式、節能減排上想辦法,在建立多元穩定可靠的資源保障體系上找出路。從國際上看,歐美等發達經濟體與我國國情不同、發展階段不同、商務運行模式也不同,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我們不能照抄照搬發達國家現成的商務發展模式。而作為發展中大國,作為脫胎于計劃體制的后發國家,我國又必須積極吸收先進文明成果,不斷推進管理和制度創新。走中國特色商務發展道路,關鍵是要把國情意識和世界眼光結合起來,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在實踐中摸索出一條立足基本國情,發展統一大市場、積極參與全球競爭、完善開放型經濟體系的有效途徑來,這是每一位商務工作者肩負的光榮使命和歷史責任。 第二,必須堅持科學發展。科學發展是走中國特色商務發展道路的基本要求,是商務領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商務工作的首要任務是發展。解決當前商務運行中的各種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必須依靠發展。但新的歷史起點上的發展,要注重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注重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注重好字當頭、又好又快。堅持以人為本,必須把民生問題放在首位,確保市場食品安全,改善消費環境,保障市場供應。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必須實現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資源環境人口相協調,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堅持統籌兼顧,必須把市場自發調節與政府主動調控、“引進來”與“走出去”、對內開放與對外開放、貿易投資與產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妥善處理好中國特色商務發展中的各種重大關系,不斷豐富中國特色商務發展道路的內涵。 第三,必須堅持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是走中國特色商務發展道路的根本動力。30年實踐證明,商務工作取得的一切成就靠的是改革開放。完成黨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開創商務工作新局面,必須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我國已經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完善這一體制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進一步深化改革,關鍵是要體現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新要求,體現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的新任務,著力突破體制機制障礙,消除不必要的行政干預,打破市場分割,促進公平競爭,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要以服務業開放為突破口,以加快“走出去”為重頭戲,以擴大中西部開放為主抓手,創新對外開放工作思路,優化開放結構,提高開放質量,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通過全面改革開放,不斷促進商務管理體制同國內外市場運行相適應,促進貿易、投資、產業各個環節相銜接,促進東部與中西部、沿邊與內陸相協調。 第四,必須堅持內外統籌。內外統籌是走中國特色商務發展道路的客觀需要。我國對外開放正在進入商品和要素雙向流動的新階段,內外經濟聯系日益緊密,相互影響不斷加深,經濟利益相互交織。在這種新形勢下做好商務工作,必須樹立全球視野,加強戰略思維,注重全局謀劃,統籌利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統籌把握好國內產業發展和全球國際分工,統籌處理好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參與國際經貿規則制定,在國際國內市場相互補充中拓展發展空間,在國際國內資源相互流動中實現優勢互補,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堅實的內外保障。通過統籌國內國際要素資源,保障國內資源穩定供應,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通過統籌國內國際商品供求,增加國內短缺商品供給,保障市場平穩運行。通過統籌“引進來”和“走出去”,拓展國內外就業渠道,緩解我國就業壓力。通過統籌國內國際資本流動,加快對外投資步伐,促進國際收支漸趨平衡。 只要我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從基本國情出發,堅持科學發展,堅持改革開放,堅持內外統籌,銳意進取,開拓創新,中國特色商務發展道路一定會越走越寬廣。 三、2008年主要工作任務 2008年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改革開放三十周年。做好今年的商務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商務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堅持深化改革和自主創新,統籌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擴大居民消費,保障國內市場平穩運行,著力轉變外貿發展方式,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創新對外投資與合作方式,實現商務事業又好又快發展。 根據國家宏觀調控目標和商務工作的形勢與要求,今年要著力抓好以下八個方面的工作: (一)切實保障市場平穩運行 保持市場穩定關系宏觀經濟大局,關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穩定物價是今年宏觀調控的重要任務,中央關心、社會關注。各級商務部門一定要高度重視,把保證市場供應作為頭等大事來抓,特別是保障糧油肉等重要商品的供給,確保不斷檔、不脫銷。 一是突出保障重點。保障市場供應,要突出重點商品,注意防范少數商品的市場異常波動向更大范圍傳導。對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商品,要根據產銷特點和可替代程度,劃分為重點管理、適度管理和市場調節三大類,實行分類管理。各級商務部門都要制定重要商品供應的專項預案,確保春節、國慶等節假日及奧運會等重大活動期間市場供應,保障低收入居民、大專院校學生等特殊群體的消費需求。 二是加強市場監測和信息引導。各級商務部門要進一步完善城鄉市場信息服務體系,加強監測和預警,準確判斷市場走勢,及早發現市場波動苗頭,真正做到對市場動態心中有數,提高工作前瞻性和主動性。完善市場分析制度,及時發布市場信息,引導供給和需求,穩定居民消費預期。 三是完善產銷銜接和區域調劑機制。要鞏固和完善生豬主產、主銷區合作機制,其他生活必需品和緊缺商品也要加強產銷銜接。要健全應急商品數據庫,及時掌握生產、庫存、地域分布、運銷能力等情況,提高區域調劑的快速反應能力。扶持建設一批重要農產品生產基地。引導重點流通企業組織重要商品貨源,有序增加市場供應,市場出現波動時,要確保調得出、運得到、用得上。 四是提高儲備商品調控能力,發揮進出口調節功能。 (二)著力擴大城鄉居民消費 擴大消費,商務部門大有可為。要通過完善市場體系、改善消費環境,引導消費、擴大消費、創造消費。 一是完善農村流通體系。貫徹落實2008年中央1號文件關于加強農村市場體系建設部署,鞏固和提高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成果,今年將覆蓋面擴大到80%的縣市,提高統一配送率,拓展農家店經營范圍,增加藥品、郵政、電信等經營功能,實現“一網多用”。在山東、河南、四川三省開展“家電下鄉”試點,對農民購買彩電、冰箱、手機三大類家電給予直接補貼。深入實施“雙百市場工程”,繼續扶持一批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和流通企業。冷鏈系統投資規模大,回收周期長,具有一定的公益性特征,是鮮活農產品流通的薄弱環節,要,力爭用3-5年的時間,使進入冷鏈系統的鮮活農產品比例明顯提高。推進農村商務信息服務體系建設。深入實施“東桑西移”工程,力爭在全國建設10個科技創新中心,培育20家繭絲綢農工貿聯合的大型龍頭企業。 二是大力發展城鎮居民生活服務業。做好商業網點規劃工作,有利于優化網點布局,便利居民消費,今年要全面啟動縣級城市商業網點規劃編制工作。以改善民生為著力點,實施放心菜工程,在城市社區建設和改造一批標準化菜市場。以建設主食加工配送中心和早餐網點為重點,加快發展大眾化餐飲,推進餐飲業連鎖經營。總結寧波、天津等地的經驗,建立健全家政服務網絡,開展服務平臺建設試點。加強部門規章和行業標準建設,促進經濟型酒店、沐浴、洗染、維修等居民生活服務業規范發展,完善典當、拍賣、舊貨、租賃等特殊行業監管機制。 三是促進生產資料市場穩定發展。推進生產資料批發市場改造升級,提高倉儲、運輸、加工等綜合配套功能,不斷優化市場布局。加快現代物流體系建設,推廣供應鏈管理,降低物流成本。貫徹落實再生資源回收管理辦法,推動攤群式集散市場向環保的分揀中心轉變。積極引導流通企業節能降耗,提高水泥散裝率。 四是提高流通企業競爭力。我國流通企業數量多,但規模普遍偏小,組織化程度偏低,缺乏核心競爭力。要推動落實國家開發銀行政策性貸款,培育一批競爭力強的大型流通企業集團,建立中小流通企業促進體系。加快發展連鎖經營、物流配送、特許經營、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開展“超市加基地”試點,支持大型連鎖企業建立農產品采購基地,發展產銷聯盟。 五是加大市場秩序整頓和知識產權保護力度。要圍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深入開展專項整治。切實抓好商務領域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打擊囤積居奇、哄抬物價、商業欺詐等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加強屠宰企業證章臺賬管理,落實病害豬無害化處理補貼政策,協調有關部門減免屠宰環節稅費,建立豬肉市場整治常態化機制。加強成品油、酒類等重要商品市場管理。發揮好50個知識產權舉報投訴中心的作用,進一步完善機制、拓展功能、突出服務。深入推進商務領域信用建設,建立商務信用分類管理制度。 (三)促進對外貿易協調發展 要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在著力優化進出口結構的基礎上,保持出口穩定增長,更加重視擴大進口。 一是優化出口商品結構。要堅持以質取勝,著力提高出口產品質量。推進科技興貿創新基地建設。以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領域為重點,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的出口拳頭產品。制定品牌發展規劃,確定重點培育對象,整合扶持政策。綜合運用多種措施,有效控制“兩高一資”產品出口。推動企業切實履行社會責任,嚴格執行勞動、安全、環保等法律法規和標準。 二是積極擴大進口。鼓勵企業進口先進技術設備、節能環保設備、關鍵零部件和重要原材料。支持公共信息服務和進口展會,組織境外采購。依托國家重大裝備自主化工程招標采購,提高先進技術裝備引進效益。實施便利化措施,簡化手續,減少限制進口的措施,進一步提高市場開放水平。 三是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和梯度轉移。完善加工貿易產品分類管理制度,按照國家產業政策,對禁止類目錄和限制類目錄進行動態調整,控制低層次加工貿易發展規模,引導加工貿易向產業鏈高端發展。鼓勵和引導加工貿易企業增加研發投入,逐步從代加工向代設計和自創品牌發展。鼓勵發展本地配套產業,增強技術學習和自主創新能力。支持中西部承接東部加工貿易轉移,在中西部再確定一批重點承接地。毗鄰珠三角和長三角的安徽、湖南、湖北、江西等中部省份,要發揮地緣優勢,積極創造條件,爭取走在前列。 四是大力發展服務貿易。要完善管理體制,形成各地區、各部門共同促進服務貿易發展的工作格局。在發展基礎較好、條件更為成熟的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地區探索建立服務貿易示范區。落實服務貿易“十一五”規劃,研究制定服務貿易出口指導目錄和加快服務貿易發展的政策措施。積極發展旅游、運輸、建筑、金融、保險、會計等服務出口。抓好服務貿易統計制度的貫徹實施。 (四)切實提高利用外資質量 在資源、環境等瓶頸約束日益明顯的條件下,要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出發,把握經濟全球化和資本跨國流動的新趨勢,創新利用外資方式、優化利用外資結構,實現利用外資穩定健康發展。 一是充分發揮外資在自主創新中的積極作用。落實新修訂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進一步鼓勵外商投資高新技術、節能環保產業和高端制造環節。引導外資研發中心在信息技術、新材料、生物科技等高新技術領域開展原始創新;外企與所在地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聯合進行集成創新;國企、民企“走出去”、“引進來”相結合,實行引進、消化、吸收的再創新。提高知識產權本地化比例。鼓勵跨國公司與我國企業和科研院所建立技術合作戰略聯盟。鼓勵外商投資現代農業,研究利用外資促進社會事業發展的政策措施。 二是優化外資區域布局。務實推動“萬商西進”工程,加快修訂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產業目錄,在廣東、上海、江蘇等東部地區建立產業轉移促進中心,在中西部地區建立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園區。鼓勵東部地區利用好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機遇,加快體制機制創新,提高產業技術水平和集約化程度。 三是吸收外資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積極穩妥擴大金融、保險、電信等服務業對外開放,拓展利用外資的新領域。引導跨國公司在華設立地區總部和采購、物流中心。大力推動服務外包產業發展,鼓勵外商投資服務外包產業,積極承接離岸服務外包業務。支持服務外包的人才培訓和國際認證,加強公共技術和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建設。總結推廣蘇州工業園區服務外包政策試點經驗,穩步擴大先進技術型服務產業政策試點范圍。 四是創新利用外資方式。鼓勵外商投資設立創業投資基金,完善創業投資退出機制,支持國內中小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壯大。與有關部門共同做好新所得稅法實施工作,及時發現和解決政策實施中可能出現的新問題,確保平穩過渡。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完善外商投資投訴管理辦法,依法保護境內外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五是爭創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新優勢。發揮國家級開發區精簡高效的管委會體制優勢,支持國家級開發區產業集聚和升級。大力推進和諧開發區、生態開發區的建設。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對中西部國家級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強化東部與中西部開發區的合作交流機制,促進產業梯度轉移。 (五)加快對外投資合作步伐 當前我國的對外投資正在進入一個較快增長的階段。對外投資合作是今年及今后一個時期對外開放的重點。要創新對外投資合作方式,完善促進政策,提高對外投資便利化水平,加強引導、協調和規范。 一是積極探索農業走出去的有效途徑。要發揮我國農業技術優勢,推動農業走出去,鼓勵具備條件的企業通過興辦農場和農業綜合開發,建立農產品加工基地和營銷網絡。 二是大力發展對外承包工程與勞務合作。支持企業以BOT/PPP(建設-經營-轉讓/公私合營)等方式,參與境外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境外示范住宅小區建設。實行對外承包工程企業分類指導和管理,完善投議標許可管理辦法。建立權責清晰的外派勞務管理機制,各地要加強外派勞務基地建設。 三是創新對外投資合作方式。積極推動重化工業、電信運營業、咨詢業等有比較優勢的產業“走出去”,學習運用股權投資和跨國并購等新的對外投資方式。完善優惠出口買方信貸管理辦法,嘗試將政策性出口信貸與商業信貸、國際金融機構資金結合使用。加強境外中資商會建設,發揮協調自律作用,引導境外投資合作企業和人員遵守當地法律,履行社會責任。 (六)營造良好的國際經貿環境 作為一個全面開放、快速成長的發展中大國,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相互依賴進一步加深,面臨的國際經貿關系更加復雜。我們必須統籌考慮維護我國發展利益和促進各國共同發展的要求,努力擴大同各方利益的匯合點,為國內發展創造良好外部環境。 一是發展好雙邊經貿關系。要充分利用各種層次、各種形式的雙邊經濟貿易對話機制,加強溝通與協商,發展好與主要經濟體的經貿關系。全面深化與發展中國家和周邊國家的互利合作。 二是推進多邊和區域經濟合作。積極推動在談自貿區取得新進展,落實好已簽自貿協定。積極參與完善多邊貿易體制,推動多哈回合談判。今年世貿組織要對我國貿易政策進行第二次審議,各級商務主管部門對現有經貿政策要組織清理規范,新出臺經貿政策要符合世貿組織規則要求。 三是促進兩岸四地經貿合作。務實推動海峽兩岸直接通商,在一國的原則下逐步構建兩岸經濟合作機制,依法保護臺商合法權益。落實內地與香港、澳門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完善CEPA機制,擴大服務業開放領域,提升內地與港澳經貿合作與交流水平,促進港澳長期繁榮穩定。 四是提升沿邊開放水平。加快沿邊開放是縮小東西部開放差距、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區域次區域合作是沿邊開放的重要抓手。要積極推動大湄公河次區域貿易投資便利化,推動中越“兩廊一圈”和泛北部灣經濟合作。強化上海合作組織區域經濟合作機制,推動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建設。穩妥推進東北亞合作和圖們江次區域合作。整合沿邊經貿合作區功能,在雙邊聯委會/混委會機制下加強合作,積極予以推進。 (七)妥善處理貿易摩擦 面對日益增多的貿易摩擦,我們要高度重視,積極應對,同時,依法運用貿易救濟措施,爭取我企業合法權益,維護國內產業安全,提高國際競爭力。 一是善于運用多邊規則處理貿易爭端。加入世貿組織,為我國在多邊框架下化解貿易爭端、穩定雙邊經貿關系創造了條件。要加強與利益相關方的協調與配合,爭取更多支持。認真抓好世貿組織爭端案件的應訴工作,爭取對我最有利的結果。對其他成員損害我利益的行為,也要善于運用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 二是抓好雙邊貿易摩擦大要案應對。進一步完善貿易摩擦的預警監控機制,密切跟蹤貿易摩擦最新動向,把握發展趨勢,增強應對工作的預見性和主動性。要指導重點敏感行業與國外建立對話機制,盡量避免摩擦的發生。繼續推動有關國家承認我市場經濟地位,為企業反傾銷應訴創造良好條件。 三是依法運用貿易救濟措施保護國內產業。進一步完善產業損害預警機制,抓好產業安全數據庫擴容,深入開展產業競爭力調查與評估。 (八)加強商務系統能力建設 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商務部門的責任越來越大、任務越來越重。要完成好黨中央、國務院交給我們的任務,履行好自己的職責,必須加強自身能力建設。 一是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要堅持依法辦事,規范行政行為,各級商務部門都要嚴格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無論是市場運行調控、現代流通發展、進出口結構調整,還是外商投資管理、促進對外投資合作,都要盡可能地運用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要健全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完善行政決策程序,建立決策跟蹤反饋和責任追究制度。加強商務領域法治基礎建設,完善商務領域法律法規體系,深入開展“五五”普法。結合《反壟斷法》實施,探索建立反壟斷調查和裁決機制。 二是提高科學管理能力。要進一步轉變職能,按照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中介組織分開的原則,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要以實施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為契機,大力推進政務公開,提高工作的透明度。推進電子政務建設,加快推進行政審批事項在線辦理,大力推動商務公共信息服務。特辦、駐外經商機構要緊緊圍繞商務中心工作,不斷拓寬工作領域。各級商務部門的政策執行機構、商協會等中介組織,也要切實轉變職能,發揮更大作用。開展商務發展“十一五”規劃中期評估,著手“十二五”規劃前期調研工作。加強制度建設,治理商業賄賂,強化對資金、配額、項目等重點領域的管理和監督,從源頭上預防和懲治腐敗。 三是提高服務大局能力。商務發展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我們既要從自身職能出發,為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又要按照經濟發展大局的要求,加強和改進我們的工作。當前要特別注意服務和服從宏觀調控的大局,注意幫助和推進地區發展的大局。要深刻認識國情、世情,把握國內外形勢變化和發展趨勢,善于從全局出發,研究和思考商務領域的新情況、新問題。要認真落實好中央決策部署,堅持部門利益、地方利益服從全局利益和國家利益。要創新工作思路,積極主動地為各級黨委和政府建言獻策,當好參謀和助手。 提高以上三個方面的能力,必須加強學習和調研,加強隊伍建設,切實轉變工作作風。當前要把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作為重中之重,緊密結合商務工作實際,做到學以致用、以用促學。要主動學習業務理論,不斷更新知識,完善知識結構。要繼續推進人才強商戰略,開展人才培訓工作,全面提高商務系統干部隊伍素質。要建立調研制度,深入基層、深入第一線,掌握更多的第一手材料,加強商務理論研究,提高決策的科學性、針對性和有效性。要把調查研究作為轉變工作作風、改進工作方法的重要手段,使我們的政策和工作部署更加符合客觀實際,體現群眾意愿。 同志們,今年的商務工作任務十分繁重。我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放思想,求真務實,齊心協力,開拓進取,努力開創商務工作新局面,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做出新的貢獻。
【 新浪財經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