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明康警示銀行業三大風險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9日 11:26 21世紀經濟報道
本報記者 劉晨 潘平 “他特別擔心美國經濟真的出現衰退對我國產生負面影響,在18日下午會議總結時又專門談到這個問題。”一位參加銀監會2008年工作會議的人士向記者透露。 他指的是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在該次工作會議上的講話。1月17日召開的這次會議議程安排頗為緊湊。當晚,銀監會專門安排了三場小型討論會;19日還將就經濟金融形勢進行通報。 在前述與會人士看來,此次會議與往年不同的是,銀監會負責人既談提高監管的有效性,又談提升銀行的競爭力!耙蕴岣咩y行業競爭力和監管有效性為主線”被寫入銀監會今年工作的總體要求。 劉明康對銀行業面臨的風險提出警示并非無的放矢。專家指出,當前國際經濟形勢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美國次貸危機不良后果正逐漸顯露,可能給國內企業以及銀行帶來市場風險、信用風險及流動性風險。 市場、信用風險并存 此番劉明康再度警示包括市場、信用、流動性等多個維度在內的潛在金融風險,正是銀監會近年來奉行“管法人、管風險、管內控和提高透明度”這一監管理念的體現。 本報從多個渠道獲悉,監管層擔憂的潛在金融風險,與美國次貸危機、2007年下半年宏調力度加大等國際國內經濟因素存在很大關聯。 毫無疑問,美國次貸危機讓中資商業銀行的境外投資栽了跟頭,目前狀況依然不容樂觀。因此,劉明康表達了對市場風險的擔憂。 監管層也在積極行動。銀監會在2007年全面啟動信息科技風險監管,加大市場風險監管力度,跟蹤分析美國次貸危機動態及對我國的影響。 市場風險還來自于利率和匯率兩方面。從上市銀行公布的財報可以看出,2007年因市場利率的走高,一些商業銀行交易賬戶中的金融資產(以債券為主)市值出現下降,對所有者權益構成負面影響。 不過,“利率風險應從多個角度來分析”。1月18日,申萬銀行業分析師勵雅敏告訴本報記者,首先,再度加息是否會縮小存貸款的基準利差;其次,市場利率走高對存量和新增債券投資的影響有所不同。 “單個的加息動作可能會導致利差的小幅收窄,但總體而言,2008年的利差基本不會有大的變化。”勵雅敏續稱,市場利率走高對存量債券不利,但商業銀行目前依然處于擴張期,會不斷買入新券,新券的收益率會隨著市場利率而水漲船高;同時,各家銀行的債券結構、久期不盡相同,利率風險的影響程度也各異。 從國際回到國內,一些重點調控行業將會顯現出商業銀行的另一類風險——信用風險,尤其是以投資品為主的周期性行業、以出口導向為主的原材料行業、產能過剩及“兩高一資”等行業。監管層擔心,上述行業將有可能步入調整或衰退期,存在較大的財務風險;而這些行業原本都是商業銀行信貸投放的重要對象,隨著調控發條的收緊,貸款的行業集中度風險系數逐步加大。 勵雅敏就此表示,信用風險是銀行業無法回避的,如果經濟增速出現回落,作為貸款人的商業銀行必然存在信用風險。 因調控力度加大的影響,“2008年商業銀行(核銷前的)不良貸款余額可能會出現上升。”勵雅敏直言,不過只要經濟增長勢頭不改,“不良貸款的比率依然會下降”。 流動性風險隱現 此外,劉明康強調了流動性風險問題。 “去年年底市場資金一下子變得很緊,雖然從我們行的情況看不會產生什么問題,但流動性風險確實可怕。”1月18日,一位大型商業銀行負責資產負債管理的人士稱。 實際上,這家大型商業銀行的流動性管理一直較為穩健,即便是在2007年三季度大盤藍籌回歸的輪番沖擊下,這家大型商業銀行的資金依然是相對充裕的,一直在銀行間市場保持凈融出。但2007年12月最后幾天的突然緊張,令該行再次意識到,“流動性風險管理需要警鐘長鳴”。 其實不僅僅是上述一家大行存在此類問題。記者此前從多位銀行間市場人士處獲悉,在2007年底年終決算時,多家國有大行都出現了頭寸緊張的情形,與其良好的業績形成鮮明對比。 國有大行的境況可能是某些突發因素所致,央行在元旦前加大了正回購力度,對象直指國有大行,便是其中一例。但中小銀行則長期忍受著頭寸緊張的折磨,一家城商行的資金部人士曾坦言,“借錢度日“成為多數小型銀行機構的一致行動,且呈持續之勢。 勵雅敏也表示,雖然銀行體系的整體流動性不會立刻從寬裕扭轉為緊縮,資金實力強大的國有銀行也不會有什么問題,但一些小型的銀行業金融機構,如城商行、農信社可能會受到影響。 但本報從多個渠道證實,目前,一些商業銀行的存貸比已經逼近75%的警戒線,而衡量流動性風險的核心指標——流動性比例也已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 前述大型商業銀行人士進一步表示,從央行的緊縮力度來看,大行也會受到一定影響。 另有參會人士透露,近幾年金融格局急劇調整,是目前流動性風險加大的源頭之一,表現為銀行存款來源多元化,存款活期化、短期化等趨勢明顯,資產負債錯配等,從而導致頭寸波動性明顯增強。 換言之,金融脫媒現象日益嚴重。直接表現為,截至去年末,銀行存款在總金融資產中比重明顯下降。 令監管層擔憂的是,銀行存款在國家金融資產中比重下降固然有利于金融結構的改善,促進競爭,提高效率。但脫媒過快對轉型國家不利;而且,過度脫媒也并不是科學的發展,美國便是例證。 不過,中國社科院金融所所長李揚認為,“發展直接融資和脫媒如影隨形”,一國金融體系現代化就是一個脫媒的過程;此過程固然會對金融體系的穩定帶來沖擊,但更是一個“鳳凰涅槃”的過程,通過最終打通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界限,實現金融混業經營,金融體系才能實現現代化。 在此過程中,銀行體系應全面改變其傳統經營模式。這包括全面提高其資產負債的可交易性,努力提高銀行資產負債表的流動性;以理財產品為基礎、全面擴大表外業務,增加金融服務,減少對利息收益的依賴;充分運用資本市場機制來進行戰略調整等。 監管層強調,各家銀行要加強各方面的風險管理;對于信用風險,要提高宏觀調控貫徹能力,控制總量,優化結構,加大對農業和中小企業的支持;而對于市場風險和流動性風險,要密切關注次債危機,并做好流動性風險的壓力測試等。 競爭力建設“四輪驅動” 當然,在警示風險的同時,劉明康依然肯定了五年來我國銀行業發生的歷史性變化。 “國有商業銀行從五年前技術上瀕臨破產的問題銀行,已成為具有一定國際認知度的大型商業銀行!眲⒚骺等缡钦f。 目前,工、中、建、交四家改制銀行平均不良貸款率2.87%,資產回報率1.11%,資本回報率16.38%。按照2007年12月末市值計算,工行、建行、中行躋身全球銀行前三甲,按照2006年底全球銀行一級資本排名,工行、中行也進入了前十名。 “我國銀行的評級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國際金融市場地位和影響力已今非昔比!眲⒚骺当硎。 從2003年開始,工行、中行、建行、交行等先后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并成功上市,在公司治理、發展戰略、經營績效等方面與國際先進銀行的差距不斷縮小。 但不能不看到,我國銀行業與國際先進同業還存在一些差距,如在公司治理、金融創新、風險管控和科技信息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劉明康指出,要從戰略高度研究推動我國銀行業競爭力建設,把競爭力建設作為重要課題加以研究和推進,通過監管引領和推動,力爭使我國銀行業競爭力三年內能在實質性建設上有一個明顯的提升。 而從2007年開始,銀監會也一直在進行大型商業銀行競爭力的相關調查。 劉明康表示,要推動銀行業金融機構從四個方面建設可持續的競爭優勢。 一是要提高戰略規劃的能力。一家銀行不可能是多專多能的,必須根據各家銀行的資源稟賦、行業經驗優勢等,科學確定發展戰略。 二是要提高金融創新的能力。銀行業金融機構要本著風險可控、成本可算、信息充分披露的原則,從研發定價、前臺銷售、中臺控制和后臺支持等方面,形成有利于創新的協作效應,堅決杜絕“拍腦門”、“趕時髦”式的創新。 三是要提高風險管控的能力。要圍繞確保奧運支付安全,加強信息科技風險監管及相應服務引導。選擇奧運關聯度較大的中國銀行、北京銀行等,開展信息系統專項檢查和壓力測試工作,指導銀行業金融機構災難恢復演練,確保銀行機構信息系統的安全運行。 四是要提高金融服務的能力。要加強對“三農”和小企業等薄弱環節的金融服務,積極開發和引入多樣化、有特色的金融產品,探索發展各類符合農民使用特點和習慣的電子銀行業務;促進和確保小企業貸款的商業可持續發展;要加強銀行業的社會公共服務,督促銀行業金融機構強化社會責任意識。同時增強金融消費者金融意識,引導正確認識有關金融產品及投資風險。
【 新浪財經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