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銀監會送出橄欖枝 小額貸款公司遇困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2日 14:09 經濟觀察報
杜艷 缺少合規身份的商業性小額貸款公司,有望獲得期盼已久的金融身份。 1月9日,中國銀監會合作金融部主任臧景范告訴本報,銀監會與央行已經達成一致,人行推動試點的小額貸款公司,在自愿的原則下,可以依據《村鎮銀行管理暫行規定》和《貸款公司管理暫行規定》,轉變為村鎮銀行或者貸款公司。 這意味著,銀監會和央行在分別進行了三年的小額信貸試驗后,終于達成妥協,依然徘徊在金融正規軍之外的小額貸款公司,也有望獲得金融準生證。 艱難的轉變 但嬗變的過程總是充滿了痛苦的抉擇。 作為小額貸款試驗經營成功的典范,山西平遙晉源泰和日升隆均表示,“銀監會提出的方案,沒有吸引力,并不可行”。在他們看來,這樣得到金融牌照是痛苦的,寧肯放棄。 關鍵的障礙在于股權安排。 根據銀監會的 《村鎮銀行管理暫行規定》:村鎮銀行最大股東或惟一股東必須是銀行業金融機構。最大銀行業金融機構股東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村鎮銀行股本總額的20%,單個自然人股東及關聯方持股比例不得超過村鎮銀行股本總額的10%,單一非銀行金融機構或單一非金融機構企業法人及其關聯方持股比例不得超過村鎮銀行股本總額的10%。 《貸款公司管理暫行規定》對于股東的規定更加嚴格:投資人必須為境內商業銀行或農村合作銀行。 無論哪一項規定,基本點就是:銀行必須控股或者全資經營。而目前5個試點省的7家小額貸款公司,本著“誰掏錢誰投資”的原則,幾乎全部為私人資本。 晉源泰董事長韓士恭認為,這樣的股權結構下,如果轉成村鎮銀行或貸款公司,“就必須把小額貸款公司的控股權和經營權交給別人”。從感情上講,這是他不能接受的。另外,他擔心的是,一旦并入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目前靈活的經營機制將推倒重來,按照銀行的標準流程運做,而以他的經驗,小額貸款在那樣的制度土壤里面并不適合生存,這也是他不愿意看到的。 而從銀監會來說,能否考慮到它們的具體情況,放寬準入,例如在銀行的控股權上做出讓步,也頗有難度。 2007年12月,在銀監會組織的農村金融論壇上,銀監會分管副主席蔣定之曾提到,也考慮過銀行是不是一定要控股,是不是一定要20%以上。 對此,臧景范告訴記者,銀監會目前達成的意見是,“在初期,將嚴格大股東必須是銀行,必須由銀行控股,這是當前的社會信用環境決定的,銀行不能隨意被企業或者個人操控,否則容易出現道德風險”。 監管層的明確態度表明,小額貸款公司如果要獲得金融牌照,目前必須拱手讓出控股權或全部股權。 這成為絕大多數小額貸款公司放棄轉制申請的根源。但放棄的背后,就意味著它們必須背負另一種痛苦。 可持續發展之困 孤獨行走在政策的邊緣與法律的“灰色地帶”,已經試驗了三年多的小額貸款公司,依然沒有合規的身份,沒有明確的監管,沒有可依之法,甚至沒有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資金來源。 身份缺失、監管虛置、資金匱乏成為當前小額貸款公司發展的三大難題。 由于嚴格限定為“只貸不存”的公司,導致小額信貸公司既依托于《公司法》,又在《公司法》中無章可循,作為一類經營特殊產品的公司,在現行的《公司法》中,沒有對涉及貸款類業務的公司規定。而由于它并不經營存款,所以銀監會認為它也不屬于金融機構,地位上的尷尬,導致了沒有機構可以對其進行有效的監管,而另一方面,小額貸款公司也沒有辦法進行金融維權。 日升隆小額貸款公司副總經理郭桐良說:“由于這些前景的不明確和政策的缺失,其公司長遠發展規劃、戰略制定都要受到影響,制約了小額貸款公司的發展。” 除了法律和政策風險,小額貸款公司發展中最大的難題就是——資金問題,這個問題已經危及了它的可持續生存。 在只貸不存的前提下,目前小額貸款公司的資金來源有三個途徑:所有者權益,捐贈資金,單一來源的批發資金(即不能從多個機構批發資金)。 但無論哪一種途徑,都面臨著現實的籌資難題。 晉源泰董事長韓士恭告訴記者,由于市場需求旺盛,成立時1600萬的資本金很快就告急了,2007年,每個股東出資100萬元,將注冊資本金擴大到2000萬元,同時,為了壯大資本金,在成立3年多時間以來,他們從來沒有分過紅,累計下來的數百萬利潤全部轉成了資本金。 但他指出,依靠股東增資和長期的分紅截流,并不可持續。“這些出資的自然人,都有自己的企業,企業也需要壯大發展的資金,不可能無限制地拿錢出來。現在可以不分紅,不能一直不分紅,否則為什么投資呢?”韓士恭說。 截止2007年12月底,晉源泰的貸款余額已經達到3042.55萬元。而依賴增資擴股和利潤的投入,依然有著巨大的缺口,逼上梁山的韓士恭啟動了委托資金。 “這是個無奈的選擇”,在人行西安分行的調查中發現,另外,受制于郵政儲蓄和商業銀行的一些限制,小額貸款公司無法從正規的金融機構處批發資金,只能轉向一般機構,而企業委托資金的回報率高求很高,這使小額貸款公司的成本高抬。 對此,一直致力于小額信貸研究的原亞行駐中國代表處首席經濟學家湯敏認為,主要靠資本金運營的小額信貸公司,實際上是一個投資公司,要承擔巨大的風險,資金成本很高,不可能成為真正盈利的商業模式。 目前看來,這個商業模式的發展的確遭遇著嚴峻的挑戰。 郭桐良告訴記者,由于資本金嚴重不足,導致無法根據市場需求制定發展規劃,“每年只能死卡著資本金和利潤來制定貸款規模”,“今年估計也就幾百萬的新增計劃,不可能高”。他給記者算了筆賬,每天來公司的客戶滿足貸款條件的大概不下七八個,但是能滿足的也就兩三個,在每一單成功業務的背后,他必須要忍痛拒絕更多客戶的請求。 截止2007年12月末,日升隆的貸款余額約為3500萬元,而不良率為零。郭桐良說,“2008年,在保證貸款質量的情況下,給我一個億的資本金,我也能貸完,這就是我所面臨的市場需求和資本金的缺口”。 遙不可及的愿景 小額信貸之父孟加拉鄉村銀行的穆罕默德.尤努斯曾指出,只貸不存,等于 “鋸掉了小額信貸的一條腿”,是不可能持續存活下去的。 這是一個可怕的預言。中國的商業化運行的小額信貸公司們正在掙扎著前行,希望可以等到他們期盼的愿景。 韓士恭說:“不選擇村鎮銀行,下一步怎么辦,我也不知道。”這個操著一口地道鄉音的山西漢子說,他只能把每年的利潤全部用來滾動發展,“一點點做大”,并“慢慢地等待機會”。 這個機會,“不是被兼并,而是能夠有自我的獨立成長”,走出一條中國的小額信貸之路。在他的記憶里,這個愿景是試點之初曾考慮過的。 對于投資于小額信貸公司的民間資金,央行雖然沒有文字明確,但都在不同的會議場合表達了美好的愿景:“如果你的貸款業務做得好,你以后就有可能進入正規金融機構的行列”。央行甚至宣稱,“小額貸款公司”就是未來金融機構的預科班。 正是基于這樣的預期,小額貸款公司才得到了地方政府和私人的廣泛青睞。而央行在3年多的時間里,也確乎為此奔波呼吁,希望能夠有合規身份的明確、明確的管理指引、可持續的融資途徑。 但現實中,主管貨幣政策的央行的這一探索,被認為是“做了一件越權的事”,與銀監會的合作并不愉快。 在探索多元化的農村金融發展之路上,銀監會另辟稀徑,這讓小額貸款公司的處境更加尷尬。 2006年12月22日,銀監會發布新政策,調低了農村金融機構的準入門檻,鼓勵設立三類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即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貸款公司,這項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向公眾敞開了大門,但是共同的政策基本點是:必須由銀行類金融機構作為發起人或者出資人,且至少持有20%以上的股份。這在一定程度上,將小額貸款公司排斥在外。 而本次兩大監管部分的合作,實際上“是一次無奈的妥協”。 人民銀行西安分行副行長郭保民認為,要實現可持續發展,政府應該看到當前的市場環境、私人資本的成熟,已經與以前大不相同。政府完全可以少些不必要的擔憂,在放寬批發資金渠道上予以疏通。 社科院農村金融研究所副所長杜曉山也認為,拓寬融資渠道,給它生存的選擇權,才是政府的當務之急。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來源:經濟觀察報網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