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路徑導航欄
跳轉到正文內容

中國改革開放30年最具影響力的30件大事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9日 11:14  中國經濟周刊
no

  “中國改革開放30年經濟百人榜”課題組

  1、1978年 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舉行。這次全會徹底否定“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實現了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工作重點轉移的決策,實現了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取得了組織路線撥亂反正的最重要成果;恢復黨的民主集中制的優良傳統,提出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任務;審查和解決歷史上遺留的一批重大問題和一些重要領導人的功過是非問題,開始了系統清理重大歷史是非的撥亂反正。會議還提出要正確對待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和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全會作出的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決策,開始了中國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從封閉半封閉到對外開放的歷史性轉變。

  2、1979年 設立經濟特區

  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廣東省委、福建省委關于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的報告,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試辦特區。8月13日,國務院頒發《關于大力發展對外貿易增加外匯收入若干問題的規定》,主要內容是擴大地方和企業的外貿權限,鼓勵增加出口,辦好出口特區。1980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廣東、福建兩省會議紀要》,正式將“特區”定名為“經濟特區”。改革開放之初,在缺少對外經濟交往經驗、國內法律體系不健全的形勢下,設立經濟特區為國內的進一步改革和開放、擴大對外經濟交流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3、1982年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確立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轉《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指出目前農村實行的各種責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額計酬,專業承包聯產計酬,聯產到勞,包產到戶、到組,包干到戶、到組,等等,都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制;1983年中央下發文件,指出聯產承包制是在黨的領導下我國農民的偉大創造,是馬克思主義農業合作化理論在我國實踐中的新發展;1991年11月25日—29日舉行的中共十三屆八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決定》。《決定》提出把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作為我國鄉村集體經濟組織的一項基本制度長期穩定下來,并不斷充實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作為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第一步,突破了“一大二公”、“大鍋飯”的舊體制。而且,隨著承包制的推行,個人付出與收入掛勾,使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大增,解放了農村生產力。

  4、1984年 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提出

  1984年10月20日,中國共產黨十二屆三中全會在北京舉行。會議一致通過《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提出:進一步貫徹執行對內搞活經濟、對外實行開放的方針,加快以城市為重點的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是當前我國形勢發展的迫切需要。改革的基本任務是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決定》認為:改革計劃體制,首先要突破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明確認識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必須自覺依據和運用價值規律,是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是社會經濟發展不可逾越的階段,是實現我國經濟現代化的必要條件。《決定》明確了改革的基本目標和各項要求,為打破計劃經濟體制創造了條件。

  5、1986年 全民所有制企業改革啟動

  1986年12月5日,國務院作出《關于深化企業改革增強企業活力的若干規定》。《規定》提出全民所有制小型企業可積極試行租賃、承包經營。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業要實行多種形式的經營責任制。各地可以選擇少數有條件的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業進行股份制試點。《規定》的出臺是推動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大步驟,對于進一步簡政放權,改善企業外部條件,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促進企業內部機制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6、1987年 “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基本路線提出

  1987年10月25日—11月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舉行。趙紫陽作《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的報告。報告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制定了到下世紀中葉分三步走、實現現代化的發展戰略,并提出了政治體制改革的任務。十三大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路線的繼續、豐富和發展,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飛躍,開辟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之路。

  7、1988年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提出

  1988年9月5日鄧小平在會見捷克斯洛伐克總統胡薩克時,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著名論斷。198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作出《關于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決定》指出,現代科學技術是新的社會生產力中最活躍和決定性的因素,全黨必須高度重視并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巨大作用。同時規定了當前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主要任務。《決定》從宏觀上制定了科學技術必須為振興經濟服務、促進科技成果的商品化、開拓技術市場等方針和政策,促進了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以及高新技術產業化的發展,揭開了文革后國家全面科技體制改革的序幕。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部分和最先實施內容,這一改革政策的頒布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經濟和科技的結合以及由此而生的中國多領域跨越式進步。

  8、1992年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確立

  1992年10月12日—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江澤民作《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的報告。報告總結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14年的實踐經驗,決定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確定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出用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大會通過《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將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寫進黨章。黨的歷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模式。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是我們黨的一個偉大創舉,是十多年來黨進行理論探索得出的最重要的結論之一,也是社會主義認識史上一次歷史性的飛躍。

  9、1993年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1993年11月11日—14日,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舉行。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全會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要進一步轉換國有企業經營機制,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

  10、1993年 進行分稅制改革

  1993年12月15日,國務院作出關于實行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的決定。我國于1994年進行了分稅制財政體制改革,從1995年開始又對政府間財政轉移支付制度進行了改革,逐步建立了較為規范的政府間財政轉移支付體系,加之2002年的所得稅收入分享改革,我國基本上建立起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財政體制框架。這是我國建國以來政府間財政關系方面涉及范圍最廣、調整力度最強、影響最為深遠的重大制度創新。

  11、1993年 提出金融體制改革目標

  1993年12月25日,國務院作出《關于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金融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在國務院領導下,獨立執行貨幣政策的中央銀行宏觀調控體系;建立政策性金融與商業性金融分離,以國有商業銀行為主體、多種金融機構并存的金融組織體系;建立統一開放、有序競爭、嚴格管理的金融市場體系。通過金融體制改革,確立中國人民銀行作為獨立執行貨幣政策的中央銀行的宏觀調控體系;實行政策性銀行與商業銀行分離的金融組織體系;從1994年起實行匯率并軌。1995年八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中國人民銀行法》。從1996年12月1日起,我國實現了人民幣在經常項目下的可兌換。

  12、1994年 外貿體制綜合配套改革

  1994年1月11日,國務院作出《關于進一步深化對外貿易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我國對外貿易體制改革的目標是:統一政策、開放經營、平等競爭、自負盈虧、工貿結合、推行代理制,建立適應國際經濟通行規則的運行機制。1996年4月1日,我國對4000多種商品進口關稅進行大幅度削減,關稅總水平降至23%。

  13、1992、1994年 醫療、住房市場化改革施行

  1985年,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之下,醫療衛生系統也開啟了改革的歷程。醫改的核心思路是:放權讓利,擴大醫院自主權。醫改的政府態度是:給政策不給錢。其政策為藥品可加價15%,以彌補政府投入之不足。上世紀90年代,醫改再掀波瀾。1992年9月,衛生部根據國務院意見,提出醫院要“以工助醫”、“以副補主”。 2000年,改革逐漸向縱深發展,觸及體制性、機制性、結構性等深層次問題。2000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八部委的《關于城鎮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俗稱醫改“十四條”;2001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四部委的《關于農村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在這一過程中,醫改的矛盾與困惑日益增多,隨著政府衛生投入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不斷下降,到2002年已經下降到15.2%,而這些衛生費用主要來自地方財政,于是產權改革、“國退民進”的呼聲日益高漲;2004年底全國有近百億元民營和外資介入中國的近百家醫院的改制工作;到2005年,中國醫療產業的總市場價值達到6400億元。

  1994年7月18日,國務院作出《關于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的決定》,明確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的基本內容,其中包括把住房實物福利分配的方式改變為以按勞分配為主的貨幣工資分配方式、建立住房公積金制度等。《決定》的出臺,開啟了城鎮住房商品化的大門,標志著我國全面推進住房市場化改革的確立,其最大意義在于穩步推進公有住房的出售,通過向城鎮職工出售原公有住房,逐步完成了我國住房私有化的進程。

  1998年7月3日,國務院下發了《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正是由于此文件廢除了住房實物分配的制度,為商品房的發展掃清了“競爭對手”,從而確立了商品房的市場主體地位。2003年8月12日,國務院下發了《國務院關于促進房地產市場持續健康發展的通知》。2007年8月7日,國務院出臺了《國務院關于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若干意見》,將調控方向由調市場轉向調保障,首次明確廉租房取代經濟適用房,作為住房保障體系的中心。

  14、1995年 提出“兩個根本性轉變”目標

  1995年9月25日—28日,中共十四屆五中全會舉行。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建議》提出,實現“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關鍵是實行兩個具有全局意義的根本性轉變,一是經濟體制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二是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兩個根本性轉變,是我們黨在深入探索和全面把握我國經濟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提出的重要方針,是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標志著我國經濟建設將朝著深化體制改革、提高質量的方向發展。

  15、1996年 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

  1996年12月1日,中國開始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第八條款,實行人民幣經常項目下的可兌換。提前達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第八條款的要求,標志著中國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

  16、1997年 “十五大”提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

  1997年9月12日-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系統、完整地提出并論述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就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人民當家作主的基礎上,依法治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這個綱領,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內容,是黨的基本路線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開,對于動員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具有重大意義。

  17、1999年 明確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1999年3月5日—15日,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明確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大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改革開放30年來,國家對非公有制經濟的認識及相關政策的制定經歷了一個從探索到完善的過程。1982年,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了經過全面修改的憲法,確認了個體經濟的合法地位,提出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補充。1988年,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增加了國家允許私營經濟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存在和發展的內容。黨的十四大決定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后,1993年,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明確了非公有制經濟的地位和作用。1997年,黨的十五大將非公有制經濟納入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框架內,非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和肯定。

  18、1999年 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

  1999年3月22日,《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西部大開發的若干意見》提出了進一步推進西部大開發的十條意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提出和實施,有利于培育全國統一市場,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利于推動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促進地區經濟協調發展;有利于擴大國內需求,為國民經濟增長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持久的推動力量;有利于改善全國的生態狀況,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創造更好的環境;有利于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用好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具有重大的經濟、社會和政治意義。

  19、2001年 中國正式成為世貿組織成員

  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爾多哈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WTO)第四屆部長級會議通過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法律文件,它標志著經過15年的艱苦努力,我國終于成為世貿組織新成員。世貿組織成員在烏拉圭回合作出的所有承諾都是中方的權利,中國將享受多邊貿易體系多年來促進貿易自由化的成果,享受多邊的、穩定的、無條件的最惠國待遇,中國享受的權利有助于中國商品進入國際市場。但入世也給中國政府和企業帶來挑戰,對政府加快轉換職能,依法行政,企業提高技術水平,加快結構調整,提高企業管理水平提出了新要求。

  20、2002年 “十六大”確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黨的十六大立足于我國已經解決溫飽、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的基礎,進一步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構想,即在本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經過這一階段的建設,再繼續奮斗幾十年,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階段,是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必經的承上啟下的發展階段,提出這一奮斗目標完全符合我國國情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為這一目標而奮斗也就是為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準備物質和精神條件。

  21、2003年 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戰略提出

  2003年9月1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提出了振興東北的指導思想、原則、任務和政策措施。2003年9月2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北京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會議指出,支持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是十六大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著眼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各地區、各部門都要從新世紀新階段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長遠發展的高度,深刻認識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重大意義。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著力推進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促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企業技術改造,走出一條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和振興的新路子。

  22、2004年 推進資本市場發展的“國九條”頒布

  2004年1月31日,《國務院關于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頒布,明確指出大力發展資本市場對我國實現本世紀頭20年國民經濟翻兩番的戰略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23、2004年 國有商業銀行進行股份制改革

  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分別于2004年8月26日和9月21日成立。兩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整體改制為國家控股的股份制商業銀行。

  24、2004年 保護私有財產入憲

  2004年3月14日,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第四次憲法修正案,“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國家尊重和保護人權”等內容寫入憲法。它適應了保護私有財產的客觀需要,擴大了私有財產的保護范圍,進一步完善了私有財產保護制度。加強對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的保護,有利于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有利于保障公民權利的實現,推進依法治國;有利于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25、2005年 農業稅條例廢止

  2005年12月29日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關于廢止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稅條例的決定》,新中國實施了近50年的農業稅條例被依法廢止,一個在我國延續兩千多年的稅種宣告終結。自2004年開始,國務院就實行了減征或免征農業稅的惠農政策。2005年歲末,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依法廢止農業稅條例,使免除農業稅的惠農政策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九億中國農民徹底告別了繳納農業稅的歷史。廢止農業稅條例,使解決“三農”問題步入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

  26、2005年 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

  2005年10月11日,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了今后5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奮斗目標和行動綱領,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為做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三農”工作指明了方向。這是黨中央統攬全局、著眼長遠、與時俱進作出的重大決策,是一項不但惠及億萬農民、而且關系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舉措,是我們在當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必須擔負和完成的一項重要使命。

  27、2005年 股權分置改革試點啟動

  經過國務院批準,中國證監會2005年4月29日發布了《關于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宣布啟動股權分置改革試點工作。股權分置改革啟動一年后,中國資本市場在股權分置改革、提高上市公司質量、證券公司綜合治理、發展壯大機構投資者以及健全和完善市場法制等五個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或階段性成果。股權分置改革后,發行管理制度可以更加突出對股票發行的市場價格約束和投資者約束。

  28、2006年 作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大決定

  2006年10月8日-11日舉行的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在我們黨的歷史上第一次把“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作為黨執政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明確提出。這一重要論斷的提出,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豐富和發展,是我們黨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又一次理論升華。

  29、2007年 《物權法》出臺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于2007年3月16日由十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通過,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物權法分5編19章247條,內容非常豐富。它是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的一部基本法律,關系著堅持和完善國家基本經濟制度、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和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物權法的制定和實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30、2007年 科學發展觀寫入黨章

  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將科學發展觀寫入黨章,這是黨的十七大對科學發展觀作出的科學定位,也是黨的十七大的一個重要歷史貢獻。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響或涉及到的板塊個股:
【 手機看新聞 】 【 新浪財經吧 】
Powered By Google 訂制滾動快訊,換一種方式看新聞

網友評論 更多評論

登錄名: 密碼: 匿名發表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