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保代價越來越高 試做加法生存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7日 16:37 《數字商業時代》
采訪·撰文=張思 攝影=樓曉寧 經濟的高速發展是否必須以資源能源的大量消耗、環境污染的加劇以及生態透支作為代價? 電話那頭還沒等記者開口,老鄔先不好意思地笑了,“其實我沒什么好采訪的,都是我兒子的功勞。”現在的老鄔在無錫市開了幾個廢紙回收站,而半年多以前他則是太湖邊一個小造紙廠的老板。“就看著那些污水排出來,流進太湖,也不知道有什么危害,其實那里的造紙廠不止我一家,本來就是小本生意哪里還會去考慮采用什么環保設備,聽也沒聽過的。” 為了供在無錫上大學的兒子,老鄔盤下了這個小造紙廠,“他(老鄔的兒子)一直是反對的,說污染,我根本不相信,覺得他是因為我開小廠子給他丟人他才故意這么講的。” 直到2007年5月29日太湖爆發藍藻,老鄔至今都記得那天兒子和他說的話:爸爸,學校里面沒辦法呆下去了,所有的水都是臭的,都是你們這些小造紙廠排廢水,如果你再不關掉廠子我就坐火車回老家了,連干凈的水都沒有還讀什么書? 走到與自己工廠咫尺之遙的太湖邊上老鄔自問:湖上漂的這些綠色黏黏的東西真是因為我們這些廠子排廢水造成的?他開始有些相信兒子的話了,隨即他打電話給兒子:“我考慮關掉廠子,可是我拿什么供你讀書啊?” “爸爸,只要別再做污染環境的事情,哪怕是收廢品我也不會嫌棄您的。”沒想到兒子這一句話就真的成了老鄔二次創業的指南。 事實上藍藻爆發的原因有很多,絕不僅僅是由于周邊的造紙廠排放污水。而老鄔說:“不管這臭水是不是我那個廠子搞的,總之我以后是不會去做造紙廠了,現在收廢品也挺不錯的,我已經開了好幾個站了,這個又賺錢,兒子還會說這是有意義的。” 但像老鄔這樣“改邪歸正”的環境污染者還為數不多,事實上有多少企業經營者給為今天的環境狀況表示過歉意呢? 環保的代價 自改革開放以來,每年亮相一次的GDP增長率總是能讓國人振奮,而經濟快速增長給環境帶來的負擔究竟有多大?據中科院測算,目前由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已占GDP總值的15%,超過了9%的經濟增長,即綠色GDP為負值。 與太湖有著同樣悲慘命運的還有云南滇池,在過去的20年間,滇池周邊企業共創造幾十億元產值。如今,要初步恢復滇池水質,至少需要花費幾百億元,這是全云南省一年的財政收入。花了錢就真的可以彌補環境污染帶來的惡果?2007今年6月滇池藍藻的爆發給了云南省和昆明市有關負責人當頭一棒:十多年來各級部門共投入47.62億元治理滇池,但水質并未獲根本好轉。 淮河流域也遍布著不少小造紙廠,20年來累計的產值是500億元。要治理這些小造紙廠造成的污染,僅僅是使干流的水達到最低的灌溉用水標準,也需要投入3000億元。而要讓淮河流域恢復到20世紀70年代的三類水質,費用之巨甚至超過滇池的治理費用,費時至少100年。 改革開放之初,就有專家、學者提出“中國不能走西方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高速發展的經濟像一匹馬,不是環境這條韁繩所能控制住的。因此很多國家經濟的高速發展幾乎都是以資源能源的大量消耗和環境污染加劇以及生態透支為代價的。 環境無價、資源低價、商品高價的現狀,導致資源開發者無視開發造成的生態破壞,而環境破壞的外部經濟損失隨之轉嫁給社會,政府的負擔越來越重,恢復生態環境所需的投入越來越大。 在資源的利用方面中國顯得尤為“大方”,我國創造1萬美元價值所消耗的原料,是日本的7倍、美國的近6倍,印度的3倍。目前我國仍有61%的城市沒有污水處理廠,不足20%的城市生活生產垃圾能夠按環保的方式處理,三分之一的土地遭遇過酸雨的襲擊,七大河流中一半以上的水資源完全不可用,四分之一的中國人沒有純凈的飲用水,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口不得不呼吸被污染的空氣。 好在政府已經意識到了環保問題的嚴重性,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作報告時提出了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 分析人士認為,只有把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結合起來才能讓更多的企業參與和關注環境改善,而非單純靠政府推進和投入。 企業掘“綠金” 或許GE的廣告片拍得有些像環保宣傳片,但事實上GE是掘“綠金”高手,該公司2006年來自于節能、環保的產品和服務的收入突破了120億美元,比2005年增長了20%,同時其訂單也增至500億美元。 謝崇偉曾在GE許多部門擔任管理工作,最近他有了個新頭銜:GE中國區綠色創想總經理。GE將為客戶提供解決方案,幫助他們解決所遇到的某些嚴峻環境問題,這被稱為“綠色創想”。 GE原有的機構中并沒有一個部門專門負責“綠色創想”,而是融入到具體每個部門里,現在謝崇偉的工作就是整體協調綠色創想所涉及的各個環節,GE已經將綠色創想作為一個重要的公司戰略。 此前在GE主要是從事航空方面的業務他非常關心GDP的增長,因為只有人們的收入增長了,才會有更多的人去選擇坐飛機,而現在作為綠色創想的總經理他要算另外一筆賬,只關注GDP是遠遠不夠的。 “綠色創想就是要和企業、客戶一起去算一算環境和經濟的賬。要投資也要回報,還要節約。這就要求我們和客戶一起去考慮市場的變化和經營面臨的風險。”謝崇偉介紹,而要做到這一點,GE自身也要有巨大的研發投入以及降低自身能耗所要付出的更多運營成本。 啟動于2005年的“綠色創想”計劃,希望到2010年投入能夠翻一番,由7億美元上升到15億美元。2006年GE在中國環保技術上的投資約為1200萬美金元,預計到2010年達到4億元人民幣。 GE花了很長時間將英文的ecomagination翻譯成中文的“綠色創想”,或許沒有了綠色就不可能實現創想,之所以投入如此大的研發成本,謝崇偉強調GE要的是真正的綠色而不是“刷綠漆”,并且GE相信未來中國市場對環保產品的需求必然是一個漸進式的增長趨勢。 在GE已經工作了近十年的謝崇偉很有感慨:“這幾年我們也看到客戶對環境保護的需求越來越高,客戶需要環保型、低消耗的產品,我們必須要這樣發展。同時公共輿論和越來越嚴格的法規也要求我們這樣運作。GE所作的是一件長遠的事情,但是也要不斷的關注市場。同時還要有相應的技術儲備和研發,提出綠色創想的時候GE已經有了30個產品,這種對市場早期的投入需要較多的成本,在短期內也看不到經濟效益,但是很多技術是一個長時間的積累。” 2006年5月,發改委幾乎與GE一拍即合,簽署了“綠色創想備忘錄”,這更讓GE相信:中國很有可能就是GE的另一座巨大的“綠金”礦。 GE也在期盼著政府能夠有更加完善的政策出臺,如激勵與懲罰機制相結合,這樣就會轉嫁一些企業在使用綠色環保產品所需投入的成本。謝崇偉表示,公民對于資源的認識也會對企業產生相當大的影響,在未來GE希望奧運贊助商能夠更多地向公民宣傳環保的理念。 當各機構都將2007年中國GDP增長鎖定在10%左右時,綠色GDP是不是仍然是負值?像GE這樣的企業,已經將環保作為自己在中國的一項長期發展戰略并開始付諸實踐。 正如開過小造紙廠的老鄔所言,見過了太湖的臭水,這輩子再也不干污染水的事情了,非要等水臭了再去關廠?萬一來不及了可怎么辦?
【 新浪財經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