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新浪財經

要素價格重估:溫和而持續的通貨膨脹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6日 11:44 中國經營報

  訪中信證券研究部首席宏觀分析師諸建芳

  《中國經營報》:中國目前是否已經進入到全面通脹的階段?判別的標志是什么?

  諸建芳:我個人認為,中國已經進入到一個全面通脹的階段,但這不是一種惡性的通貨膨脹,而是一種溫和而持續的通貨膨脹。

  從目前的趨勢來看,不僅僅是食品的價格在上漲,非食品類的價格也呈現出上漲走勢。從CPI(消費者物價指數)的上漲趨勢來看,去年7~11月分別為5.6%、6.5%、6.2%、6.2%、6.9%,其中11月份創下了11年來的歷史最高。雖然目前CPI主要是在食品價格的推動下快速增長,但非食品類的核心CPI更值得關注。

  《中國經營報》:你認為引發全面通脹的原因是什么?

  諸建芳:我認為至少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總需求增長的速度過快;二是我們認為目前已經進入到一個結構性要素價格重估的階段,這也是判斷全面通脹最重要的方面。

  長期以來,勞動力成本、水電氣油等,包括環境等要素價格被嚴重低估、扭曲,現在已經到來全面重估的階段,要引起我們的重視。

  《中國經營報》:在很多人看來,今年通貨膨脹的起因是豬肉價格上漲。你怎么看?

  諸建芳:肉價上漲是此輪通脹最明顯的,但并非是根本性原因。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了解此輪物價上漲的機理。2004年開始,國際原油價格大幅上漲,這驅使全球發展燃料乙醇項目,以替代石油。燃料乙醇產能的大量上馬拉動了對玉米的需求,從而推高了國際玉米價格。國際玉米價格上漲傳導至國內,使得飼料價格上漲,農民養豬基本處于虧損狀態,養豬積極性受挫。因此,豬肉供給減少,這一效應促使肉價在2006年下半年開始上漲。但是,農民并沒有積極補欄,于是供給減少的趨勢得以維持,所以今年上半年豬肉價格掀起新一輪的上漲。

  《中國經營報》:農民為什么不愿積極補欄生豬?

  諸建芳:我認為,農民養豬的機會成本上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中國無限供給的剩余勞動力時代行將結束,勞動力成本開始上升。農民打工的收入增加很快,降低了農民務農的積極性。據中國社科院預測,勞動力供求的轉折點可能在2009年出現。我們認為,當前勞動力供求偏緊有兩個原因。

  首先,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使得農業勞動力供給減少,農民將要求更高的農產品價格來補償失去進城務工的機會成本。最初,由于農業人口過多,農民的邊際生產率接近于零,所以被稱為“剩余”勞動力。剩余勞動力轉移出農村,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不大。但時至今日,不少農村已經變成“空心村”、“留守村”,農村的主要勞動力都到城里或外地打工,這對農業生產產生的負面影響就會逐漸凸現出來。

  其次,中西部發展加快將與東部地區爭奪農村剩余勞動力。這種趨勢表現為近兩年長三角和珠三角出現的“民工荒”現象。沿海與內地的制造業工資差距正在縮小。2001年之后,江西和廣東制造業工人的年收入的絕對差距逐年縮小,相對差距也從2001年的94%(廣東高出江西的比例)迅速下降到2005年的51%。

  這一趨勢將保持下去,如果相對差距繼續縮小,比如降到30%~40%,那么考慮到農民到沿海打工的心理成本和找工作的概率,農民很可能就地進工廠。屆時,內地與沿海就會發生爭奪勞動力的現象,其結果就是工資的上升。在這樣的壓力下,企業不得不面臨提高產品售價的問題。

  《中國經營報》:資源要素價格為什么要重估?帶來的通脹為什么是溫和而持續的?

  諸建芳:由于歷史原因,中國的多種資源要素都存在價格低估的現象。比如,水、電、煤、氣、資金、勞動力等等。要素價格的低估一方面刺激了過度投資,使經濟瀕臨“高燒高熱”的風險;另一方面也對資源和環境造成了很大的壓力。要素價格重估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而科學發展觀將推動這一過程。

  在短期內,中國通過財政政策等措施在控制資源品價格改革的進度,以防止通脹壓力的集中釋放。比如煉油補貼、公交補貼等。

  但是,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政府必然會在理順要素價格形成機制和被動刺激通脹之間選擇前者。要素價格重估會導致“溫和而持續的”通脹。測度資源價格調整幅度以及該調整對CPI具體的影響程度可能并不現實,然而有兩點則是非常明確的。首先,中國當前的高增長將告別以前的低資源價格時代,而要為資源使用付出更為合理的代價。其次,國家會嚴格控制漲價的進度,從而不會讓通脹突然加速,造成經濟大起大落。

  國家已經陸續在調整相關資源的價格。據我們估計,在未來一定時期內,水和煤的價格都有可能翻倍,電價將隨煤炭漲價而漲價,而油氣價格也都有相當的漲價空間。隨著下游行業的成本轉嫁能力增強,要素價格重估的效應會逐漸體現出來,而不會重演2005年~2006年下游行業受擠壓的情景。

  曙光閑話

  開欄小語:

  “特別報道”版組自開設以來,蒙各界讀者厚愛得以堅持到今天。為豐富版面內容,使“特別報道”能有更多的視覺角度為讀者所選擇,從本期開始,由本報首席評論員兼副總編輯張曙光開辟“曙光閑話”欄目,點評新聞,談事說理,多維思考,以餐讀者。望讀者不吝賜教,對本版面關愛如初。

  對待“通脹” 政府要撐起保障的大傘

  除了火熱的股市、房市,CPI指數又成了人們熱議的話題。毫無疑問,抑制通貨膨脹將是今年中國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貨膨脹對中國人來說并不陌生。自改革開放以來,人們感受到明顯的通貨膨脹至少已有兩次,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中。而從去年開始的以豬肉、糧、油價格上漲為代表的CPI走高如果算的話,則是第三次。

  其實中國建國以來的通貨膨脹并非只發生在改革開放以后。通貨膨脹分為顯性的和隱性的兩種。顯性的通貨膨脹就是明顯的物價上漲,而隱性的通貨膨脹則是有價無市,看起來物價沒有什么上漲,但是消費者拿錢也買不到東西,這在中國計劃經濟年代的大部分時間里都是如此。而完全沒有通貨膨脹似乎也不太可能,因為這樣就會遇到另一個問題:“通貨緊縮”,中國自上個世紀末至2003年以前一直在與通貨緊縮的陰影做斗爭。

  一般來說,百分之二三的通貨膨脹被稱為“爬行的通貨膨脹”,常常被認為是無害的,甚至有刺激經濟增長的作用;而百分之六七的通貨膨脹則是嚴重的通貨膨脹;如果超過百分之十幾的通貨膨脹則是危險的通貨膨脹,將危及社會的穩定。自人類社會進入近現代市場經濟以來,通貨膨脹就如影隨形伴隨著人們。嚴重的通貨膨脹通常被認為是一場重新瓜分社會財富的斗爭,而在這場斗爭中處于弱勢的群體是普通勞動者。如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俄羅斯發生的嚴重的通貨膨脹,廣大勞動者幾乎在一夜之間變得一貧如洗,大多數人一生的積蓄化為烏有。在東南亞金融危機后的東南亞諸國、拉美國家等也都曾發生過類似的情形。

  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后期,中國人遭遇了建國后的第一次嚴重通貨膨脹,當時人們紛紛搶購商店里能買到的一切商品,從糧食、布匹到沒有什么用的破家電。可以看出,當真正嚴重的通貨膨脹來臨時,普通人是沒有什么好辦法能夠抵御的。所以,防止嚴重的通貨膨脹是政府無可推卸的首要責任。

  防止嚴重的通貨膨脹發生,對政府來說當然是上上策。但以目前情況看,貨幣資產流動性泛濫呈全球化趨勢,通貨膨脹已非一個國家的能力所能制止,在中國,輸入性的通貨膨脹因素也越來越明顯。如果一旦情況有變,政府當毫不猶豫地采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來制止嚴重后果的發生。如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為對應嚴重的通貨膨脹,國家推出了保值儲蓄,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普通勞動者的利益,減輕了嚴重通貨膨脹對社會的傷害。可如果認為現在采用貨幣政策是一把雙刃劍時,那采用財政政策對應通貨膨脹應該是首選。

  盡管說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已經創造出很多社會財富,但從整體上說,普通民眾抵御通貨膨脹的能力還是非常弱小的。一方面由于這些年兩極分化,社會上還存在著很大的中低收入群體;另一方面,中國的社會保障體制還不健全,保障水平還很低。一旦發生嚴重的通貨膨脹,很多民眾就可能“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改革前”。所以,在現在中央財政連年增收的形勢下,加大社會轉移支付的力度,盡快建立起各項社會保障體系,是最有效的抵御通貨膨脹辦法。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毛澤東同志曾說:“干革命嗎,以餓不死人為標準”。這也算一種保障標準(盡管很低)。那我們現在的保障標準應該是什么呢?在市場經濟波動風險中,只有政府能撐起這頂保障的大傘,指望普通民眾以個人能力對付通貨膨脹實在是無稽之談。

  新聞背景

  “這是一次最揪心的漲價”

  一年來,居住在北京東四環邊上的吳開風和陳達松夫婦每天都有一門例修的“功課”,去社區周邊的幾個超市搜集促銷信息,然后跟鄰居們進行信息交流。遇上比平時價格便宜的豬肉、大豆油等商品,兩夫婦就采購一些囤積在家里。

  這讓他們每天的生活平添了許多忙碌,甚至是局促。打開冰箱的冷凍室,里面塞滿了各種肉類,雖然這些夠家里吃上一陣子了,可他們的心里還是不踏實。

  吳開風心里不踏實的原因,就是2007年以來,大豆油和豬肉的價格已翻了一番還多,而且幾乎超市所有商品的價格都在不同程度地攀升。

  吳開風對記者說:“改革開放以來,幾次糧油價格上漲很少有落回去的,這是我們經歷的最揪心的一次漲價。”吳開風和老伴非常渴望能看到通脹盡快消退。

  吳開風將記者帶到位于北京市朝陽路上易初蓮花超市的一家分店門前,這里常常會發給附近社區居民一些促銷廣告,上面標明了豬肉、大豆油等一些商品促銷信息。三天前的一次豬肉促銷中,每斤五花肉的標注價格為7.9元,這比菜市場上的價格一斤要便宜3元以上。

  而每逢促銷當天的清晨,吳開風就和附近的居民們開始聚集在超市門口,往往二三百的人群中就有八九成是退休老人,而他們要在寒風中等上一個多小時后超市才開門。

  當超市的卷簾門緩緩升起的時候,人們便蜂擁一般從鐵門下面鉆過去,跑上一條長約80米的扶梯,上到第二層,然后狂奔到生豬肉柜臺前領取買肉的號牌。

  夫婦倆的腿腳很利索,每次都能拿到兩個號,一次便能買上幾斤便宜的、成色也不賴的豬肉。要是腿腳慢一點,往往都搶不到號牌,結果只能失望而歸。

  夫婦倆告訴記者,上半年,這里曾經有一位60多歲的老人因為推桑被擠倒在鐵門前,很多人顧不上去攙扶,甚至很多人從那位老人頭頂上跨過去,險些釀成人命案。老人或許還不知道,就在前幾天,重慶的一家家樂福超市分店因為搶購發生了踩踏事件,結果導致3死31名傷者住院的慘劇。

  除了去超市搶購促銷產品以外,夫婦倆已經降低了消費標準。夫婦倆半年前就停止喝鮮牛奶了,肉和油的食用較以前減少了一半。

  當然,全家人還不至于挨餓。但是,夫婦倆對當前的局面憂心忡忡,因為夫婦倆所領到的退休金雖然在這幾年有所增加,可是增加的幅度遠遠趕不上這些基本生活用品的漲價速度。

  其實,在這一輪糧油價格上漲的時候,令夫婦倆曾經想起了改革開放以來經歷了幾次物價上漲。在夫婦倆的記憶中,1982年的物價上漲是他們第一次體驗到通貨膨脹的力量。

  由于在政府的指導下調價,1982年的物價上漲幅度并不大。老人還記得當年供應還未完全取消,市場已經出現了議價大米,但是大米價格已經由供應的每100斤12.7元上漲到了議價的40元。老人吃不完的供應糧還返銷給了市場,一次就返銷了多年積攢的1000多斤大米。

  “我當時的月薪為41.5元,住房也不需要花錢,所以1982年的物價上漲并沒有太大的影響。”吳開風說。

  1984年開始,中國經濟進入到高漲階段,伴隨而來的物價水平也開始大幅攀升。1985年是價格全面改革的起步之年,改革的主要內容是放開豬價、調整農村糧價等。生豬收購價由國家統一定價改為國家計劃指導下的議價,擴大市場調節,放開了農副食品銷售價格,同時將價格補貼從暗補改為明補。

  1988年7月份,物價上升幅度已達19.3%,創下歷史最高紀錄。但此時,中央政府仍準備進行全面的價格改革。由于沒有充分考慮國家、企業和群眾的承受能力,大步進行價格改革一度引發了爭購商品的熱潮。1988年的價格上漲是吳開風記憶中最為深刻的一次。

  當時做商店售貨員的吳開風,從鹽業局和商業局往店里一車一車拉鹽、火柴和煤油,往往一個小時內就能搶夠完。

  吳開風還感慨,當時身邊一些有積蓄的人把存款從銀行提出來,走后門去換成幾臺彩電冰箱,給每個子女先囤積一臺備用。沒那么有錢的人則是囤積柴米油鹽,甚至每包10盒的火柴也銷售一空。

  1988年9月,中共十三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1989年11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三屆五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治理整頓和深化改革的決定》,提出用三年或更長一些時間基本完成治理整頓任務。物價工作圍繞物價總水平的相對穩定和調整產業結構而展開,采取調、放、管相結合的改革方式,使物價漲幅有了明顯回落。

  從1989年之后,中國經濟進入調整期,經濟增長速度放緩。這一階段繼續以控制通貨膨脹及物價總水平為首要任務,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目標,適時推出重大價格調整措施。

  當時普遍的情形是,許多企業效益不好,地方政府財政困難。在中央政府同意下,取消了許多價格補貼,于是計劃經濟的價格就變成了市場經濟的價格。到1991年底,中國80%以上的物價放開,基本上實現了物價市場化。

  到了1992年,全國又出現了搶購潮。不過,此時普通人只是在通脹中考慮如何讓手中不多的資產做到不貶值。許多人選擇了搶購耐用品和諸如黃金奢侈品以求保值。在農村,農民大量收集暖水瓶、金屬制品等“耐用”的日用品,以求讓不多的現金保值。

  這一時期,由于全國貨幣發行過量,基建規模過大,市場需求過熱,國家和地方為理順價格體系,價格結構性調整項目出臺較多,國家統一提高營業稅率,匯率變動過快等因素,物價平均每年漲幅達14.4個百分點。1994年底,中共中央作出治理通貨膨脹的決定。

  吳開風還向記者展示了當年所購買的金幣,她回憶說,當年所買的暖水瓶用了十幾年。

  不過,夫婦倆也注意到,最近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農村經濟工作會議上,都在強調要宏觀調控目前的通貨膨脹,控制物價上漲,保障農產品的供應。經歷過幾次通脹的夫婦倆,每次在看完這類新聞時總是說:“會好起來的”。不知是感嘆還是自我安慰。

  反饋

  王勇:“龔家龍的性格缺陷導致了失敗”

  《中國經營報》:天發經濟案已經宣告偵結,龔家龍涉嫌偽造金融票證、非法轉讓土地使用權、提供虛假財務報告、挪用資金、職務侵占等多個方面的罪名。你認為,天發集團是如何走向傾覆的?

  王勇:應該說,天發集團是龔家龍在特殊歷史時期和特殊地域,做出的一個特殊的歷史產物。企業小的時候,龔家龍想盡一切辦法,不擇手段的把企業做大。企業做大了以后,就想辦法把企業做成自己的。做不成自己的就把企業做亂,攪渾水,亂到自己心里清楚企業的狀況,而讓其他人無法接手。

  歸根結蒂,龔家龍和天發集團的敗因在于,貪大不愿把企業做強,對企業沒有責任感,龔家龍是一個抓機遇的能手,但是企業經營管理沒有章法,控制企業靠的是人盯人的戰術。

  《中國經營報》:天發集團旗下有數十家企業,經營范圍十分龐雜,請你評價一下天發的發展思路。

  王勇:天發集團旗下確有不少項目具有不錯的前景。其中天發石油擁有128座加油站,還有油庫和長江郵輪,還有經營石油的批發、零售和進口三個牌照。但是企業缺乏管理,加油站在最好的年份,人家都掙錢,天發卻是虧損。

  有一次,中石油給了80萬噸的原油進口,但是龔家龍沒有資金,只好給退回去了。天發石油每年都有40萬噸的原油進口指標,但龔家龍都把指標給賣了。還有就是天頤科技,它是一個全國菜籽油加工的龍頭企業,天頤科技本身也是處在全國最好的菜籽生產基地。但是天頤科技一直沒有足夠的資金收購原材料。

  《中國經營報》:天發集團為何會形成如此龐大規模的銀行欠款?

  王勇:龔家龍在早期借三峽配套的油氣項目發家之后,才開始著手建立天發石油的經營項目。以后,當地政府也需要龔家龍為當地的國有企業改制承擔一些責任,龔家龍也希望借此機會要求政府提供貸款。

  龔家龍做亂企業的手段,是不斷的上項目,不斷的卷錢。在前期,主要是跟地方政府合作,龔家龍為政府減輕包袱,條件是政府必須給龔家龍貸款。而項目的貸款往往都是用于填補整個集團的大窟窿。

  如果形象的看待這個現象,就是龔家龍擁有盛水的十個缸子,卻只有一個蓋子,而缸子越來越大,最后大到連蓋子都蓋不住了,所以龔家龍和企業都出了問題。

  《中國經營報》:你如何評價龔家龍的經營管理?

  王勇:天發集團的情況是一個人拉車,一萬個人坐車。29億元的銀行欠款,一年一個多億的財務費用,集團不掙錢,都是銀行來掏腰包。

  首先,龔家龍是用人疑人,每年都有不少好的技術、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從天發集團流失。其次,就是弄虛作假。領導和銀行來檢查的時候就生產,其他時候就停產。做了各種各樣的賬本,以應對不同檢查團的檢查。第三,企業缺乏科學有效的決策機制,龔家龍在做企業決策的時候,往往都是以最后一刻最后那個人的提議為準。

  同時,企業還缺乏管理章法。舉兩個例子:天頤科技在瓶貼的時候,當時企業負責人已經跟合作方談好了每份0.34元的價格,然而事后龔家龍是按照0.76元單價去打款的,50萬張的總量,多支出的賬款是用來給企業員工買了保險,但是保險是其他人經手的,而龔家龍并沒有得到買保險的傭金。

  天發集團最多的時候,曾經養了100多人的小車司機隊,這些人都是曾經幫助過龔的人,最后企業虧損的時候又不得不給他們做工作讓他們下崗。

  《中國經營報》:你如何評價龔家龍?

  王勇:龔家龍壓根從未想過,也不會把企業做強。龔家龍做了石油商會的會長以后,讓企業的人都叫他會長,放棄了對天發集團的經營管理,整天忙于接受媒體的采訪。

  這么多的怪病陋習能集中在一個企業,也是一種奇觀。天發集團的失敗,客觀上來說也是龔家龍的性格缺陷導致的。本報記者 程濤采寫整理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 新浪財經吧 】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Powered By Google
·《對話城市》直播中國 ·新浪特許頻道免責公告 ·企業郵箱換新顏 ·郵箱大獎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