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新浪財經

中信銀行打新股產品出現負收益 怪罪市場波動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4日 10:47 財經時報

  本報記者 崔帆

  “打新股”產品是當前較好的短期理財產品,但要在風險成本權衡后再做投資決定  

  2007年的牛市,在造就了眾多財富神話的同時,也促使打新股產品日漸火爆。“打新股”作為最熱門的投資產品之一,已經和股票、基金一樣成為投資者追逐資本市場財富腳步的“另類”投資渠道。

  “打新股”產品之所以受到投資者的熱捧,主要是因其高收益、低風險的投資特性。尤其是從去年10月中旬開始,A股市場遭遇調整“寒流”后,投資者便紛紛把“打新股”產品看成資金的避風港。但由于部分“打新股”產品缺乏流動性和申購新股的資金屢創新高等因素,導致了其收益率和中簽率不斷走低。

  對此,有專家提醒投資者,需要根據市場現狀調適自己的收益預期,認清打新股產品“非保本浮動收益”的實質。并預測,在2008年,打新股產品雖然仍具有投資價值,但其“高收益神話”亦將難以延續。

  火爆有因

  根據渤海證券研究所最新的調研報告顯示,2007年各家銀行“打新股”產品的年收益率在4%至20%之間,平均收益在10%左右。

  相對于銀行持續的低收益和股市投資的高風險,“打新股”產品能夠在本金基本無憂的前提下獲得較高的收益,因此,一面市就受到了投資者的熱捧。在去年9月,北京某銀行推出的一款投資期限1年,起點為人民幣5萬元新股申購產品,在沒有做任何宣傳的情況下,創下兩天售罄的紀錄。

  “實際上,決定‘打新股’收益的主要因素是中簽率,這與資金規模有密切關系。經過我們測算,只有當申購資金規模超過1500萬元時,中簽可能性接近100%,申購資金才能體現規模優勢,達到較高的利用效率。”渤海證券有限責任公司研究所副所長謝富華透露。

  有過“打新股”經驗的投資者會知道,個人單獨申購的成功率會很低,即便能夠中簽,長期來看實際造成了資金的空閑和浪費,攤薄后平均收益率則更低。

  因此,對于那些資金規模較小的個人投資者來說,選擇銀行推出的“打新股”理財產品是較好的選擇。

  在謝富華看來,銀行“打新股”理財產品的優勢在于:一是投資時間短,一般為半年至一年;二是認購門檻低,個人投資者最低認購金額一般為5萬元;三是相對于銀行儲蓄,收益率較高。

  “此外,目前各銀行都對產品進行優化,相對于以前單純的網上申購,現在一般是組合產品,同時參與網上、網下新股申購。由于網下申購中簽率較高,收益也更高,與網上申購組合基本可以保證收益。正因如此,各個銀行才敢報出越來越高的‘打新股’理財產品收益率。”謝富華坦言。

  收益波動

  去年10月中旬開始,面對A股市場的大幅調整,大量的資金開始流入新股市場,投資者把“打新股”產品看成是資金的避風港。

  但在2007年12月12日,海康MSN理財大學論壇上一條名為“11月中信拿了大家的錢去干什么了呢”的帖子,引發了眾多網友和投資者對中信銀行“打新股”系列理財產品的質疑。

  在業內有“打新股專業戶”稱譽的中信銀行,其發行的“打新股”系列產品一直受到投資者的追捧,為何在年末引發軒然大波?

  注冊名為“frank_qu ”的上海籍網友透露自己在2007年分別購買了三款中信銀行的“打新股理財”產品,分別是中信理財之新股申購計劃2號(下稱“2號”)、中信理財之新股申購計劃3號(下稱“3號”)和中信理財之新股申購計劃4號(下稱“4號”)。

  這名網友在帖子中寫道,當時之所以決定購買中信銀行“打新股”產品,是因為在分析了產品的設計條款后,覺得產品收益應該高過銀行存款利息,“當時我看新股發行趨勢不錯,在購買2號之前,就知道不僅有建設銀行(601939)、中國石油(601857)回歸A股,還有很多大型國企要在四季度整體上市。此外,3號的手續費還有保底返還條款,4號除了有打新股、增發的設計外,還加入了沒有新股時放貸的功能,隨著加息收益可以水漲船高。總的來說,這3只我購買的‘打新股’,申購品種和收益分配差別不大,其中屬4號更貼近市場需求。”

  但出乎這位網友意料到的是,2007年12月11日中信銀行公布的11月份“打新股”產品收益,竟然有兩只產品收益是負值。

  “好久沒有新股破發了,怎么有這種事!”網友憤怒地表示。

  “打新股”產品出現負收益,這的確是不可思議。隨后記者登錄中信銀行網站查看了這三只產品的收益公告。

  經核實,11月份,中信銀行的多只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波動,網友frank_qu購買的兩只產品確實出現了負收益。

  中信銀行網站顯示,截至2007年11月30日,2號費后凈值是1.0759元,較10月增加了0.0007元,3號、4號的費后凈值是1.0809元和1.0581元,較10月分別減少了0.0018元和0.0003.“按加息后的利率計算,11月的活期利息0.81%×(30/360) ×95%=0.0006415,2號的凈值也不過增加了萬分之七,3號、4號在11月的凈值居然是虧損的。”正是這一連串數字引發了網友的質疑。

  回應質疑

  面對網友和投資者的質疑,《財經時報》專訪了中信銀行零售銀行部市場營銷部總經理楊洪。他表示,“打新股”產品11月出現單月負收益的主要原因是受產品流動性的影響,導致收益縮水。

  “由于11月國內證券市場波動巨大,創13年來A股歷史最大月跌幅,產品的單位凈值中包含所持部分已上市新股的市值,這部分新股收益受到二級市場波動的影響,在11月份出現了下跌,從而導致收益率相對于10月底有所下降。”楊洪坦言。

  隨后記者證實,確實存在上述的情況。例如,2007年11月5日上市的中國石油,發行價為16.70元,上市首日中信銀行并未在45元左右的價位賣出,最終的實際賣出價為35.57元。

  那為何中信銀行不在股票價位較高的時候賣出,獲取更大的收益?

  對此,楊洪解釋,網友frank_qu 購買的三只‘打新股’產品設有封閉期,流動性不強,“眾所周知,新股網下配售需要三個月的鎖定期,即便是中簽后也不能一上市就拋售,而在10月31日仍處于鎖定期的股票將按照當日收盤價統計產品凈值,這樣當11月股票市場整體調整時,自然收益受損。但從整體來看,和產品發行之初公布的預期收益率相比,這幾款產品的年化收益均超過預期收益率的上限。”

  《財經時報》了解到,2007年“打新股”理財產品最明顯的區別就在于流動性上。一類是有封閉期,募集到的資金在一定期限內集中用于新股申購;另一類可以隨時終止,資金在客戶的活期儲蓄賬戶中,有新股就申購,沒新股資金就返還到投資者的賬戶中,如工行的“靈通快線”,中信銀行“新股只只打”,浦發銀行“新股直通車”等。

  “兩者對比各有優勢,前者有助于提高產品的中簽率,但同時也增加了收益風險;后者則更靈活,可自動參與每期的新股申購計劃,但收益偏低。”楊洪建議,“所以投資者需要調適自己的收益預期,認清打新股產品‘非保本浮動收益’的實質,做個理性而明白的消費者。”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財經時報同日相關報道:

  專家支招:選打新股產品貨比三家

小調查

網友購買中信銀行打新股產品出現負收益,你認為中信銀行是否有責任?
有責任
沒有責任
不好說
你是否還會購買中信銀行理財產品?

不會
不好說

【 新浪財經吧 】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對話城市》直播中國 ·新浪特許頻道免責公告 ·企業郵箱換新顏 ·郵箱大獎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