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入調整不應忽視中產階層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4日 07:59 每日經濟新聞
新年伊始,以財稅手段調節國民收入均衡的政策相繼出臺,其中包括調高個稅起征點、減輕企業所得稅以及要求年收入超過12萬元的個人對“股票轉讓所得”和“個人房屋轉讓所得”進行申報等。胡錦濤主席發表新年講話時表示,未來政府將努力實現“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五有目標。這意味著,2008年,中國將全力推進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公平性。 在這“五有”目標中,“勞有所得”強調的是初次分配,其它則屬于再分配范疇。“勞有所得”是一個市場經濟常識,而此處的含義在于,政府要重視和增加勞動者的勞動收入。長期以來,中國工資性收入較低,勞工階層的收入增長長期跟不上社會平均水平,而資本收益則步步放大,呈幾何狀增長,這加劇了貧富分化的鴻溝。因此,縮小貧富差距,首先要提高勞動階層的工資性收入,在增量上下功夫。其次,要調控壟斷性行業的高工資收入。今年中國將實施國有企業分紅制度,但這種做法可能遭到壟斷企業的種種抵制,因此,最根本的方式是逐步打破行業壟斷,放開進入限制。 對于二次分配,加大公共財政的支出,實現其他“四有”的目標,即教育、醫療、養老以及住房的公共補貼,是一個長期的任務,在目前來看主要是補償低收入民眾的通脹損失。二次分配在中國從來都是存在效率較低的問題,尤其是相關政策不具有剛性。即使未來重建福利體系,也必須相應改革當前的稅務分配體系。調節收入最常見的方法是稅收調節,即通過個人所得稅調節收入不平等。但是,由于中國各地經濟水平參差不齊,統一以2000元為起征點可能事實上造成了新的不公正。在此次分配調整中,正在成長的城市中產階層既難以享受政府的二次分配,又需要承擔較高的稅負和物價,很不公平,這也是中產階層被剝奪感的來源。 中國此輪財富爆炸主要以資源為載體,如土地、礦產以及資本,加速的資產證券化批量產生了億萬富翁。而薪水階層主要有勞工階層、中產階層和依附于公共財政的就職群體等三個主流就業群體,10年以來,他們的收入水平呈現“Z”字形走勢。位于上軌的是中產階層,從外資企業和新經濟中誕生,但是他們的工資水平自誕生至今幾乎沒有發生變化;位于下軌的是農民工在內的勞工階層,也是數年來工資水平增長緩慢、在兩個平行的階層中間、是隨著經濟發展和通脹水平而逐步走高的依附公共財政的就職人員,而且這群人還享受著相對最穩定的和有效的福利制度。 從這個收入體系看,從事土地、礦業以及資本等要素生產和交易的部門和商人收益最多,而在薪水階層,公共系統是水漲船高,走上一條合理的上升軌道。而勞工階層付出最多,回報最少,因此,未來的收入調節政策主要是針對這一部分人群,即要增加他們的工資收入和社會保障。而中產階層在未來的調整過程中則遭受較大損失。首先,中產階層穩定的高收入在資產價格和通脹逐步走高的情況下,實際收入水平持續下降。其次,中產階層承擔了較高的房價和利率;其三,中產階層承擔了主要的個人所得稅負,其工資性收入公開透明,既無法逃避稅收,也沒有其他隱性收入。 中國經濟的內需推動力以及加速城市化的關鍵,是創造一個龐大的具有活力的中產階層,這個階層的消費可以帶動服務業的發展,也能推動社會文明。在新一輪收入調整中,政府應該重視中產階層的培育和發展。在稅收方面,應該合理地將個稅起征點與城市居民收入變化、實際負擔及通脹等因素掛鉤,確定應納稅所得額的使用稅率和納稅扣除額,實行不同年度或地方的浮動個稅起征點制度。(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 新浪財經吧 】
|